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與解脫道
第九節 叁叁昧•叁觸•叁法印 (p.60〜p.67)
一、叁叁昧、叁觸、叁法印之名目(p.60)
《雜阿含經》所說的空叁昧、無所有叁昧、無相叁昧,集爲一聚,而被稱爲「聖法印」1。後來,依此而演化出意義相關的叁組:
(一)、空叁昧,無願叁昧,無相叁昧─叁叁昧,也名叁解脫門。
(二)、不動觸,無相觸,無所有觸─叁觸。
(叁)、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─叁法印。
二、「叁叁昧」(叁解脫門)之成立(p.60〜p.62)
在空、無相、無所有─叁叁昧中,除去無所有,加入無願,這樣的叁叁昧組成一聚,是佛教界所一致的。然對比漢譯與巴利藏所傳,非常的不一致。
【(一)南北傳經論有關叁叁昧之說,彼此有無不定,次第先後不一】
1、漢譯與巴利藏對應的經典,彼此有無不定
(1)如《中阿含經》的《大拘絺羅經》說:「空,無願,無相,此叁法異義異文」2,這就是名稱不同,意義也不同。與之相當的《中部》《有明大經》,沒有這一段文。
(2)《相應部》「無爲相應」,有空等叁叁昧3,《雜阿含經》與之相當的(卷31,890經,大正2,224a~b)卻沒有。
(3)《長部》的《等誦經》4,《長阿含經》的《衆集經》5,在所說的叁法中,有空等叁叁昧,而此經的論─《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》,卻沒有。
以上,是彼此的有無不定。
2、南北傳經論所談叁叁昧,次第先後不一
(1)次第方面,如《中阿含經》6,《長阿含經》7,《大毗婆沙論》8,《瑜伽論》9,都是以空,無願,無相爲次第。
(2)而南傳的《相應部》10,《長部》11,《增支部》12,都以空、無相、無願爲次第。
3、小結
這樣的次第先後不定,彼此的有無不定,可以推定爲:這雖是佛教界所共傳的,而成立稍遲、受到了部派的影響。
【(二)叁叁昧中,略去「無所有叁昧」而增入「無願叁昧」之理由】
到底爲了什麼,叁叁昧中,略去「無所有」而增入「無願」呢?
這可能,「無所有」已成爲「無所有處」13,與「空」相通的意義,漸漸的被忽略了。
同時,佛法的要義,是如實知無常,苦,無我我所─空;厭,離欲,滅而得解脫。對于世間的有爲諸行─苦,厭離而不願後有,是修解脫道者應有的心境。這所以「無願」取代「無所有」的地位吧!
還有,空,無所有,無相─叁叁昧,究竟是重于空離一切煩惱的,有爲法的正觀。但在佛法開展中,對超越一切的涅槃,也增加了注意。
(1)如《中阿含經》(211)《大拘絺羅經》(大正1•792b)說:
「有二因二緣,住無想定。雲何爲二?一者,不念一切相;二者,念無想界。是謂二因二緣住無想定。」
(2)《中部》與此經相當的,是《有明大經》14,「無想定」是「無相心定」的異譯。所說的無相,有二方面:一是不作意一切相的無相,一是超越一切相的無相界─涅槃。
(3)修無相叁昧的,要不作意一切相,又要作意于無相。如佛《化诜陀迦旃延經》15,本來只是不依一切相─無一切相,而依此經演化所成的,無想以外,又要有想。有想的是:「此寂靜,此殊妙,謂一切行寂止,一切依定棄,愛盡,離貪,滅盡,涅槃」16;「有滅涅槃」17。
(4)這樣,空是重于無常、無我的世間。 〔空:世間〕
無相是離相以外,更表示出世的涅槃。〔無相:涅槃〕
無願是厭離世間,向于寂滅的涅槃。 〔無願:世間→涅槃〕
空、無願、無相─叁叁昧,叁解脫門,就這樣的成立了。
叁、「叁觸」的考察(p.62〜p.64)
叁觸,也是與空、無所有(或無願)、無相有關的。
【(一)巴利藏與漢譯經論提及之「叁觸」(p.62)】
《中部》的《有明小經》18說:「從想受滅起比丘,觸叁觸:空觸,無相觸,無願觸。」
《中阿含經》與之相當的;這樣說:「從滅盡定起時,觸叁觸。雲何爲叁?一者、不移動觸;二者、無所有觸;叁者、無相觸」。19《大毗婆沙論》20與《瑜伽論》21,也是這樣說的。
【(二)「叁叁昧」與「叁觸」名目的對比(p.62)】
叁叁昧與叁觸,當然意義不同,但名目相通,是顯然可見的。試列表對比如下:
[Fig(footNote: 無願22)]
【(叁)「叁觸」之得名與次第(p.62〜p.63)】
1、空觸與不動觸之立名
空,是從觀慧得名的;不動,不爲苦樂等所動,是從定得名的。
2、「叁觸」之次第
不動與無所有、無相爲一聚,使我們想到了《中部》的《善星經》23、《不動利益經》24─漢譯名《淨不動道經》25。
這兩部經所說不動;不動以後,是無所有處,非想非非想處─漢譯無想處(即無相心處)。這與不動、無所有、無相─叁觸的次第,是完全符合的。
【(四)「不動」與「第四禅」的關系】
在《淨不動道經》中,不動,無所有,無相,都是依慧而立定名的。淨不動道的,如不能依慧得解脫,就生在「不動」26。不動是在欲、色以上的。
依《大空經》說:得四增上心(四禅),修內空、外空、內外空,不動,以「不移動」爲目標27。所以,不動是依第四禅而向解脫的空叁昧;不得解脫而生于不動,就是一般所說的第四禅。
〔約觀慧說〕
叁觸是與此有關的,論師有多種解說28,其中,「有說:空是不動觸,無願是無所有觸,無相是無相觸」29。這是約觀慧所作合理的解說。
不動觸=空。
無所有觸=無願。
無相觸=無相。
〔約定境說〕
不動與第四禅有關,更引《中阿含經》(211)《大拘絺羅經》說(大正1•792a〜b)爲證:
四因四緣生不移動定,雲何爲四?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,(乃)至得第四禅成就遊。……
叁因叁緣生無所有定,雲何爲叁?若比丘度一切色想,(乃)至得無所有處成就遊。……
二因二緣生無想定,雲何爲二?一者、不念一切想;二者、念無想界。
(1)禅的修習(四)因緣30,得不(移)動定。
(2)從度一切色想(空無邊處),到無所有的修習(叁)因緣31,得無所有處定。
(3)依二因緣32得無想定─無相心定;不得解脫的,成非想非非想處定。
(4)如約定境說叁觸,那就是第四禅、無所有處定、及無想定。
不動觸=第四禅。
無所有觸=無所有處定。
無相觸=無想定(非想非非想處定)。
四、「叁法印」的考察(p.64〜p.65)
【(一)「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」之「叁法印」(p.64)】
《雜阿含經》卷10(270經)(大正2,71a1~2)說:
「無常想者,能建立無我想。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」。
《雜阿含經》卷10(262經)(大正2,66b14)說:
「一切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涅槃寂滅」。
《雜阿含經》雖集成叁句,但沒有稱之爲法印。集爲一聚而名爲叁法印的,出于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》33。
【(二)「空、無所有、無相」之「聖法印」(p.64)】
上文所說34,稱爲聖法印的空、無所有、無相 ─叁叁昧,重于道的實踐,表示了出世聖慧的特相,是約觀慧方面說的。能導向解脫涅槃的觀慧,是正知見,如實的通達谛理,而與谛理相契合的。這樣,從所觀、所證方面說,足以表示佛法谛理的,也不妨名爲「法印」了。
【(叁)修行的層次與「叁法印」的特色(p.64〜p.65)】
1、從知而行而證解脫
佛說法,有知與行(也可說知是行的一分)。
如實知「無常故苦,無常苦故無我我所」;或說:「無常,苦,空,無我」。
即知而行的,如《雜阿含經》說:
(1)「正觀(觀,應作見)者則生厭離,厭離者喜貪盡,喜貪盡者說心解脫」35
(2)「如是觀者,厭于色,厭受、想、行、識,厭故不樂,不樂故得解脫」36。
(3)「于色(等)生厭,離欲,滅盡,不起諸漏,心正解脫」37。
(4)「是名如實知。輸屢那!如是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生厭,離欲,解脫」38。
(5)在聖道的修行中,一再說:「依遠離,依無欲,依滅,向于舍」39。
(6)《大毗婆沙論》引經而解說:「依厭離染,依離染解脫,依解脫涅槃」40。
從經論的一再宣說,可見知而後能行。修行的重要層次,主要爲:厭離,離欲,滅,解脫。
2、叁法印的特色:包含了「現實的谛理」與「理想的證得」
無常,苦,無我(空),當然也可說是法印,但從知而行而證的佛法全體來說,無常等是偏于現實世間的正觀,而沒有說到理想─解脫涅槃的實現。這樣,諸行無常與厭離,諸法無我與離欲染,涅槃寂靜與滅盡、解脫,固然是相互對應的,而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,是現實的谛理,涅槃寂靜是理想的證得。這樣的叁法印,表征著全部佛法的特色。
[Fig]
【(四)「叁法印」與「叁叁昧」(叁解脫門)之關系(p.65)
空等叁叁昧,與無常等叁法印的關系,如下:
[Fig]
從空、無所有、無相,著重于正觀的叁叁昧,演化爲空、無願、無相的叁叁昧,只是著重于出世道的出發于厭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節 叁叁昧•叁觸•叁法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