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淨故可知。」30
經中立七種界,在虛空無邊處以前,有光界、淨界。光界與淨界,與第二禅名光天,第叁禅名淨天的次第相合。31禅天的名稱,是與此有關的。
依修觀成就來說,光是觀心中的光明相現前,如勝解而能見白骨流光,就能由不淨而轉淨觀,32觀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等。光與淨,都依勝解觀而成就。
清淨土與清淨身
(1)觀的內容,如地等清淨,是清淨的國土相。
(2)青等清淨,通于器界或衆生的淨色相。
勝解淨相,在定中現見清淨身、土,漸漸引發了理想中的清淨土、清淨身說。
【(二)《中阿含經》(73)《天經》:「勝解觀」與「唯心思想」(p.74~p.75)】
1、《中阿含經》(73)《天經》說:
「(1)我爲智見極明淨故,便在遠離獨住,心無放逸,修行精勤,……即得光明,便見形色;(2)及與彼天共同集會,共相慰勞,有所論說,有所答對;(3)亦知彼天如是姓,如是字,如是生;(4)亦知彼天如是食,如是受苦樂;(5)亦知彼天如是長壽,如是久住,如是命盡;(6)亦知彼天作如是如是業已,死此生彼;(7)亦知彼天(屬)彼彼天中;(8)亦知彼天上,我曾生(其)中,未曾生(其)中也。」33
此經,巴利藏編入《增支部》「八集」(成立可能遲一些),下接勝處與解脫。34得殊勝知見,是修定四大目的之一。35
2、本經的精勤修行,共分八個層次
(1)先勝解光明相,如光相成就,能于光明中現見色相,色相是(清淨的)天色相。
光明相現前,現見清淨天色相,與解脫、勝處的淨觀成就相當。
(2)進一步,與諸天集會,互相問答。這樣的定境,使我們想起了:
A、《般舟叁昧經》的阿彌陀佛現前,佛與修行者問答(不但見色相,還聽見聲音)。36
B、無著修彌勒法,上升兜率天,見彌勒菩薩,受《瑜伽師地論》。37
C、密宗的修習成就,本尊現前,也能有所開示。38
原則是一樣的,只是修行者信仰對象不同而已。39
(3) 勝解的假想觀,助成了唯心思想的高揚。
A、依《般舟叁昧經》說:所見的不是真實佛,是自己的定心所現。40
B、《攝大乘論本》說:「諸瑜伽師于一物,種種勝解各不同,種種所見皆得成,故知所取唯有識」。41
勝解的假想觀,多釆多姿,在佛教的演進中,急劇的神教化,也助成了唯心思想的高揚。42
【(叁)《中阿含》《有勝天經》與《中部》《阿那律經》:「光天」與「淨天」(p.75~p.77)】
《中阿含經》的《有勝天經》,《中部》作《阿那律經》。43
1、《中阿含》《有勝天經》之叁種天
《有勝天經》說:「有叁種天:光天,淨光天,遍淨光天」。44
這叁天,「因人心勝如(如是不如,勝如即優劣)故,修便有精粗;因修有精粗故,得(至天)人則有勝如」。45
不但有差別,每一天的天人,也有勝妙與不如的。所以有差別,是由于因中的修行,有精粗不同。
(1)光天
以光天來說,因中「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(成就遊,異譯作具足住),心作光明想極盛」。46
然由于勝解的光明想,有大有小,所以「光天集在一處,雖身有異而光不異」。47如各「各散去時,其身既異,光明亦異」。48
(2)淨光天
淨光天的差別,是因中「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」,49
如不再修習,生在淨光天中,就「不得極寂靜,亦不得盡壽訖」。50
如「數修數習」,生天時就能「得極寂靜,亦得盡壽」。51
(3)遍淨光天
遍淨光天生在一處,也是有差別的,那是雖同樣的「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」52。如「不極止睡眠,不善息調(調,是掉舉的舊譯)悔」,那就「彼生(天)已,光不極淨」。53
如「極止睡眠,善息調悔」,「彼生(天)已,光極明淨」。54
2、《中阿含》《有勝天經》與《中部》之《阿那律經》之比較
(1)《有勝天經》的叁天(光天,淨光天,遍淨光天),《阿那律經》作四天:少光天,無量光天,雜染光天,清淨光天。
(2) 少光天與無量光天,與《有勝天經》光天的二類相當。
雜染光天與清淨光天,與《有勝天經》中,清淨光天(遍淨光天)的「光不極淨」,「光極明淨」二類相當。
(3)叁天或四天,不外乎光與淨,與七界55的光界、淨界56相當。其實,清淨(色相)是不能離光明的。57
[Fig]
3、四禅諸天名稱之安立(p.76~p.77)
成就四禅而不得解脫的,感得四禅天的果報。四禅諸天的名字,也是漸次成立的。
(1)初禅天之安立(梵天)
經中常見的「天、魔、梵」58:魔以下有種種天,如超出魔界,就名爲梵天,這是適合于印度教的。
佛教中,欲界以魔天(欲界第六天,他化自在天)爲最高,如出魔界,也就是離欲界的禅天,所以初禅天就名爲梵天。59
A、天:六欲天之前五天(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)
B、魔:六欲天之第六天(他化自在天)。
C、梵:初禅天。
(2)第二禅天(光天)、第叁禅天(淨天)之安立(p.77)
佛弟子修勝解觀,依光明相而現起,所以緣色法而修勝解的,不外乎光明相與清淨色相。修此而感報的,也就是光天與淨天,作爲二禅天、叁禅天的名字。
由于光明相等有優劣,所以又分每一禅天爲叁天(或二天)。60
(3) 第四禅天之安立(廣果天)(p.77)
在初期聖典中,四禅天的名字,是梵天,或梵衆天(初禅);光音天(第二禅);遍淨天(第叁禅);廣果天(第四禅)。第四禅只是廣果天,這一名稱,可能初期以此爲最高處,定或依慧得解脫,第四禅是廣大果吧!
【(四)小結:】
佛教假想觀及如實觀的發達,對于上二界諸天的安立,是有直接關系的。61
注解:
^1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(p.13〜p.14):
佛教所說的種種定法,多數是依觀想成就而得名的。其中,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,應該是四種禅,理由是:
(1)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覺的,也是從第四禅出而後入涅槃的……。
(2)依經文的解說,在各種道品中,正定是四禅;定覺支是四禅;定根是四禅;定力也是四禅。
(3)四禅是心的安定,與身──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關……。次第進修,達到最融和最寂靜的境地。禅的修學,以「離五欲及(五蓋等)惡不善法」爲前提,與煩惱的解脫(空)相應,不是世俗那樣,以修精煉氣爲目的。從修行的過程來說,初禅語言滅而輕安,二禅尋伺滅而輕安,叁禅喜滅而輕安,四禅(樂滅)入出息滅而輕安,達到世間法中,身心輕安,最寂靜的境地。四禅有禅支功德,不是其他定法所能及的。
(4)在戒、定、慧的修行解脫次第中,……經一致的說:得四禅而後漏盡解脫。或說具叁明,或說得六通,主要是盡漏的明慧。
依此四點,在解脫道中,四禅是佛說定法的根本,這應該是無可懷疑的!
^2
遁倫《瑜伽論記》卷4:「今依身心俱有四樂:喜樂、樂樂、安樂、舍樂,故四靜慮得樂住名。欲界無後二,無色無初二,故雖樂現前,不名爲樂住。又喜樂初二禅樂,安樂是第叁禅樂,舍樂是第四禅樂。身心樂者,簡無色界非樂住所以。」(大正42,380b16-21)
另參見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5(大正43,69a23-28)。
^3 《增支部》〈五集.第十.迦俱羅品〉(日譯南傳19,p.165;漢譯南傳21,p.144):「諸比丘!如是等五者,是安穩住。何等爲五?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離欲,離不善法,有尋、有伺,由離而生喜樂故,具足初靜慮而住;尋、伺、寂靜故……乃至……[具足]第二靜慮……第叁靜慮……具足第四靜慮而住;諸漏已盡故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已于現法而自了知、作證、具足而住。…(中略)…諸比丘!如是等者,是五種之安穩住。」
^4 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(p.63):「《中部》的《善星經》,《不動利益經》──漢譯名《淨不動道經》。這兩部經所說不動;不動以後,是無所有處,非想非非想處──漢譯無想處(即無相心處)。這與不動、無所有、無相──叁觸的次第,是完全符合的。」
^5 印順導師.《空之探究》(p.63):「依《大空經》說:得四增上心(四禅),修內空、外空、內外空,不動,以不移動爲目標。所以,不動是依第四禅而向解脫的空叁昧;不得解脫而生于不動,就是一般所說的第四禅。」
^6 《空之探究》(p.30):「不動,一般的說,是四禅。……不動──四禅以上,是無所有處,無想處──非想非非想處,爲什麼四禅以上,與無所有處、無想處中間,沒有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呢?」
^7 《空之探究》(p.71):「古代的修行者,觀色法的不淨(對治貪欲),進而觀色法的清淨……或超越色相,觀虛空相,勝解爲遍一切處,如不能依之發慧得解脫,生在虛空無邊處。或進一步的觀識相,假想爲遍一切處(後代所說的「心包太虛」,「心遍十方」,都由此定境而來),不能解脫的,生在識無邊處。無色界的前二天(及定),依此修得的定境而來。」
^8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1(大正27,53a13~19):
有叁種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節 勝解觀與真實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