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與解脫道
第五節 無所有(p.29〜p.34)
一、 與「無所有」有關的初期聖典:(p.29)
(1)《中部》(105)《善星經》。
(2)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。(《中阿含經》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)
二、 《中部》(105)《善星經》(p.29)
《中部》(105)《善星經》說:衆生心的傾向有五類1:
傾向于世間的五欲。
傾向于不動而離欲結。
傾向于無所有處而離不動結。
傾向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離無所有處結。
傾向于涅槃而離非想非非想處結。
這五類,是世間人心所傾仰的;也是修行者的次第升進,以涅槃爲最高理想。
傾心于前四類,是不能出離的,所以《善星經》的傾心于「無所有處」,只是世間無所有處定境,沒有與「空」相同的意義。
叁、 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與《中阿含經》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(p.29~p.30)
(1)《中部》的《不動利益經》,《中阿含經》作《淨不動道經》。
(2)《淨不動道經》中分爲五類2
淨不動道。
淨無所有處道。
淨無想道(《中部》作「非想非非想處利益行道」)。
無余涅槃。
聖解脫。
前叁種淨道(淨不動道、淨無所有處道、淨無想道),名稱與次第,都是與《善星經》(傾向于不動、傾向于無所有處、傾向于非想非非想處)一致的。
(3)前叁種淨道(淨不動道、淨無所有處道、淨無想道),共分爲七類,今依《中阿含經》(參考《中部》),列表如下:
[Table]
其中,「欲」是欲界的五欲;「不動」,一般的說,是四禅。(p.30)
四、 《淨不動道經》與《善星經》之同異(p.30)
【(一)相同處(層次相同)】
《淨不動道經》所說的前叁淨道(淨不動道、淨無所有處道、淨無想道),是有層次的(層次與《善星經》相同),有次第觀想,次第超越息滅的層次,所以被稱爲「漸次度脫瀑流」4。
【(二)相異處(是否能得解脫,二經說法不同)】
《淨不動道經》與《善星經》之差異:
《淨不動道經》所說的淨不動道以上,都是有解脫可能的。
《善星經》的「傾心于無所有處」,只是世間無所有處定境,沒有談到解脫。
五、 「不動、無所有、無想」相關的問題點(p.30)
在這裏,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:
(1)不動(第四禅)以上,是無所有處,無想處──非想非非想處,爲什麼四禅以上,與無所有處、無想處中間,沒有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呢?5
(2)《中部》的非想非非想處,《中阿含經》作「無想」、「無想處」6。無相心定,《中阿含經》每譯作「無想定」。無想(無相心)定與非想非非想處定,無想定,滅盡定,有著複雜的關系7。本經(《中含阿經》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)的不動,無所有,無想──無相,叁者次第而說,不正與說一切有部論所說,從滅盡定起,起不動,無相,無所有──叁觸的名稱相同嗎?8
六、 別釋叁類「淨無所有處道」(p.30〜p.32)
淨無所有處道,經中分爲叁類:
【(一)第一淨無所有處道】
A、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9:
諸比丘!聖弟子如是思:「一切現世之欲,一切來世之欲……一切來世之色想,此等一切想之無殘滅時,此爲寂靜、殊妙,即無所有處。」彼如是行之,……乃至……身壞命終後,由識之導引,達于無所有處。諸比丘!此稱之爲第一無所有處利益行道。
《中部》說:聖弟子作如此的思惟:現在欲,…… 不動想,這一切無余滅盡,那是寂靜的,殊妙的,就是無所有處。這樣的專心安住,于是得心清(淨)。
B、《中阿含經》卷18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:
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:若現世欲想、後世欲想,若現世色想、後世色想及不動想,彼一切想是無常法,是苦、是滅。彼于爾時得無所有處想,彼如是行、如是學,如是修習而廣布,便于處得心淨。于處得心淨已,比丘者或于此得入無所有處10,或以慧爲解;彼于後時,身壞命終,因本意故,必至無所有處11,是謂第一說淨無所有處道。(大正1.542c10〜17)
《中部》說:無所有處是寂靜、殊妙的;《中阿含經》作:「彼一切想是無常法,是苦,是滅」。這可能是一般所說:觀下苦、粗,(障),觀上靜、妙(離),厭下欣上的修法。厭下而專住于無所有處想,成就無所有處定。
然《中阿含》《淨不動道經》上說:修習無所有處的,或得無所有處定,或依慧而得解脫,可見這不只是世俗定了。依《中阿含經》說:「彼一切想是無常法,是苦,是滅」壞法,那在離欲……不動想時,無常、苦、滅的觀慧,是有解脫可能的。
【(二)第二淨無所有處道】
聖弟子作這樣的思惟:我,屬于我的,是空的。這樣的專心安住而得心淨,也有得無所有處定,或依慧得解脫的二類。
A、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12:
複次,諸比丘!聖弟子行至阿蘭若,或行至樹下,作如是思念:「此依我、或依我所屬之物,爲空。」彼如是行……乃至……身壞命終後,由識之導引,達于無所有處,諸比丘!此稱之爲第二無所有處利益行道。
B、《中阿含經》卷18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:
複次,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:此世空──空于神、神所有,空有常,空有恒,空長存,空不變易。彼如是行、如是學,如是修習而廣布,便于處得心淨。于處得心淨已,比丘者或于此得入無所有處,或以慧爲解;彼于後時,身壞命終,因本意故,必至無所有處,是謂第二說淨無所有處道。(大正1.542c18〜24)
這是說一切有部經論,從常、恒、不變易法空──無常,以明我我所空的意義。修無我我所的空觀,得無所有處定,古人雖有多種解說,其實是空與無所有的同一意趣。
【(叁)第叁淨無所有處道】
A、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13:
聖弟子作如是思惟:我不在何處,非誰,亦不在何物之內。我所不在何處,不在誰中,亦不在何物。
B、《中阿含經》卷18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:
複次,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:我非爲他而有所爲;亦非自爲而有所爲,彼如是行、如是學、如是修習而廣布,便于處得心淨。于處得心淨已;比丘者或于此得入無所有處;或以慧爲解。彼于後時,身壞命終,因本意故,必至無所有處,是謂第叁說淨無所有處道。(大正1.542c24〜543a1)
此經意義不大明顯。《大毗婆沙論》引此經作:「非我有處有時有所屬物,亦無處時物屬我者」14,與《中部》說相近。
依《婆沙論》說;無論何處、何時,沒有我所屬的物;也無論何處、何時,沒有物是屬于我的。從我與我所相關中,通達無所有,這也是空與無所有是相同的。依此而得心淨的,也有得無所有定,或依慧得解脫的二類。
【(四)小結:修學者因用心不同,有的只是得禅定,有的能夠依慧得解脫】
1、[依共世間的定法而修出世的觀慧]
禅定──四禅、八定,一般說是共世間法,似乎是世間固有的定法,佛弟子依這種定法而修出世的觀慧。
2、[因修習者的用心不同,而有得定,或依慧得解脫的差別]
然佛法的定慧的早期意義,未必是這樣的。如所說的不動、無所有處、無想處──非想非非想處,經上都這麼說:多聞聖弟子作如是思惟,這是賢聖弟子所修的。由于修習者的用心不同,而有得定,或依慧得解脫的差別。
依佛法的因果法則,修得某種定,如不能依之發慧得解脫,那就命終以後,生在某種定境的天上。
3、[依出世觀慧而成定]
一般說,世間定是厭下欣上而修得的,然如「淨無所有處道」的叁類,並不是這樣的。
(1)第一類(第一淨無所有處道),依《淨不動道經》,也是觀一切欲、欲想、色、色想、不動想,「是無常法,是苦,是滅」。無常,苦,(無我我所),正是出世解脫道的叁要門(叁解脫門依此而立),所以第一類也有依慧得解脫的。15
(2)第二類(第二淨無所有處道),是觀我我所空而修得的。
(3)第叁類(第叁淨無所有處道),是觀無我所有而修得的。
第二類、第叁類淨無所有處道都是出世解脫──我我所空的正觀。只是修習上有些問題,才不能依慧得解脫,成爲無所有處定,生無所有處天。
這樣,無所有處道,都依出世觀慧而成定,不過修持上有點問題,這才成爲世間定。
七、 修出世觀慧,因心有樂著而不得解脫(p.32〜p.33)
【(一)引經證】
修出世觀慧而成世間定,問題到底在那裏?經文在無想(淨非想非非想道)後,依「無想處」而有所說明,意義是通于「不動」及「無所有處道」的。《中阿含經》卷18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說:
阿難!若比丘如是行:無我,無我所;我當(來)不有,我所當(來)不有,若本有者,便盡得舍。阿難!若比丘樂彼舍,著彼舍,住彼舍者,阿難!比丘行如是,必不得般涅槃。……若比丘有所受者,彼必不得般涅槃。
阿難!若比丘如是行:無我,無我所,我當不有,我所當不有。若本有者,便盡得舍。阿難!若比丘不樂彼舍,不著彼舍,不住彼舍者,阿雖!比丘行如是,必得般涅槃。…… 若比丘無所受,必得般涅槃。(大正1.543a16〜b3)
【(二)釋經義】
以非想非非想處來說,當來的我與我所不再有,本有──現在有的盡舍,這表示究竟的般涅槃。但如對「舍」而有所樂、著、住(《中部》日譯本作:喜,歡迎,執著),那就不能得般涅槃了。
樂,著,住,總之是「有所受」,受是取的舊譯。所以,即使修行者所修的是正觀,只要心有所樂著,就不得解脫了。
【(叁)結論】
如修無所有正觀,心著而不得解脫,就會招感無所有處報。無所有處定與天報,是在這種情形下成立的。
無所有──無所有處道,修無常、苦、無我我所空,是空觀的別名。無所有處定,是空觀的禅定化。16
注解
^1《中部》(105)《善星經》(日譯南傳11上,p.331〜p.333;漢譯南傳11,p.266〜p.270)。
^2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(日譯南傳11上,p.340〜p.346;漢譯南傳11,p.275〜p.279);《中阿經》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(大正1,542b〜543b)。
^4 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:「阿難!此爲由我所說之不動利益行道,無所有處利益行道,非想非非想處利益行道,漸次爲說瀑流之度脫,爲說聖解。」(日譯南傳11上,p.345;漢譯南傳11,p.275)。
^5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p.68;p.71。四禅八定: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、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。
^6 《中阿含經》卷18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:「彼一切想是無常法,是苦、是滅。彼于爾時而得無想,彼如是行、如是學,如是修習而廣布,便于處得心淨。于處得心淨已,比丘者或于此得入無想,或以慧爲解;彼于後時,身壞命終,因本意故,必至無想處,是謂說淨無想道。」(大正1,543a4〜9)
^7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六節〈無相〉p.34~p.46。
^8 《雜阿含經》卷21(568):「複問:尊者!住滅正受時,爲觸幾觸?答言:長者!觸不動、觸無相、觸無所有。」(大正2,150c1〜3)另參見:《中阿含經》(211)《大拘絺羅經》(大正1,792a);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53(大正27,781b);《空之探究》p.60~p.67。
^9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,(日譯南傳11上,p.342;漢譯南傳11,p.275)。
^10 《空之探究》p.34,注3:《中含阿經》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原譯本作「于此得入不動」(大正1,542c15)今依上下文義及《中部》改。
^11《中含阿經》(75)《淨不動道經》原譯本作「必至不動」(大正1,542c17)今依上下文義及《中部》改。(參見《空之探究》p.34,注3)
^12 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,(日譯南傳11上,p.342~p.343)。
^13 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(日譯南傳11上•p.343;漢譯南傳11,p.276)
^14《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》卷84 (大正27,433b)
^15 《中阿含經》卷18(大正1, 542c10〜17)「複次,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:若現世欲想、後世欲想,若現世色想、後世色想及不動想,彼一切想是無常法,是苦、是滅。彼于爾時得無所有處想,彼如是行、如是學,如是修習而廣布,便于處得心淨。于處得心淨已,比丘者或于此得入不動,或以慧爲解;彼于後時,身壞命終,因本意故,必至不動,是謂第一說淨無所有處道。」
^16參見印順法師《性空學探源》〈空義之次第禅定化〉p.87~p.98。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五節 無所有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