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空。阿难!如是比丘观时,则知内空成就游,心不移动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内空者,是谓正知。
阿难!比丘当以外空成就游,彼外空成就游已,心不移动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外空。阿难!如是比丘观时,则知外空成就游,心不移动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外空者,是谓正知。
阿难!比丘当以内外空成就游,彼内外空成就游已,心不移动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内外空。阿难!如是比丘观时,则知内外空成就游,心不移动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内外空者,是谓正知。
阿难!当以不移动成就游,彼不移动成就游已,心不移动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不移动。阿难!如是比丘观时,则知不移动成就游,心不移动,趣向于近,得清澄住,解于不移动者,是谓正知。
参见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七节〈空与空性〉,p.53。
^28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53(大正27, 781 b7〜20):又问:圣者!诸苾刍等出灭定时,为触几触?苾刍尼告毗舍佉言:触三种触。一、不动触,二、无所有触,三、无相触。问:如是三触有何差别? (1)尊者世友作如是说: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,是不动触。无所有处,是无所有触。非想非非想处,是无相触。 (2)有说:空是不动触,无愿是无所有触,无相是无相触。 (3)有说:无漏、无所有处、缘涅槃者具名三触。谓无漏故名不动触,无所有处摄故名无所有触,缘涅槃故名无相触。 (4)大德说曰:诸苾刍等出灭定时,若起非想非非想处心,不起余不同分心,当言触无相触。若起无所有处不同分心,当言触无所有触。若起识无边处不同分心,当言触不动触。
^29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53(大正27, 781 b12〜13)
^30四因缘: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、第四禅。
^31三因缘: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。
^32二因缘:不念一切想,念无想界。
^33 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》卷9(大正23, 670 b29〜c3):
世尊即为说三句法,告言贤首:诸行皆无常,诸法悉无我,寂静即涅槃,是名三法印。
^34 参见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八节〈空为三三昧先导〉,p.59:
观五阴无常、无我,观色等相断,观贪等相断,都是观所观法的空、无相、无所有。我我所是怎样生起的?从见、闻、觉、知而生识,世俗的识,是有漏、有取的,有识就不离我我所。所以离慢而知见清净的三昧,要反观自己的心识,从因缘生。从无常因缘所生的识,当然是无常的。观无常(的识)法,是有为(业烦恼所为的),行(思愿所造作的),缘所生(的)法。缘所生法是可灭的,终归于灭的,所以是离欲法,断知法。这样的观察,从根源上通达空无我性,才能离我慢而得清净知见──无漏智。……这是一切圣者修证的必由之道,成为佛法所以为佛法的特质,所以名为圣法印。
^35 《杂阿含经》卷1(第1经)(大正2, 1 a7〜12):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「当观色无常,如是观者,则为正观;正观者则生厌离,厌离者喜贪尽,喜贪尽者说心解脱。如是观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,如是观者,则为正观;正观者则生厌离,厌离者喜贪尽,喜贪尽者说心解脱。」
^36 《杂阿含经》卷1(第9经) (大正2, 2 a3〜10):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「色无常,无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,如是观者,名真实正观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,无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;如是观者,名真实观。圣弟子如是观者,厌于色,厌受、想、行、识。厌故不乐,不乐故得解脱,解脱者真实智生。」
^37 《杂阿含经》卷1(第28经) (大正2, 6 a6〜9):
佛告比丘:于色生厌,离欲,灭尽,不起诸漏,心正解脱,是名比丘见法涅槃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于识生厌,离欲,灭尽,不起诸漏,心正解脱,是名比丘见法涅槃。
^38 《杂阿含经》卷1(第30经) (大正2, 6 b16〜24):
输屡那!当知色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,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,彼一切色不是我,不异我,不相在,是名如实知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,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,彼一切识不是我,不异我,不相在,是名如实知。输屡那!如是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生厌,离欲,解脱,解脱知见: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。
^39 《杂阿含经》卷27(第727经)(大正2, 195 c6〜12):
尔时,世尊厚襞僧伽梨枕头,右胁而卧,足足相累,系念明相,正念、正智,作起觉想。告尊者阿难:「汝说七觉分」!时尊者阿难即白佛言:「世尊!所谓念觉分,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,依远离,依无欲,依灭,向于舍;择法、精进、喜、猗、定、舍觉分,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,依远离,依无欲,依灭,向于舍。」
^40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8(大正27, 145 c17〜25):
如世尊说:兽归林薮,鸟归虚空,圣归涅槃,法归分别。
如是四种至所归处方得安乐,是故智者应于契经善分别义,不应如说而便作解。若如说而解者,则令圣教前后相违,亦令自心起颠倒执。如世尊说:「苾刍当知,依厌离染,依离染解脱,依解脱涅槃,乃至广说。」
^41 宋施护译《佛说法印经》卷1(大正2, 500 b21〜c27):
尔时,佛在舍卫国与苾刍众俱,是时佛告苾刍众言:「汝等当知有圣法印,我今为汝分别演说。汝等应起清净知见,谛听谛受,如善作意,记念思惟。」
时诸苾刍即白佛言:「善哉世尊!愿为宣说,我等乐闻。」
佛言:「苾刍!空性无所有,无妄想,无所生,无所灭,离诸知见。何以故?空性无处所。无色相,非有想,本无所生,非知见所及,离诸有着。由离着故,摄一切法,住平等见,是真实见。苾刍当知,空性如是,诸法亦然,是名法印。
复次,诸苾刍!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,是诸佛根本法,为诸佛眼,是即诸佛所归趣故。是故汝等,谛听谛受记念思惟,如实观察。
复次,苾刍若有修行者,当往林间或居树下诸寂静处,如实观察,色是苦,是空,是无常,当生厌离住平等见。如是观察,受想行识,是苦,是空,是无常,当生厌离住平等见。诸苾刍,诸蕴本空,由心所生,心法灭已,诸蕴无作,如是了知,即正解脱。正解脱已,离诸知见,是名空解脱门。
复次,住三摩地,观诸色境,皆悉灭尽,离诸有想。如是声香味触法,亦皆灭尽离诸有想。如是观察名为无想解脱门。入是解脱门已,即得知见清净,由是清净故,即贪瞋痴皆悉灭尽。彼灭尽已,住平等见。住是见者,即离我见及我所见,即了诸见,无所生起。无所依止。
复次,离我见已,即无见无闻,无觉无知,何以故?由因缘故。而生诸识,即彼因缘及所生识,皆悉无常。以无常故,识不可得,识蕴既空,无所造作,是名无作解脱门。入是解脱门已,知法究竟,于法无着,证法寂灭。」
佛告诸苾刍:「如是名为圣法印,即是三解脱门。汝诸苾刍若修学者,即得知见清净。」
时诸苾刍,闻是法已,皆大欢喜,顶礼信受。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•三触•三法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