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節 勝解觀與真實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作意。謂自相作意、共相作意、勝解作意。

  

  自相作意者;思惟色是變礙相,受是領納相,想是取像相,行是造作相,識是了別相,地是堅相,水是濕相,火是暖相,風是動相,如是等。

  

  共相作意者;如十六行相等。

  

  勝解作意者;如不淨觀、持息念,(四)無量,(八)解脫,(八)勝處,(十)遍處等。

  

  [四谛十六行相──苦谛四行相: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;集谛四行相:集、因、生、緣;滅谛四行相:滅、靜、妙、離;道谛四行相:道、如、行、出。]

  

  另參見《俱舍論》卷7,大正29,40a7〜11。

  ^9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1(大正30,332c22~24)。

  ^10印順法師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402〜p.403):

  佛法是重于止、觀,或定、慧修持的,通稱爲瑜伽。修止的,如修四根本禅,與身體──生理有密切關系,所以有「禅支」功德,而無色定是沒有的。修觀慧,有勝解作意與真實作意。

  

  勝解作意是假想觀,如不淨觀[念]成就,見到處是青瘀膿爛。

  

  真實作意中,有自相作意,如念出入息;共相作意,如觀「諸行無常」等。真如作意,如觀「一切法空」,「不生不滅」等。

  

  勝解作意對修持有助益的,但不能得解脫。勝解觀成就,自心所見的不淨或清淨色相,與事實不符,所以是「顛倒作意」。

  

  ^11 八解脫、八勝處、十遍處: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4(大正27,434b〜435b);卷85(大正27,438c〜439c);(大正27,440b〜441b);卷141 (大正27,724a1~25);《大智度論》卷21(大正25,215a7〜216c22)。

  ^12 《大智度論》卷21:「是時行者得受喜樂遍滿身中,是名淨背舍,緣淨故名爲淨背舍。遍身受樂,故名爲身證。得是心樂,背舍五欲,不複喜樂,是名背舍。」(大正25,215b28~c2)

  ^13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5:「問:解脫、勝處、遍處有何差別?答:……下品善根名解脫,中品善根名勝處,上品善根名遍處。小善根名解脫,大善根名勝處,無量善根名遍處。……得解脫未必已得勝處、遍處,若得勝處必已得解脫未必已得遍處,若得遍處必已得解脫及勝處。所以者何?從解脫入勝處,從勝處入遍處故。是謂解脫、勝處、遍處差別。」(大正27,442b9~14)

  ^14《中阿含經》卷49(191)〈大空經〉(大正1,738a〜740c)。

  ^15參見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七節〈空與空性〉p.51~p.52。

  ^16《中部》(105)《善星經》(日譯南傳11上,p.331〜p.333;漢譯南傳11,p.266);《中部》(106)《不動利益經》(日譯南傳11上,p.340〜p.346;漢譯南傳11,p.275)。

  ^17參見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五節〈無所有〉p.29~p.33。

  ^18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5(大正27,441b18~27):

  問:何故第叁靜慮無解脫、勝處、遍處耶?

  答:

  (1)非田器故,乃至廣說。

  (2)複次,對治欲界、初靜慮中識身所引緣色貪故,初、二靜慮立緣不淨解脫、勝處。第二、第叁靜慮無識身所引緣色貪故,第叁、第四靜慮不立緣色不淨解脫、勝處。前叁靜慮有尋伺喜樂及入出息擾亂事故無淨解脫,後四勝處、前八遍處緣淨妙境,能伏煩惱其事甚難,是故必依無擾亂地乃得成就。

  (3)複次,第叁靜慮去欲界遠,于靜慮中又非最勝,故無解脫、勝處、遍處。

  (4)複次,第叁靜慮如第叁無色,無多功德,故無解脫等。謂空、識無邊處有無邊行相功德,非想非非想處有滅定功德,無所有處無無邊行相又無滅定,是故此地功德減少。第叁靜慮如彼(第叁無色),亦無解脫、勝處、遍處功德。

  (5)複次,第叁靜慮有生死中最勝受樂,能令行者耽著迷亂,故無解脫、勝處、遍處。

  ^19參見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一節〈引言〉p.7;第一章第叁節〈空與心解脫〉p.21~p.23。

  ^20《中部》(122)〈空大經〉(日譯南傳11下,p.129;漢譯南傳12,p.96)

  ^21

  (1)《中部》(106)〈不動利益經〉(日譯南傳11上,p.343;漢譯南傳11,p.276〜p.277):

  複次,諸比丘!聖弟子行至阿蘭若,或行至樹下,作如是思念:「此依我、或依我所屬之物,爲空。」彼如是行……乃至……身壞命終後,由識之導引,達于無所有處,諸比丘!此稱之爲第二無所有處利益行道。

  (2)參見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五節〈無所有〉p.31:

  「聖弟子作這樣的思惟:我,屬于我的,是空的。這樣的專心安住而得心淨,也有得無所有處定,或依慧得解脫的二類。《中阿含經》說;「聖弟子作如是觀:此世(間)空:空于神、神所有(我我所有的舊譯);空有常,空有恒,空長存,空不變易」。這是說一切有部經論,從常、91、不變易法空──無常,以明我我所空的意義。修無我我所的空觀,得無所有處定,古人雖有多種解說,其實是空與無所有的同一意趣。」

  ^22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叁節〈空與心解脫〉p.23:「無量,無所有,無相,無诤,不動,從煩惱空而清淨來說,都可以看作空的異名。」

  ^23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1(大正27,53a13~19);另參見《俱舍論》卷4(大正29,19a21~22);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1:「勝解作意者,謂修靜慮者,隨其所欲,于諸事相增益作意。」(大正30,332c22~23);《成唯識論》卷5(大正31,28b10~14);印順法師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403):「勝解作意對修持有助益的,但不能得解脫。勝解觀成就,自心所見的不淨或清淨色相,與事實不符,所以是『顛倒作意』。」

  ^24

  (1)《雜阿含經》卷29(809經):「爾時,世尊爲諸比丘說不淨觀,贊歎不淨觀言:「諸比丘!修不淨觀、多修習者,得大果、大福利」。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,極厭患身,或以刀自殺,或服毒藥,或繩自絞,投岩自殺,或令余比丘殺。」(大正2,207b22~26)。

  

  (2)《相應部》(54)「入出息相應」(日譯南傳16下,p.193~p.196)。各部廣律四波羅夷的殺戒,都載有此一因緣。

  

  ^25《雜阿含經》卷29(809經),大正2,207c21~208a3。

  ^26 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(第二冊) (p.246~p.247):「有的修不淨觀,不著意于離貪欲,只是厭患自身,這就是觀不淨而自殺的問題所在,所以修淨觀來對治。從白骨流光,觀器世間(青、黃、赤、白)與自身,清淨莊嚴,就是淨解脫。從不淨而轉起淨觀,名爲(改)「易觀」,如《禅秘要法經》說:「不淨想成時,慎莫棄身[自殺],當教易觀。易觀法者,想諸(骨)節間白光流出,其明熾盛,猶如雪山。見此事已,前不淨聚,夜叉吸去」。(大正15,244b29~c2)。「見此事時,心大驚怖,求易觀法。易觀法者,先觀佛像」。《思惟要略法》也說:「若極厭惡其身,當進(修)白骨觀,亦可入初禅」。(大正15,298c16~17)。從不淨觀而起淨觀的方便,是白骨流光,依正莊嚴;或觀佛像。這是「佛法」禅觀而漸向「大乘佛法」禅觀的重要關鍵。」

  ^27印順法師《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•秘密乘》(《華雨集》(第叁冊),p.154):

  (一)八解脫的前二解脫,是不淨觀,第叁「淨解脫身作證」是淨觀。

  

  (二)八勝處的前四勝處,是不淨觀;後四勝處──內無色相外觀色青,黃,赤,白,是淨觀。

  

  (叁)十遍處中的前八遍處──地遍處,水,火,風,青,黃,赤,白遍處,都是淨觀。如地遍處是觀大地的平正淨潔,沒有山陵溪流;清淨平坦,一望無際的大地,于定心中現前。水,火,風,也都是清淨的。觀青色如金精山,黃色如瞻婆花,赤色如赤蓮花,白色如白雪,都是清淨光顯的。淨觀是觀外色的清淨,近于清淨的器世間。

  

  另參見《性空學探源》p.96。

  ^28

  (1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40:「此不淨觀…(中略)…唯緣欲界色處爲境。」(大正27,206c20~24)。

  

  (2)印順法師《方便之道》(《華雨集》(第二冊),p.246):「不淨觀與淨觀,都是以色法爲所緣境的。」

  

  ^29《雜阿含經》卷17〈456經〉(大正2,116c13~15)。

  ^30《雜阿含經》卷17〈456經〉(大正2,116c19~20);另參見《相應部》(14)「界相應」(日譯南傳13,p.222~p.223)。

  ^31印順法師《性空學探源》(p.95):「光界、淨界,與二禅(少光、無量光、光音)、叁禅(少淨、無量淨、遍淨)相當。」

  ^32印順法師《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•秘密乘》,收于《華雨集》(第叁冊)(p.153~ p.154)。

  ^33 《中阿含經》卷18〈73經〉(大正1,540b8~17);另參見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(p.848):「《天經》中說修得光明,見形色;與天(神)共相聚會;與天共相慰勞,有所論說,有所答對;知道天的名字;知天所受的苦樂;天的壽命長短;天的業報;知道自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節 勝解觀與真實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