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節 空與空性

  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與解脫道

  第七節 空與空性 (p.47~p.56)

  一、以空爲主題而集出的《阿含經》(p.47)

  《中阿含經》的《小空經》與《中部》的《空小經》相當;《中阿含經》的《大空經》與《中部》的《空大經》相當,是以空爲主題而集出的經典。

  

  這兩部「空經」,都淵源于《雜阿含經》中的空住1,經不同的傳宏,而分別集出來的。都是依空觀的進修而達究竟解脫的。在修行的方便上,兩部經是不同的,但都深深影響了發展中的佛教。

  

  《中阿含經》卷49(190)《小空經》(大正1,736c〜738a)。

  《中部》(121)《空小經》(日譯南傳11下,p.119〜p.127;漢譯南傳12,p.89〜p.94)。

  《中阿含經》卷49(191)《大空經》(大正1,738a〜740c)。

  《中部》(122)《空大經》(日譯南傳11下,p.127〜p.139;漢譯南傳12,p.95〜p.103)。

  二、《小空經》內容大要 (p.47~p.50)

  【(一)叁世如來都行真實空(p.47)】

  佛曾經爲阿難說 ,「我多行空」(住)爲緣起;以叁世如來,都「行此真實空,不顛倒,謂漏盡、無漏、無爲心解脫」2作結3。這是一切佛所多住的,所以成佛之道的大乘法,特別舉揚空性的修證,是可以從此而得到線索的。4

  

  【(二)《小空經》的空義 (p.47)】

  依《小空經》說:空,不是什麼都沒有,而是空其所空,有其所有的。如說「鹿子母堂空」,這是說鹿子母堂中,空無牛、羊、人、物,而鹿子母堂是有──不空的。5

  依于這一解說,後來瑜伽大乘說:「謂由于此,彼無所有,即由彼故正觀爲空。複由于此,余實是有,即由余故如實知有:如是名爲悟入空性,如實無倒」6。所以,「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,是名于空顛倒趣入」7,成爲大乘有宗的根本義。

  《小空經》所說的空(性),是依名釋義的;提出不空,作空與不空的對立說明,實是一項新的解說。

  【(叁)《小空經》觀空的方法 (p.48~p.49)】

  A、依世間道修空:

  

  1、村落想、人想空,但無事想不空:

  《小空經》所說的空住,是適應于住阿蘭若(arañña)者而展開的修法,所以從阿蘭若──無事處說起。修行者專心憶念(即「作意」)無事想(arañña-saññā),不起村落想,人想,因村落想及人想而引起的疲勞,是沒有了8。這樣,村落想空,人想空,而無事想不空,「是謂行真實空(性)不顛倒」。9

  2、人想、無事想空,但地想不空:

  進一步,不憶念人想與無事想,專一憶念地想,觀地平如掌;人想空,無事想空,(因人想、無事想而引起的疲勞沒有了),而地想不空,「是謂行真實空(性)不顛倒」。10

  3、地想、空無邊處想、識無邊處想、無所有處想次第進修觀空:

  這樣的次第進修,專念空無邊處想而地等想空。專念識無邊處想而空無邊處等想空。專念無所有處想,不念識無邊處等想,識無邊處等想空,而無所有處想不空,「是謂行真實空(性)不顛倒」。11

  4、以上依世間道修空;這樣的「行真實空性」,是有漏的,有淺深層次的。

  (村落想、人想、無事想、地想、空無邊處想、識無邊處想、無所有處想)

  B、依聖道修空:

  

  以下,依聖道修空,《小空經》(大正1,737c1〜21)這樣說:

  

  若欲多行空者,彼比丘莫念無量識處想,莫念無所有處想,當數念一無想心定。彼如是知:空無量識處想,空無所有處想,然有不空,唯一無想心定。……

  

  彼作是念:我本無想心定,本所行,本所思,若本所行、本所思者,我不樂彼,不求彼,不應住彼。如是知,如是見,欲漏心解脫,有漏(心解脫),無明漏心解脫。解脫已,便知解脫,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更受有,知如真。彼如是知:空欲漏,空有漏,空無明漏,然有不空,唯此我身六處命存。若有疲勞,因欲漏故,我無是也。若有疲勞,因有漏、無明漏故,我亦無是。唯有疲勞,因此我身六處命存故。若彼中無者,以此故彼見是空;若彼有余者,彼見真實有。阿難!是謂行真實空(性)不顛倒也,謂漏盡,無漏,無爲心解脫。

  

  《小空經》中的「無想心定」,依《空小經》,知道是「無相心叁昧」的異譯。

  經說「然有不空,唯一無想心定」,與上文「然有不空,唯一無所有處想」等不同,不再說不空的「想」,因爲無所有處等是有想定,無相心定是無想定。12

  但無想心定,還是有爲法,還是「有疲勞」──惱患的,所以如樂著無想心定,就是非想非非想處。

  如觀無想心定,是本行所作的有爲法,不樂、不求、不住,那就以慧得解脫──空欲漏,空有漏,空無明漏,得究竟解脫,也就是無相心解脫中最上的不動心解脫。13

  《小空經》中的「無想心定」有「疲勞」及「不樂住」二類,沒有別立非想非非想處,與《淨不動道經》14是相同的。[無所有處→無想心定(無相心叁昧)]

  《瑜伽論》分爲「世間道修」與「聖道修」二類說:「以世間道修習空性,當知爲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,漸次離欲。自斯已後,修聖道行,漸次除去無常行等,能趣非想非非想處,畢竟離欲」15。「非想非非想處」畢竟離欲,與《小空經》的「無想心定」相合。

  南傳的《空小經》在無所有處以上,別立非想非非想處16。然後說無相心叁昧,空于非想非非想處;再依無相心叁昧,觀有爲是無常滅法,得漏盡。這對于依無相心叁昧,而分立非想非非想處的古義,已隱覆而不再見了。

  [無所有處→非想非非想處→無相心叁昧]

  C、小結 (p.49~p.50):

  

  《小空經》的悟入空性,是次第悟入的,通于有漏定的。空的是什麼?是想,是依想而引起的疲勞,所以無想心叁昧爲最上。

  無想心叁昧,空于一切煩惱,畢竟離欲,而我們的身心──六(內)處,在命終以前是不空的,但不再爲煩惱所動亂,心解脫自在。並知道: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17。

  空住與無相心叁昧,初修的方便,雖有些差別,而究竟終歸是一致的。所以《大毗婆沙論》說: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叁摩地,是空叁摩地的異名。18

  叁、《大空經》內容大要 (p.50〜p.54)

  【(一)《大空經》與《小空經》的異同 (p.50):】

  《大空經》與《小空經》,都是如來與弟子共同修證的法門。

  《小空經》是由下而上的,豎的層層超越,順著禅定的次第,最後以無相心叁昧,不取著而漏盡解脫。

  《大空經》卻是由外而內,橫舉四類空作意(四種空觀),修習成就而得究竟。四類空作意是:(1)外空作意,(2)內空作意,(3)俱空(《中阿含經》作內外空)作意,(4)不動作意。

  【(二)《大空經》與南傳《空大經》之差異(p..50)】

  四類作意的修習,《大空經》與南傳《空大經》,說明上略有差別。

  

  1、依《大空經》說:修學者先要「持內心住止令一定」,也就是修得初禅(二禅、叁禅、四禅),得四增上心(四禅),然後依定起觀。念(即「作意」)內空,如「其心移動不趣向近,不得清澄,不住,不解于內空」19,那就念外空。如外空又不住,不解,那就念內外空。又不住,不解,那就念不(移)動。20

  

  總之,要修習多修習,達到心不移動趣向于近,得清淨,住,解于內空……不(移)動。21《瑜伽論》也這樣說。22

  

  2、南傳《空大經》別別的說明四類作意,沒有展轉次第的意義。

  

  【(叁)四類作意之意涵(p.50〜p.52)】

  1、《瑜伽師地論》以「所證空」與「所修空」分判四類作意:

  

  四類作意的定義,經文沒有確切的說明,《瑜伽論》23解說爲: [Fig]

  

  依經文的四類作意,而分別爲所證空與所修空,先證而後修,不過是論師的一項解說吧!

  

  2、從《瑜伽論》的解說,也可發見經義的線索。

  如《中阿含經》《大空經》(大正1,739b)說:

  [觀五欲無常,證外空而離貪欲]

  有五欲功德,可樂,(可)意,所(可字的訛寫)念,(可)愛,色欲相應24。眼知色,耳知聲,鼻知香,舌知味,身知觸。若比丘心至到(?),觀此五欲功德,……觀無常……,如是比丘觀時則知者,此五欲功德,有欲有染,彼已斷也,是謂正知。

  

  [觀五取陰生滅無常,證內空而離我慢]

  有五盛(盛是取的古譯)陰:色盛陰,覺(受的古譯)、想、行、識盛陰。謂比丘如是觀興衰,……若有比丘如是觀時,則知五陰中我慢已滅,是謂正知。

  

  ※ 經文釋義:

  (1)依經文所說,觀五欲功德,是外離欲貪;觀五取陰,是內離我慢。

  

  (2)[內空:]五取陰和合,是個人自體;觀五陰生滅無常,(無常故苦,無常苦故無我),所以可說是證內空而離我(見、我愛、我)慢。

  

  (3)[外空:]五欲功德,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──五根;于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境,起可樂、可意、可念、可愛,與欲貪相應;觀五欲無常,可說是證外空而離欲貪。

  

  3、四類作意之先後次第:

  

  (1)這四類作意的次第,《瑜伽論》先外空而後內空25;《空大經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節 空與空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