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節 空爲叁叁昧先導

  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與解脫道

  第八節 空爲叁叁昧先導 (p.56〜p.60)

  壹、解脫生死的要道,主要是空叁昧、無相叁昧、無所有叁昧(p.56〜p.57)

  《雜阿含經》中,質多羅長者,對當時類集爲一組的四種心叁昧(無量心叁昧、空心叁昧、無相心叁昧、無所有心叁昧),也名心解脫,一一的論究他的同異,而歸結于「貪空、瞋空、癡空」的究竟一致。1

  

  其中四無量,是遍緣十方世界衆生的,被教界論定爲粗淺的叁昧,被忽視了。2這樣,解脫生死的要道,主要就是叁叁昧──空,無相,無所有了。

  

  貳、論究「空叁昧」、「無相叁昧」、「無所有叁昧」之關連性(p.57〜p.59)

  【問題的提出】

  空,無相,無所有,雖有究竟的共同意義,而在修習的方法上,到底是有所不同的。如上文的分別論究3,可見這叁者在佛教界分別傳授修習的情形。

  

  衆生生死流轉的原因,一切衆生是相同的,解脫生死的法門,當然也是一致的。那麼傳授修習中的叁種叁昧──空,無相,無所有,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?

  

  【依《雜阿含經》《聖法印知見清淨經》作答】

  說一切有部的《雜阿含經》(西元五世紀譯),有經名爲「聖法印知見清淨」的,正是對上一問題提出了說明。4

  

  一、《雜阿含經》第80經之異譯本(p.57)

  

  《雜阿含經》(第80經)《聖法印知見清淨經》之異譯本,有:

  

  (一)《佛說聖法印經》,西晉元康四年(西元二九四),竺法護在酒泉譯出的《佛說聖法印經》5是最早的譯本,文字晦澀些、內容與《雜阿含經》相同。

  (二)《佛說法印經》6,趙宋施護譯,譯出的時代極遲,內容有了很大的出入。7

  二、《雜阿含經》(第80經)《聖法印知見清淨經》之內容大要(p.57〜p.59)

  

  依《雜阿含經》第80經所說,全經可分爲叁段8:

  

  (一)第一段經文:「空叁昧」爲叁種叁昧之先導

  1、引經文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說聖法印,及見清淨。谛聽,善思。

  若有比丘作是說:我于空叁昧未有所得,而起無相、無所有、離慢知見者,莫作是說!所以者何?若于空未得者,而言我得無相、無所有,離慢知見者,無有是處。

  若有比丘作是說:我得空,能起無相、無所有、離慢知見者,此則善說。所以者何?若得空已,能起無相、無所有、離慢知見者,斯有是處。」9

  

  2、釋義(p.58)

  能修得空叁昧的,才能進而得無相、無所有叁昧;如沒有修得空叁昧的,那無相、無所有是不能修得的。這樣,在空,無相,無所有──叁種叁昧中,空叁昧是有基礎的先導的地位。

  

  這不是說空是更高深的,而是說:如沒有空無我我所的正見,不可能有無相、無所有的正叁昧;即使有類似的修驗,也是不能究竟解脫的。

  

  (二)第二段經文:未離慢、知見未清淨之有漏叁昧(p.57~p.59)

  1、引經文(p.57〜p.58)

  (1)若比丘于空閑處,樹下坐,善觀色無常,磨滅,離欲之法。如是觀察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常,磨滅,離欲之法。觀察彼陰無常,磨滅,不堅固,變易法,心樂清淨解脫,是名爲空。如是觀者,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。

  (2)複有正思惟叁昧,觀色相斷,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相斷,是名無相。如是觀者,猶未離慢知見清淨。

  (3)複有正思惟叁昧,觀察貪相斷,瞋恚、癡相斷,是名無所有。如是觀者,猶未離慢知見清淨。(大正2,20b8〜16)

  2、釋意(p.58〜p.59)

  不能離慢清淨的叁種叁昧,是有漏的叁昧。

  (1)空叁昧10:觀五陰是無常磨滅法。

  《瑜伽論》解說爲:「依觀諸行無常性忍,由世間智,于無我性發生勝解」11,心向于清淨解脫。

  (2)無相叁昧12:觀色、聲等六境相斷。

  「斷」是什麼意義?

  《大毗婆沙論》引「《法印經》說:若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相而舍諸相,名無相定,彼觀境界相而舍有情相」13。

  《瑜伽論》說:「于眼所識色,乃至意所識法,等隨觀察,我我所相不現行故,說名爲斷」14。

  依論師的意見,是舍斷有情相的。

  印順導師:然依無相叁昧的通義,境相不外乎色等六境;六境相斷,就是「于一切相不作意」的無相叁昧。15

  (3)無所有叁昧16:觀貪、瞋、癡相斷,觀察而不起現行,說名爲斷。

  這樣的叁叁昧,都還沒有離慢,知見也沒有清淨。慢,論師解說爲「增上慢」,「粗我慢」,就是修行者自以爲能修能證,覺得自己勝過別人的慢心。17

  

  (叁)第叁段經文:解脫道的叁昧

  1、引經文(p.58)

  複有正思惟叁昧,觀察我、我所從何而生?觀察我、我所,從若見、若聞、若嗅,若嘗、若觸、若識而生。

  複作是觀察:若因、若緣而生識者,彼識因緣爲常,爲無常?

  複作是思惟:若因、若緣而生識者,彼因、彼緣皆悉無常。

  複次,彼因、彼緣皆悉無常,彼所生識雲何有常!

  無常者,是有爲行,從緣起,是患法,滅法,離欲法,斷知法,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。18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,如是廣說。

  

  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(大正2,20b16〜27)

  

  2、釋意19(p.59)

  (1)離慢知見清淨的叁昧,依經所說,是從因緣生滅而反觀自心的。

  

  

  (2)前段所說:觀五陰無常、無我,觀色等相斷,觀貪等相斷,都是觀所觀法的空、無相、無所有。

  

  

  (3)然解脫道的叁昧,以無我我所爲本。

  我我所是怎樣生起的?從見、聞、覺、知而生識,世俗的識,是有漏、有取的,有識就不離我我所。所以離慢而知見清淨的叁昧,要反觀自己的心識,從因緣生。從無常因緣所生的識,當然是無常的。觀無常(的識)法,是有爲(業煩惱所爲的),行(思願所造作的),緣所生(的)法。緣所生法是可滅的,終歸于滅的,所以是離欲法,斷知法。

  這樣的觀察,從根源上通達空無我性,才能離我慢而得清淨知見──無漏智。20

  

  

  (4)這與《大空經》的先外空五欲,次觀五取陰而內空我慢,有同樣的意義。21

  

  

  (5)這是一切聖者修證的必由之道,成爲佛法所以爲佛法的特質,所以名爲聖法印22。

  注解

  ^1

  《雜阿含經》卷21(567經)(大正2,149c6〜150a16)。

  

 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p.21:「經中說無量、無所有、無相,卻沒有說到空心解脫,這因爲空于貪、瞋、癡的不動心解脫,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。從文異而義同來說,無量心解脫,無所有心解脫,無相心解脫,達到究竟處,與空心解脫──不動心解脫,平等平等。依觀想的方便不同,有四種心解脫的名目,而從空一切煩惱來說,這是一致的目標,如萬流入海,都是鹹味那樣。」

  

  ^2

  (1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2:「問:此四無量于叁種(自相作意、共相作意、勝解作意)中,爲與何等作意俱生?答:唯與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。」(大正27,423a3~5)。

  

  (2)《空之探究》p.27:「一般聲聞學者,都以爲: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衆生,無量是衆多難以數計,是勝解──假想觀,所以是世間定。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,如觀一切衆生而超越限量心,不起自他的分別,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。質多羅長者以爲: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,是空于貪、瞋、癡的不動心解脫,空就是無量。這一意義,在大乘所說的無緣慈中,才再度的表達出來。」

  

  (3)另見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p.26〜p.27;《性空學探源》p.86;《華雨集》(一)〈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〉p.62〜p.66;《華雨集》(四)p.54。

  

  ^3 參見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叁節〈空與心解脫〉(p.20~p.24);第五節〈無所有〉(p.29~p.34);第六節〈無相〉(p.34~p.47);第七節〈空與空性〉(p.47~p.56);《性空學探源》 p.76〜p.86。

  ^4

  (1)《雜阿含經》卷3(第80經)(大正2,20a25〜b27)。

  

  (2)另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7〈攝事分〉(大正30,791c28〜792b7);印順法師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上)p.127〜p.130。

  

  ^5《佛說聖法印經》(大正2,500a4〜b9)。

  ^6《佛說法印經》(大正2,500b21〜c27)。

  ^7參見印順法師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〈法印經略說〉(p.209〜p.220)。

  ^8參見印順法師《性空學探源》p.83〜p.86。

  ^9《雜阿含經》卷3(80經)(大正2,20a25〜b5)。

  ^10參見印順法師《性空學探源》p.78〜p.80。

  ^11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7〈攝事分〉(大正30,792a1〜3)。

  ^12參見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p.34〜p.44;《性空學探源》p.80〜p.83。

  ^13

  《大毗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節 空爲叁叁昧先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