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

  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与解脱道

 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(p.67〜p.78)

  一、四禅的重要性及其特胜(p.67〜p.68)

  【(一)四禅的重要性(p.67)】

  四禅、八定、九次第定等一切定法,原本只是四禅,其余是由观想而成立的。四禅在佛法中的重要性,上文已引经说明。1

  

  【(二)四禅的特胜(p.67〜p.68)】

  从经文所说的四禅异名,也可以了解四禅的特胜,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1说: 是诸静虑名差别者,或名增上心,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。或名乐住,谓于此中受极乐故,所以者何?依诸静虑,领受喜乐、安乐、舍乐、身心乐故2。又得定者,于诸静虑,数数入出,领受现法安乐住故。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。从是起已,作如是言:我已领受如是乐住,于无色定无如是受,是故不说彼为乐住。……

  

  或复名为彼分涅槃,亦得说名差别涅槃。由诸烦恼一分断故,非决定故,名彼分涅槃;非究竟涅槃故,名差别涅槃;复次,此四静虑亦得名为出诸受事,谓初静虑出离忧根,第二静虑出离苦根,第三静虑出离喜根,第四静虑出离乐根。 (大正30,331a5-22)

  

  比丘们依四禅得漏尽,解脱,是经中所常见的。如经说五安稳住,也就是四禅及漏尽。3

  

  二、「真实作意」(如实观)与「胜解作意」(假想观)(p.68〜p.69)

  【(一)不动、无所有、无相是「如实观的三昧」;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是「世俗假想观的三昧」(p.68)】

  上面说到,《善星经》与《不动利益经》(汉译名《净不动道经》),都以不动,无所有,无相为次第。4第四禅名不动5,在不动与无所有中间,为什么没有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呢?6

  

  原来,不动,无所有,无相,是如实观的三昧,而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,是世俗假想观的三昧。7

  

  【(二)自相作意、共相作意、真如作意是「真实作意」;胜解作意是「假想作意」(p.68〜p.69)】

  如实观与假想观这二类观想的分别,如《大毗婆沙论》说:「有三种作意,谓自相作意,共相作意,胜解作意。……胜解作意者,如不净观,持息念,(四)无量,(八)解脱,(八)胜处,(十)遍处等」。8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「胜解作意者,谓修静虑者,随其所欲,于诸事相增益作意。真实作意者,谓以自相,共相及真如相,如理思惟诸法作意」。9

  依此可以知道:

  自相作意,共相作意,真如作意,是一切法真实事理的作意。

  

  胜解作意是假想观,于事是有所增益的。如不净观,想青瘀或脓烂等,观自身及到处的尸身,青瘀或脓烂,这是与事实不符的。是夸张的想象所成的定境,所以说是「增益」。10

  

  三、八解脱、八胜处、十遍处(p.69〜p.71)

  【(一)八解脱、八胜处、十遍处之对应关系(p.69〜p.70)】

  佛法中的八解脱,八胜处,十遍处,11都是胜解作意。彼此的相互关系,对列如下:

  

  [Fig(footNote: 净解脱身作证12)]

  解脱,遍处(不净念在内),胜处,这三类定法,相通而又有所不同;都出发于色的观想,在不同的宏传中,发展成三类不同的定法。古人将这三类,总集起来,解说为浅深的次第。13

  胜处的前四胜处,与解脱的前二解脱相当,是不净观。

  胜处的后四胜处,与第三解脱的「净解脱身作证」相当,是净观;遍处的前八遍处,也是净观。

  青、黄、赤、白,是所造色;所造色依于能造的四大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风,所以有前四遍处。前三解脱,前八遍处,八胜处,都是依色界禅定,缘欲界色为境的,都是胜解的假想观。

  【(二)空无边处及识无边处之安立:(p.70〜p.71)】

  十遍处中,在地、水、火、风(及依四大而有的青、黄、赤、白)遍处以上,有(虚)空遍处,识遍处,这不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虚空、识──六界吗?

  六界是说明众生自体所有的特质,构成众生自体的因素。

  四大是色法,血肉等身体。

  虚空是鼻孔、咽喉、毛孔等空隙,可见可触,是有局限性的。

  识是自身的心理作用。众生自体,只是这六界的综和;如没有识界,那就是外在的器世界了。

  古代的修行者,观色法的不净(对治贪欲),进而观色法的清净,就是前三解脱,前八遍处,八胜处。或超越色相,观虚空相,胜解为遍一切处,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,生在虚空无边处。

  或进一步的观识相,假想为遍一切处(后代所说的「心包太虚」,「心遍十方」,都由此定境而来),不能解脱的,生在识无边处。

  无色界的前二天〔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〕(及定),依此修得的定境而来。

  四、九次第定的成立(p.71〜p.72)

  (1)四禅名为不动。《中阿含经》的《大空经》14中,内空,外空,内外空,与不动并列。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,是从根、境、识的相关中,空于五欲;不动是观五阴无常、无我,内离我慢。不动修习成就,就是空住的成就。如着空而不得解脱,就称四禅为不动。15

  (2)《善星经》、《不动利益经》等说:不动,无所有,无相为次第16,是谛理的如实观。如有着而不得解脱的,生在(四禅),无所有处,无想处──非想非非想处(更进而立灭受想定)。17

  不动=第四禅

  无所有=无所有处

  无相=无想处(非想非非想处)

  (3)在四禅与无所有处间,本没有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的。由于十遍处(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八遍处及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)的修得,依六界的次第进修,而在四禅与无所有处间,结合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而成四禅、四无色定──八等至;更加灭受想定,成九次第等至(定)。总列如下: [List(footNote: 三禅18)]

  ※「十遍处、八胜处、八解脱」与「四禅八定」之关系

  

  1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4:

  此八解脱,界者:初三解脱是色界。前三无色处解脱,有漏者是无色界,无漏者是不系。后二解脱是无色界。地者:初二解脱在初二静虑及未至定、静虑中间。(大正27,434c10~13)

  2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5:

  此八胜处:界者,皆是色界。地者,前四胜处在初二静虑及未至定、静虑中间,后四胜处在第四静虑。(大正27,438c14~16)

  3、《大智度论》卷21:

  初二背舍、初四胜处,初禅、二禅中摄;净背舍、后四胜处、八一切处,第四禅中摄;二一切处,即名说空处,空处摄;识处,识处摄。(大正25,216c15~17)

  五、空慧的异名—依观慧的加行不同,名为「空」、「无所有」、「无相」(p.73)

  (1)佛法的解脱道,是依止四禅,发真实慧,离欲而得解脱的。真实慧依于如实观:「无常故苦,无常苦故无我」;「无我无我所」──空,是一贯的不二的正观。能离一切烦恼,离一切相,契入超越的寂灭。

  (2)依于观慧的加行不同,名为空,名为无所有,名为无相。如止观相应而实慧成就,依观慧立名,名为空(性)心三昧,无所有心三昧,无相心三昧。心三昧,或名心解脱。虽因加行不同而立此三名,而空于一切烦恼,是一致的。19

  (3)其实,加行也有共通处,如:

  《空大经》说:「不作意一切相,内空成就住」20。[无相与空相通]

  《不动利益经》说:「空于我及我所,是第二无所有处道」21。[无所有与空相通]

  空与无相,无所有与空,不是明显的相通吗!所以能得解脱的真实慧,虽有不同名称,到底都不过是空慧的异名。22

  

  六、「假想观」与烦恼的对治(p.73~p.74)

  【(一)胜解的假想观虽不得究竟解脱,但能降伏烦恼(p.73~p.74)】

  胜解的假想观,是不能得究竟解脱的,但也有对治烦恼,断除(部分)烦恼,增强心力的作用。23所以释尊应用某些方便来教导弟子。

  

  【(二)假想观中,主要是不净观(p.73)】

  假想观中,主要是不净观,如青瘀想,脓烂想,骨想等。障碍出家弟子的猛利烦恼,是淫欲爱,为了对治贪淫,佛开示不净观法门。

  

  【(三)不净观之重要性及其副作用(p.73)】

  不净,与无常、苦、无我相联合,成为四念处。四念处中,观身不净是应该先修习的。

  假想不净观,引起了副作用,由于厌患情绪的深切,有些比丘自杀,或自愿为人所杀,这是经、律一致记载的。24

  【(四)以「入出息念」及「净观」,改善「不净观」引起的弊病(p.73〜p.74)】

  改善不净观的修习,一方面,佛又开示入出息念法门。25一方面,由不净观而转出净观。26

  如八解脱的第三解脱,八胜处的后四胜处,十遍处的前八遍处,都是净观。27

  七、假想的胜解观对「清净身」、「清净土」及「唯心思想」等之影响(p.74〜p.77)

  不净观与净观,都是缘色法的,假想的胜解所成。28

  

  与不净观、净观有关的,可以提到几则经文。

  

  【(一)《杂阿含经》(456经):胜解净相,引发了理想中的清净土、清净身说。(p.74)】

  《杂阿含经》卷17〈456经〉说:

  「世尊告诸比丘:有(1)光界,(2)净界,(3)无量空入处界,(4)无量识入处界,(5)无所有入处界,(6)非想非非想入处界,有(7)灭界。」29

  

  「彼光界者,缘暗故可知。净界,缘不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