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出非想非非想處定(及報處),滅盡定以外,還有無想有情、無想定。無相心叁昧不作意一切相,也就是不起一切想。
(2)《長部》《大緣經》立七識住與二處,二處是無想有情處與非想非非想處。28
「無想定」與「滅盡定」相似,所以從起定時的差異,而加以分別。29
七識住與二處,綜合起來,名爲九有情居。30
(3)依《長部》《波梨經》說:傳說中的世界起源說,其中「無因論」者,是從無想有情死沒而來生的,所以說無因而有。31
(4)無想定與無想有情,可能外道有類似無想的修驗與傳說,佛法爲了要給以應有的解說,才從無相定、滅盡定中分出,位居四禅廣果天上。這是成立要遲一些。
八、依四念處而修無相叁昧(p.41)
(1)《雜阿含經》(修多羅)卷10(272經)(大正2,72a〜b)說:
比丘!貪想、恚想、害想,貪覺、恚覺、害覺,及無量種種不善,雲何究竟滅盡?于四念處系心,住無相叁昧,修習多修習,惡不善法從是而滅,無余永盡。
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:世間頗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?思惟已,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。……作是知已,于諸世間則無所取;無所取者,自覺涅槃。
(2)《相應部》〈蘊相應〉所說的,大致相同。32依經說:依叁種想而有叁種不善覺2(覺,新譯尋思),引起種種的不善法,多修習無相叁昧,能永滅無余。
(3)無相叁昧是依四念處而修的。四念處是: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是解脫的一乘道。依此而修無相叁昧,不取一切相,不取法有,也不取法無,真能修到無所取著,就能自證涅槃了。
(4)經中常說:依四念處,修七覺支而得解脫。每一覺支的修習,都是「依遠離,依離欲,依滅,向于舍(舍即不著一切)」的。不取著一切相的無相叁昧,可說就是「依滅,向于舍」的修習。
九、不依一切想而修的「無相叁昧」與「強梁禅」34(p.41〜p.42)
(1)不取著一切法的叁昧,與佛化诜陀迦旃延的未調馬──強梁禅,應有一定程度的關系,如《雜阿含經》(「如來記說」)卷33(926經)說:
如是诜陀!比丘如是(不念五蓋,住于出離如實知)禅者,不依地修禅,不依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、無所有、非想非非想而修禅;不依此世,不依他世,非日(非)月,非見、聞、覺、識,非得、非求,非隨覺、非隨觀而修禅。诜陀!比丘如是修禅者,諸天主、伊濕波羅、波阇波提,恭敬合掌,稽首作禮而說偈言:南無大士夫,南無士之上!以我不能知,依何而禅定?
佛告跋迦利: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,于水、火、風,……若覺、若觀,悉伏彼想、跋迦利!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風,乃至不依覺、觀而修禅。 (大正2,236a〜b)
(2)于地等能伏地等想,不依地等一切而修的,是無相禅。《別譯雜阿含經》引申爲:「皆悉虛僞,無有實法,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,觀斯空寂,不見有法及以非法」。35「不見有法及以非法」,與佛《教迦旃延經》的不起有見、無見相合;也與離有見、無見,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說相合。36
(3)無所依而修禅,見于《增支部》「十一集」37已衍化爲類似的十經。
(4)各部派所誦的經文,有不少出入,大抵合于自宗的教義。38然從《雜阿含經》與《增支部》相同的來說,這是不依一切想而修的無相禅。
十、以見道說無相(p.42〜p.44)
(1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40(大正27,209b)說:
大目幹連!底沙梵天不說第六無相住者耶?……若有苾刍,于一切相不複思惟,證無相心叁摩地具足住,是名第六無相住者。
論中廣引經文(應是有部的《增壹阿含經》):底沙梵天對大目幹連說:部分的梵衆天,能夠知道誰是俱解脫,……誰是信勝解。目幹連告訴了如來,如來以爲:「一切聖者,總有七人39」。底沙梵天從俱解脫說到了信勝解,只說了五人,沒有說第六無相住者。無相住者是證得無相心叁摩地具足住的,這是梵天所不能知道的;這與諸天主不知強梁禅是依何而禅定一樣。
佛所說的第六無相住者,《大毗婆沙論》解說爲:「一切聖者,總有七人」,底沙已說了五人,所以無相住者,就是「隨法行」與「隨信行人」。
隨法行與隨信行,是見道位。見道位有十五心,是速疾道,是微細道,不可安立施設,所以隨法行與隨信行,綜合名爲無相住者。40
(2)《大毗婆沙論》所引經文,見于《增支部》,但略有不同。底沙梵天說了六人──俱解脫……隨法行,沒有說第七無相住補特伽羅41,那末第七無相住人,是專指「隨信行人」了。
(3)爲什麼隨信行人,特別名爲無相住人呢?
關于經說的第六無相住人,《大毗婆沙論》說到:「有于彼經不了其義,便執緣滅谛入正性離生,見道名爲無相住故,唯滅谛中無諸相故」42。這是法藏部的見解,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85(大正27,927c4〜12)說:
雲何作意入正性離生,乃至廣說。
問:何故作此論?
答:欲止他宗顯己義故。謂或有說,叁叁摩地隨一皆能入正性離生。今遮彼意顯唯二叁摩地隨一能入,而非無相故作斯論。
或複有說:唯無相叁摩地,能入正性離生,如達摩鞠多部說。彼說以無相叁摩地,于涅槃起寂靜作意,入正性離生。
爲遮彼執,顯唯無相叁摩地不能入正性離生,故作斯論。
說一切有部:唯空叁昧、無願叁昧能入正性離生。
法藏部(達摩鞠多部):唯無相叁昧能入正性離生。
入正性離生,就是見道。依經典明文,隨信行人等所以被名爲無相住者,是由于「于一切相不複思惟,于無相心叁摩地具足住」,而不是《大毗婆沙論》所說那樣的。
見四谛得道,見滅谛得道,是部派佛教的二大系。依第六名無相住者來說,在聖道的修行中,知苦、斷集而證滅谛,名爲聖者,也許見滅得道說更合于經義呢!
十一、凡夫的無相心叁昧、聖者的無相心叁昧(p.44)
無相心叁昧,是有淺深的:
(1)凡夫的無相心叁昧:淺的還可能會退墮。(有漏的無相心叁昧)
(2)聖者的無相心叁昧:深的是見滅得道,成爲聖者;最究竟的,當然是一切煩惱空,阿羅漢的不動心解脫了。
注解
^1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p.36;p.49~p.50。
^2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p.42~p.44;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:「于見道說無相聲者,如說:目連不說第六無相住者。雲何第六無相住者?謂隨信行、隨法行者不可施設,在此在彼不可施設;在苦法智忍乃至在道類智忍故。問:何故見道說名無相?答:見道速疾不越期心,不可施設此彼相故。」(大正27,541c15~542a1)
^3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p.7;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:「于不動心解脫說無相聲者,如說:大德瞿達多當知貪欲、瞋恚、愚癡是相;有不動心解脫是最勝無相。問:何故不動心解脫名無相耶?答:一切煩惱皆名爲相,彼心不爲煩惱擾亂,煩惱于心不得自在,心于煩惱得自在故,說名無相。」(大正27,542a1~6)
^4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p.38;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:「于非想非非想處說無相聲者,如說:我多起加行,多用功力,得無相心定,不應于中欣樂染著。此說不起有頂味定,唯起淨定。問:何故非想非非想處名無相耶?答:彼無明了想相,亦無無想相,但有昧鈍不明了想微細現行,如疑而轉,故名無相。」(大正27,542a6~12)
^5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:「即于無相叁摩地說無相聲者,如此中說叁叁摩地,謂空、無願、無相叁摩地所緣境中無十相故。」(大正27,542a12~14)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4:「無相叁摩地,此定所緣離十相故,謂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及女、男、叁有爲相。」(大正27,538b27〜29)
^6 《雜阿含經》卷20(556〜559經),大正2,145c18〜146c19。
^7 《雜阿含經》卷20(558經):「時有異比丘得無相心叁昧,作是念:我若詣尊者阿難所,問尊者阿難,若比丘得無相心叁昧,不勇、不沒,解脫已住,住已解脫。此無相心叁昧何果?世尊說此何功德?尊者阿難若問我言:比丘!汝得此無相心叁昧耶?我未曾有!實問異答,我當隨逐尊者阿難,脫有余人問此義者,因而得聞。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,經六年中,無有余人問此義者,即自問尊者阿難。若比丘問無相心叁昧,不勇、不沒,解脫已住,住已解脫,世尊說此是何果、何功德?尊者阿難問彼比丘言:比丘!汝得此叁昧!彼比丘默然住。尊者阿難語彼比丘言:若比丘得無相心叁昧,不勇、不沒,解脫已住,住已解脫,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。尊者阿難說此法時,異比丘聞其所說,歡喜奉行。」(大正2,146b3〜18)
^8 《雜阿含經》卷20(556經):「爾時,世尊爲衆多比丘尼種種說法,示教照喜,示教照喜已,默然住時,諸比丘尼白佛言:世尊!若無相心叁昧,不勇、不沒,解脫已住,住已解脫。此無相心叁昧,世尊說是何果、何功德?佛告諸比丘尼:若無相心叁昧,不勇、不沒,解脫已住,住已解脫。此無相心叁昧智果智功德。時諸比丘尼聞世尊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時衆多比丘尼往詣尊者阿難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白尊者阿難:若無相心叁昧,不勇、不沒,解脫已住,住已解脫。此叁昧說是何果、何功德?尊者阿難語諸比丘尼:姊妹!若無相心叁昧,不勇、不沒,解脫已住,住已解脫,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。諸比丘尼言:奇哉!尊者阿難!大師及弟子同句、同味、同義,所謂第一句義。今諸比丘尼詣世尊所,以如是句、如是味、如是義問世尊,世尊亦已如是句、如是味、如是義爲我等說,如尊者阿難所說不異,是故奇特。大師及弟子同句、同味、同義。」(大正2,145c20〜146a11)
^9《增支部》〈九集〉(日譯南傳22上,p.125〜p.126)
^10 《雜阿含經》卷21(567):「雲何爲無相叁昧?謂聖弟子于一切相不念,無相心叁昧,身作證是名無相心叁昧。」(大正2,149c27〜29);《相應部》(41)〈質多相應〉(日譯南傳15,p.451)。
^11《相應部》(8)〈婆耆沙長老相應〉(日譯南傳12,p.325)
^12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7,大正30,372c14。
^13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p.49~p.50;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4:
「于空叁摩地說無相聲者。如契經說:有一苾刍得無相心定,然根鈍故,不知此定有何果報有何勝利。彼作是念:尊者阿難,佛及弟子,常所稱歎,我應往問。……遂逐六年竟不聞說,彼懷疑久俯仰問言:若有獲得無相心定不沈不舉,攝持諸行,如水堤塘,解脫故住,住故解脫,佛說此定有何果報?有何勝利?
阿難聞已便反問言:汝得此定耶?
彼作是念:我昔所慮今果得之,便默然而住。
阿難告言:佛說此定得解果報、得解勝利。解謂智生、修道、盡漏,汝亦不久當得此事。此中不沈者已斷我見故;不舉者已斷我所見故。又不沈者已斷五我見故;不舉者已斷十五我所見故。如我、我所見,己、己所見;我、我所愛;己、己所愛;我、我所癡;己、己所癡應知亦爾。又不沈者,得涅槃故;不舉者,舍生死故。攝持諸行者,多起加行、多用功力,極善作意得此定故。如水堤塘者,如水從泉出,流漫池中,堤塘堰之不令流散,如是此定隨一境轉,遍滿此境便住不散。解脫故住者,是自性解脫住故。解脫者,是相續解脫,此定觀無我、我所相故名無相而實是空,以彼苾刍專修此定,能初證入正性離生,于最後時盡諸漏故。《法印經》說:若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相,而舍諸相名無相定,彼觀境界相而舍有情相,謂以空定觀色等法,舍有情想,于中都無女男等故。由此尊者妙音說曰:諸有情想依境界相故,觀境相舍有情想,女、男相無,名無相定,而實是空叁摩地。」(大正27,541b9〜c15)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7:
「五我見,謂等隨觀色是我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我。十五我所見,謂等隨觀我有色,色是我所,我在色中,我有受想行識,受想行識是我所,我在受想行識中。」(大正27,36a26〜29)
^14 《增支部》〈六集〉(日譯南傳20,p.20〜p.21)。《集異門足論》卷15:「有具壽作如是言:我于無相心定,雖已習、已修、已多所作,而我心猶爲隨相識纏縛。應告彼曰:勿作是言,所以者何?若有具壽,于無相心定,已習、已修、已多所作,無處、無容,其心猶爲隨相識纏縛。若心猶爲隨相識纏縛,無有是處。謂無相心定必能出離一切隨相識。問:此中出離何所謂耶?答:隨相識永斷亦名出離;超越隨相識亦名出離;無相心定亦名出離;今此義中意說無相心定名出離。」(大正26,430c27〜431a6)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節 無相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