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空。阿難!如是比丘觀時,則知內空成就遊,心不移動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內空者,是謂正知。
阿難!比丘當以外空成就遊,彼外空成就遊已,心不移動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外空。阿難!如是比丘觀時,則知外空成就遊,心不移動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外空者,是謂正知。
阿難!比丘當以內外空成就遊,彼內外空成就遊已,心不移動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內外空。阿難!如是比丘觀時,則知內外空成就遊,心不移動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內外空者,是謂正知。
阿難!當以不移動成就遊,彼不移動成就遊已,心不移動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不移動。阿難!如是比丘觀時,則知不移動成就遊,心不移動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不移動者,是謂正知。
參見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七節〈空與空性〉,p.53。
^28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53(大正27, 781 b7〜20):又問:聖者!諸苾刍等出滅定時,爲觸幾觸?苾刍尼告毗舍佉言:觸叁種觸。一、不動觸,二、無所有觸,叁、無相觸。問:如是叁觸有何差別? (1)尊者世友作如是說: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,是不動觸。無所有處,是無所有觸。非想非非想處,是無相觸。 (2)有說:空是不動觸,無願是無所有觸,無相是無相觸。 (3)有說:無漏、無所有處、緣涅槃者具名叁觸。謂無漏故名不動觸,無所有處攝故名無所有觸,緣涅槃故名無相觸。 (4)大德說曰:諸苾刍等出滅定時,若起非想非非想處心,不起余不同分心,當言觸無相觸。若起無所有處不同分心,當言觸無所有觸。若起識無邊處不同分心,當言觸不動觸。
^29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53(大正27, 781 b12〜13)
^30四因緣:初禅、第二禅、第叁禅、第四禅。
^31叁因緣: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。
^32二因緣:不念一切想,念無想界。
^33 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》卷9(大正23, 670 b29〜c3):
世尊即爲說叁句法,告言賢首:諸行皆無常,諸法悉無我,寂靜即涅槃,是名叁法印。
^34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八節〈空爲叁叁昧先導〉,p.59:
觀五陰無常、無我,觀色等相斷,觀貪等相斷,都是觀所觀法的空、無相、無所有。我我所是怎樣生起的?從見、聞、覺、知而生識,世俗的識,是有漏、有取的,有識就不離我我所。所以離慢而知見清淨的叁昧,要反觀自己的心識,從因緣生。從無常因緣所生的識,當然是無常的。觀無常(的識)法,是有爲(業煩惱所爲的),行(思願所造作的),緣所生(的)法。緣所生法是可滅的,終歸于滅的,所以是離欲法,斷知法。這樣的觀察,從根源上通達空無我性,才能離我慢而得清淨知見──無漏智。……這是一切聖者修證的必由之道,成爲佛法所以爲佛法的特質,所以名爲聖法印。
^35 《雜阿含經》卷1(第1經)(大正2, 1 a7〜12):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觀色無常,如是觀者,則爲正觀;正觀者則生厭離,厭離者喜貪盡,喜貪盡者說心解脫。如是觀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如是觀者,則爲正觀;正觀者則生厭離,厭離者喜貪盡,喜貪盡者說心解脫。」
^36 《雜阿含經》卷1(第9經) (大正2, 2 a3〜10):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色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,如是觀者,名真實正觀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;如是觀者,名真實觀。聖弟子如是觀者,厭于色,厭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厭故不樂,不樂故得解脫,解脫者真實智生。」
^37 《雜阿含經》卷1(第28經) (大正2, 6 a6〜9):
佛告比丘:于色生厭,離欲,滅盡,不起諸漏,心正解脫,是名比丘見法涅槃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于識生厭,離欲,滅盡,不起諸漏,心正解脫,是名比丘見法涅槃。
^38 《雜阿含經》卷1(第30經) (大正2, 6 b16〜24):
輸屢那!當知色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粗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色不是我,不異我,不相在,是名如實知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粗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識不是我,不異我,不相在,是名如實知。輸屢那!如是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生厭,離欲,解脫,解脫知見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
^39 《雜阿含經》卷27(第727經)(大正2, 195 c6〜12):
爾時,世尊厚襞僧伽梨枕頭,右脅而臥,足足相累,系念明相,正念、正智,作起覺想。告尊者阿難:「汝說七覺分」!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:「世尊!所謂念覺分,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,依遠離,依無欲,依滅,向于舍;擇法、精進、喜、猗、定、舍覺分,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,依遠離,依無欲,依滅,向于舍。」
^40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28(大正27, 145 c17〜25):
如世尊說:獸歸林薮,鳥歸虛空,聖歸涅槃,法歸分別。
如是四種至所歸處方得安樂,是故智者應于契經善分別義,不應如說而便作解。若如說而解者,則令聖教前後相違,亦令自心起顛倒執。如世尊說:「苾刍當知,依厭離染,依離染解脫,依解脫涅槃,乃至廣說。」
^41 宋施護譯《佛說法印經》卷1(大正2, 500 b21〜c27):
爾時,佛在舍衛國與苾刍衆俱,是時佛告苾刍衆言:「汝等當知有聖法印,我今爲汝分別演說。汝等應起清淨知見,谛聽谛受,如善作意,記念思惟。」
時諸苾刍即白佛言:「善哉世尊!願爲宣說,我等樂聞。」
佛言:「苾刍!空性無所有,無妄想,無所生,無所滅,離諸知見。何以故?空性無處所。無色相,非有想,本無所生,非知見所及,離諸有著。由離著故,攝一切法,住平等見,是真實見。苾刍當知,空性如是,諸法亦然,是名法印。
複次,諸苾刍!此法印者即是叁解脫門,是諸佛根本法,爲諸佛眼,是即諸佛所歸趣故。是故汝等,谛聽谛受記念思惟,如實觀察。
複次,苾刍若有修行者,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,如實觀察,色是苦,是空,是無常,當生厭離住平等見。如是觀察,受想行識,是苦,是空,是無常,當生厭離住平等見。諸苾刍,諸蘊本空,由心所生,心法滅已,諸蘊無作,如是了知,即正解脫。正解脫已,離諸知見,是名空解脫門。
複次,住叁摩地,觀諸色境,皆悉滅盡,離諸有想。如是聲香味觸法,亦皆滅盡離諸有想。如是觀察名爲無想解脫門。入是解脫門已,即得知見清淨,由是清淨故,即貪瞋癡皆悉滅盡。彼滅盡已,住平等見。住是見者,即離我見及我所見,即了諸見,無所生起。無所依止。
複次,離我見已,即無見無聞,無覺無知,何以故?由因緣故。而生諸識,即彼因緣及所生識,皆悉無常。以無常故,識不可得,識蘊既空,無所造作,是名無作解脫門。入是解脫門已,知法究竟,于法無著,證法寂滅。」
佛告諸苾刍:「如是名爲聖法印,即是叁解脫門。汝諸苾刍若修學者,即得知見清淨。」
時諸苾刍,聞是法已,皆大歡喜,頂禮信受。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節 叁叁昧•叁觸•叁法印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