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净故可知。」30

  

  经中立七种界,在虚空无边处以前,有光界、净界。光界与净界,与第二禅名光天,第三禅名净天的次第相合。31禅天的名称,是与此有关的。

  依修观成就来说,光是观心中的光明相现前,如胜解而能见白骨流光,就能由不净而转净观,32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赤、白等。光与净,都依胜解观而成就。

  清净土与清净身

  (1)观的内容,如地等清净,是清净的国土相。

  (2)青等清净,通于器界或众生的净色相。

  胜解净相,在定中现见清净身、土,渐渐引发了理想中的清净土、清净身说。

  【(二)《中阿含经》(73)《天经》:「胜解观」与「唯心思想」(p.74~p.75)】

  1、《中阿含经》(73)《天经》说:

  「(1)我为智见极明净故,便在远离独住,心无放逸,修行精勤,……即得光明,便见形色;(2)及与彼天共同集会,共相慰劳,有所论说,有所答对;(3)亦知彼天如是姓,如是字,如是生;(4)亦知彼天如是食,如是受苦乐;(5)亦知彼天如是长寿,如是久住,如是命尽;(6)亦知彼天作如是如是业已,死此生彼;(7)亦知彼天(属)彼彼天中;(8)亦知彼天上,我曾生(其)中,未曾生(其)中也。」33

  

  此经,巴利藏编入《增支部》「八集」(成立可能迟一些),下接胜处与解脱。34得殊胜知见,是修定四大目的之一。35

  

  2、本经的精勤修行,共分八个层次

  (1)先胜解光明相,如光相成就,能于光明中现见色相,色相是(清净的)天色相。

  

  光明相现前,现见清净天色相,与解脱、胜处的净观成就相当。

  

  (2)进一步,与诸天集会,互相问答。这样的定境,使我们想起了:

  

  A、《般舟三昧经》的阿弥陀佛现前,佛与修行者问答(不但见色相,还听见声音)。36

  

  B、无着修弥勒法,上升兜率天,见弥勒菩萨,受《瑜伽师地论》。37

  

  C、密宗的修习成就,本尊现前,也能有所开示。38

  

  原则是一样的,只是修行者信仰对象不同而已。39

  

  (3) 胜解的假想观,助成了唯心思想的高扬。

  

  A、依《般舟三昧经》说:所见的不是真实佛,是自己的定心所现。40

  

  B、《摄大乘论本》说:「诸瑜伽师于一物,种种胜解各不同,种种所见皆得成,故知所取唯有识」。41

  

  胜解的假想观,多釆多姿,在佛教的演进中,急剧的神教化,也助成了唯心思想的高扬。42

  

  【(三)《中阿含》《有胜天经》与《中部》《阿那律经》:「光天」与「净天」(p.75~p.77)】

  《中阿含经》的《有胜天经》,《中部》作《阿那律经》。43

  

  1、《中阿含》《有胜天经》之三种天

  

  《有胜天经》说:「有三种天:光天,净光天,遍净光天」。44

  

  这三天,「因人心胜如(如是不如,胜如即优劣)故,修便有精粗;因修有精粗故,得(至天)人则有胜如」。45

  

  不但有差别,每一天的天人,也有胜妙与不如的。所以有差别,是由于因中的修行,有精粗不同。

  

  (1)光天

  以光天来说,因中「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(成就游,异译作具足住),心作光明想极盛」。46

  

  然由于胜解的光明想,有大有小,所以「光天集在一处,虽身有异而光不异」。47如各「各散去时,其身既异,光明亦异」。48

  

  (2)净光天

  净光天的差别,是因中「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」,49

  

  如不再修习,生在净光天中,就「不得极寂静,亦不得尽寿讫」。50

  

  如「数修数习」,生天时就能「得极寂静,亦得尽寿」。51

  

  (3)遍净光天

  遍净光天生在一处,也是有差别的,那是虽同样的「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」52。如「不极止睡眠,不善息调(调,是掉举的旧译)悔」,那就「彼生(天)已,光不极净」。53

  

  如「极止睡眠,善息调悔」,「彼生(天)已,光极明净」。54

  

  2、《中阿含》《有胜天经》与《中部》之《阿那律经》之比较

  

  (1)《有胜天经》的三天(光天,净光天,遍净光天),《阿那律经》作四天:少光天,无量光天,杂染光天,清净光天。

  (2) 少光天与无量光天,与《有胜天经》光天的二类相当。

  杂染光天与清净光天,与《有胜天经》中,清净光天(遍净光天)的「光不极净」,「光极明净」二类相当。

  (3)三天或四天,不外乎光与净,与七界55的光界、净界56相当。其实,清净(色相)是不能离光明的。57

  [Fig]

  3、四禅诸天名称之安立(p.76~p.77)

  

  成就四禅而不得解脱的,感得四禅天的果报。四禅诸天的名字,也是渐次成立的。

  

  (1)初禅天之安立(梵天)

  经中常见的「天、魔、梵」58:魔以下有种种天,如超出魔界,就名为梵天,这是适合于印度教的。

  

  佛教中,欲界以魔天(欲界第六天,他化自在天)为最高,如出魔界,也就是离欲界的禅天,所以初禅天就名为梵天。59

  

  A、天:六欲天之前五天(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)

  B、魔:六欲天之第六天(他化自在天)。

  C、梵:初禅天。

  (2)第二禅天(光天)、第三禅天(净天)之安立(p.77)

  佛弟子修胜解观,依光明相而现起,所以缘色法而修胜解的,不外乎光明相与清净色相。修此而感报的,也就是光天与净天,作为二禅天、三禅天的名字。

  

  由于光明相等有优劣,所以又分每一禅天为三天(或二天)。60

  

  (3) 第四禅天之安立(广果天)(p.77)

  在初期圣典中,四禅天的名字,是梵天,或梵众天(初禅);光音天(第二禅);遍净天(第三禅);广果天(第四禅)。第四禅只是广果天,这一名称,可能初期以此为最高处,定或依慧得解脱,第四禅是广大果吧!

  【(四)小结:】

  佛教假想观及如实观的发达,对于上二界诸天的安立,是有直接关系的。61

  

  注解:

  ^1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(p.13〜p.14):

  佛教所说的种种定法,多数是依观想成就而得名的。其中,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,应该是四种禅,理由是:

  

  (1)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觉的,也是从第四禅出而后入涅槃的……。

  

  (2)依经文的解说,在各种道品中,正定是四禅;定觉支是四禅;定根是四禅;定力也是四禅。

  

  (3)四禅是心的安定,与身──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关……。次第进修,达到最融和最寂静的境地。禅的修学,以「离五欲及(五盖等)恶不善法」为前提,与烦恼的解脱(空)相应,不是世俗那样,以修精炼气为目的。从修行的过程来说,初禅语言灭而轻安,二禅寻伺灭而轻安,三禅喜灭而轻安,四禅(乐灭)入出息灭而轻安,达到世间法中,身心轻安,最寂静的境地。四禅有禅支功德,不是其他定法所能及的。

  

  (4)在戒、定、慧的修行解脱次第中,……经一致的说:得四禅而后漏尽解脱。或说具三明,或说得六通,主要是尽漏的明慧。

  

  依此四点,在解脱道中,四禅是佛说定法的根本,这应该是无可怀疑的!

  

  ^2

  遁伦《瑜伽论记》卷4:「今依身心俱有四乐:喜乐、乐乐、安乐、舍乐,故四静虑得乐住名。欲界无后二,无色无初二,故虽乐现前,不名为乐住。又喜乐初二禅乐,安乐是第三禅乐,舍乐是第四禅乐。身心乐者,简无色界非乐住所以。」(大正42,380b16-21)

  

  另参见《瑜伽师地论略纂》卷5(大正43,69a23-28)。

  

  ^3 《增支部》〈五集.第十.迦俱罗品〉(日译南传19,p.165;汉译南传21,p.144):「诸比丘!如是等五者,是安稳住。何等为五?诸比丘!世间有比丘,离欲,离不善法,有寻、有伺,由离而生喜乐故,具足初静虑而住;寻、伺、寂静故……乃至……[具足]第二静虑……第三静虑……具足第四静虑而住;诸漏已尽故,无漏心解脱、慧解脱,已于现法而自了知、作证、具足而住。…(中略)…诸比丘!如是等者,是五种之安稳住。」

  ^4 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(p.63):「《中部》的《善星经》,《不动利益经》──汉译名《净不动道经》。这两部经所说不动;不动以后,是无所有处,非想非非想处──汉译无想处(即无相心处)。这与不动、无所有、无相──三触的次第,是完全符合的。」

  ^5 印顺导师.《空之探究》(p.63):「依《大空经》说:得四增上心(四禅),修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,不动,以不移动为目标。所以,不动是依第四禅而向解脱的空三昧;不得解脱而生于不动,就是一般所说的第四禅。」

  ^6 《空之探究》(p.30):「不动,一般的说,是四禅。……不动──四禅以上,是无所有处,无想处──非想非非想处,为什么四禅以上,与无所有处、无想处中间,没有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呢?」

  ^7 《空之探究》(p.71):「古代的修行者,观色法的不净(对治贪欲),进而观色法的清净……或超越色相,观虚空相,胜解为遍一切处,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,生在虚空无边处。或进一步的观识相,假想为遍一切处(后代所说的「心包太虚」,「心遍十方」,都由此定境而来),不能解脱的,生在识无边处。无色界的前二天(及定),依此修得的定境而来。」

  ^8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1(大正27,53a13~19):

  有三种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