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節 無相

  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與解脫道

  第六節 無相

  一、「無相」之異名(p.35)

  無相,在解脫道中,有種種名稱,如無相心解脫、無相心叁昧、無相解脫、無相叁昧、無相等至、無相住。

  

  這些術語的應用,在初期佛教裏,比空與無所有,還要多一些。當然,如以無我我所爲空,那說空的經文,還是比無相要多些。

  

  二、無相心叁昧,有淺有深(p.35;p.44)

  【(一)《空之探究》(p.35)】

  無相定,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,淺深不一;與成爲定論的非想非非想處,滅盡定,無想定,都有關系,所以內容比較複雜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4說:

  

  謂無相聲,說多種義:或于空叁摩地說無相聲1,如是或于見道2,或于不動心解脫3,或于非想非非想處4,或即于無相叁摩地說無相聲5。(大正27,541b6〜9)

  ※《大毗婆沙論》認爲「無相」這一語詞,含有五種不同的意義:

  空叁摩地。(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4,大正27,541b9〜c15)

  見道。(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,大正27,541c15~542a1)

  不動心解脫。(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,大正27,542a1~6)

  非想非非想處。(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,大正27,542a6~12)

  無相叁摩地。(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,大正27,542a12~14)

  《大毗婆沙論》以爲:「無相」這一名稱,有五種不同的意義,然從經文來說,也許還不止于所說的五義呢!

  

  【(二)《空之探究》(p.44)】

  無相心叁昧,是有淺深的:淺的還可能會退墮;深的是見滅得道,成爲聖者;最究竟的,當然是一切煩惱空,阿羅漢的不動心解脫了。

  

  叁、無相心叁昧,是智果智功德(p.35~p.37)

  【(一)無相心叁昧,是經佛弟子的修得而廣爲傳出(p.35)】

  「無相心叁昧」,「是智果智功德」。說明這一問題的,《雜阿含經》(「弟子記說」)中,共有四經(依《大正藏》編號,爲556〜559經6,其實應分爲六經),都是與阿難有關的。

  有一位比丘,修得了無相心叁昧,卻不知道是何果何功德。他于是「隨逐尊者阿難,脫有余人問此義者,因而得聞。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,經六年中,無有余人問此義者」,終于自己提出來請問。7

  六年中沒有人問,可見無相心叁昧,起初是很少有人論到的。

  《雜阿含經》中說到:無相心叁昧,佛爲衆比丘尼說;比丘尼們又問阿難,阿難爲比丘尼們說。這一說明,主要爲了:「大師及弟子,同句,同味,同義」8;只是爲了以如來曾經說過,來肯定無相心叁昧在佛法中的地位。

  巴利藏《增支部》「九集」叁七經,也說到是智果智功德,實爲《雜阿含經》557、559──二經的結合9。

  總之,無相心叁昧,是經佛弟子的修得而傳出,日漸光大起來的。

  【(二)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叁昧是無漏的(p.36~p.37)】

  無相心叁昧,依質多羅長者所說,是「一切相不念(作意)」而修成的叁昧10。作意,或譯思惟,念,憶念。

  不作意一切相的無相心叁昧,是有淺深的。究竟的無相,如《雜阿含經》(「祇夜」)卷45(1214經)說:「修習于無相,滅除憍慢使,得慢無間等,究竟于苦邊」(大正2,331b)。偈頌是阿難爲婆耆舍說的,《相應部》同11。

  《瑜伽論》與《大毗婆沙論》對無相心叁昧的不同解說:

  《瑜伽論》解說爲:「由此斷故,說名無學」12。

  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叁昧,《大毗婆沙論》以爲是空叁摩地的別名。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對無相心叁摩地的解說,如卷12說:

  雲何無相心叁摩地?謂即于彼諸取蘊滅,思惟寂靜,心住一緣。如經言:無相心叁摩地不低不昂。……又二因緣入無相定:一、不思惟一切相故;二、正思惟無相界故。由不思惟一切相故,于彼諸相不厭不壞,唯不加行作意思惟,故名不低。于無相界正思惟故,于彼無相不堅執著,故名不昂。(大正30,337b)

  不低不昂的無相心叁昧,正是經中所說,不勇不沒的,智果智功德的叁昧。

  

  《瑜伽論》所說,與《大毗婆沙論》說,是「空叁摩地」異名,所見不同。13

  依經文所說,無相心叁昧,或在無量心解脫以下說,那是「出離一切相」,心「不爲隨相識所纏縛」的14。或依四禅說無相心叁昧,如不再進求,與衆人往來雜處,戲笑調弄,那是會退落,可能還俗的。15

  所以,叁昧通于有漏;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叁昧,也就是無相心解脫,唯是無漏的(初果到四果)。

  四、無相心叁昧,別開爲二種無想心定(p.37~p.38)

  (1)定,有「有想」與「無想」的二類,如《雜阿含經》卷21(大正2,146c)說:

 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:若比丘,離欲惡不善法,有覺有觀,離生喜樂,初禅具足住;如是……無所有入處具足住: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。……

  比丘一切想不憶念,無想心叁昧身作證具足住,是名比丘無想于有法而不覺知。

  (2)無所有處以下,是初禅到無所有處定,是有想而不覺知;無想心定是無想而不覺知。《增支部》與此相當的,也說無所有處以下,是有想而不覺知;接著說不踴不沒(即「不低不昂」)的叁昧。16這可見無所有處以上,就是無想的無相心叁昧。

  (3)《增支部》的《靜慮經》,先總標說:「依止初靜慮得諸漏盡,依止非想非非想處得諸漏盡」,然後分別的廣說。但在分別廣說中,

  從初靜慮說到無所有處定,「如是有想等至」。這是說,無所有處定以下,是有想定,與《雜阿含經》所說相同。

  以下經文,沒有說依止非想非非想處得漏盡,只說「非想非非想處」與「想受滅等至」善巧17;「非想非非想處」與「想受滅定」,不正是「無想定」而與「無相心叁昧」相當嗎?

  ※無相心叁昧,開爲二種無想心定:1、非想非非想處定,2、滅盡定。18

  

  五、以非想非非想處說無相(p.38〜p.39)

  (1)無相心叁昧而被解說爲「非想非非想處」的,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說:

  于非想非非想處說無相聲者,如說:我多起加行,多用功力,得無相心定,不應于中欣樂染著。此說不起有頂味定,唯起淨定。

  問:何故非想非非想處名無相耶?

  答:彼無明了想相,亦無無想相,但有昧鈍不明了想微細現行,如疑而轉,故名無相。(大正27,542a6~12)

  (2)經說無相定,而被解說爲非想非非想處定的,是《中阿含經》的《淨不動道經》。經上說:欲想,色想,不動想,無所有處想,「彼一切想是無常法,是苦,是滅,彼于爾時而得無想。彼如是行,如是學,如是修習而廣布,便于此得心淨。……或于此得入無想,或以慧爲解」。得此無想定的,如有所受(取)──樂、著、住,那就受(非)有想無想處的果報。19

  無相心定而有所樂著,所以是無想而又有不明了的細想現行,因而名爲非想非非想處定。

  如心無取著,那就是無相心解脫了。

  六、以想受滅定說無相(p.39〜p.40)

  (1)想受滅定,或名滅(盡)定,或名增上想滅智定。與無相心叁昧相當的,如《相應部》〈目犍連相應〉:從初禅說到四禅,從空無邊處到非想非非想處;在八定以上,說無相心定。20而〈舍利弗相應〉,也從初禅說到非想非非想處定,然後說想受滅定。21可見無相心叁昧、與想受滅定的地位相當。

  (2)還有,佛入涅槃那一年,在毗舍離患病,是入無相叁昧而康複的。

  如《長阿含經》(2)《遊行經》說:

  吾已老矣,年且八十。……自力精進,忍此(病)苦痛,不念一切想,入無想定時,我身安隱,無有惱患。」(大正1,15b)

  《雜事》也這樣說:「以無相叁昧,觀察其身痛惱令息。22

  《長部》《大般涅槃經》卻說:「阿難!如來一切相不憶念,入一切受滅相心叁昧住時,如來身體康複」。23

  《長部》說一切相不憶念,又說「入一切受滅相心叁昧」,顯然是「無相心叁昧」而又有「想受滅」的意義。

  (3)滅盡定在佛教界是多有诤論的。

  「想受滅定」是從「無相心定」中分化出來的,當然久已爲佛教界所公認,然于非想非非想處以上,立滅盡定的,如《中部》(25)《撒餌經》,(26)《聖求經》,(30)《心材喻小經》,(31)《牛角喻小經》,(66)《鹑喻經》,(113)《善士經》,而在《中阿含經》中,僅與《撒餌經》相當的(178)《獵師經》,在非想非非想處以上,立「想知滅」,其余都沒有,可見部派間所誦的經教,想受滅定還在不確定狀態中。

  滅盡定與無想──無相心定,《中阿含經》辨別二定的入定與出定的差別24,而《中部》卻沒有。

  想受滅定,在佛教界是多有诤論的。

  (1)如烏陀夷反對舍利弗所說的:「若于現法不得究竟智,身壞命終,過抟食天,生余意生天25中,于彼出入想知滅定,必有此處」26。

  (2)在部派中,或說想受滅定是有爲的;或說是無爲的;或說是非有爲非無爲的。或說想受滅者是無想有情;或說非無想有情;或說世間想受滅是無想有情,出世想受滅是聖者。

  (3)大乘經以爲:菩薩如悲願不足而入滅定,是會證小果的27;如悲願具足,那就是證入如如法性的深定了。

  這樣的異說紛纭,足以說明,與無相心定有關的滅盡定,在佛教界是非常暗昧的。

  

  七、以無想有情、無想定說無相(p.40)

  (1)依無相心叁昧,演化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節 無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