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節 勝解觀與真實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已過去生中,也曾生在天中。這樣的修習,逐漸增勝的過程。」

  ^34《增支部》〈八集〉(日譯南傳21,p.241~ p.249;漢譯南傳23,p.208~p.210)。

  ^35 《大智度論》卷47:「如佛說有四修定:一者、修是叁昧,得現在歡喜樂;二者、修定得知見,見衆生生死;叁者、修定得智慧分別;四者、修定得漏盡。」(大正25,400a5~8);另參見《集異門足論》卷7(大正26,395c8~28);《俱舍論》卷28(大正29,150a16~b4);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2(大正30,339a11~23);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(第叁冊)(p.151~ p.159):修定的四種功德:(1)爲得現法樂住,(2)爲得勝知見,(3)爲得分別慧,(4)爲得漏永盡。

  ^36

  (1)《般舟叁昧經》:「菩薩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,專念故得見之。……欲見佛,即見;見即問,問即報,聞經大歡喜。」(大正13,899a27~b25)

  

  (2) 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(p.847):「成就般舟叁昧的,能見阿彌陀佛。不只是見到了,而且還能與佛問答,聽佛說法。這是修習叁昧成就,出現于佛弟子心中的事實。這一類修驗的事實,在佛教中是很普遍的。」

  

  ^37

  (1)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(p.847):「西元叁~五世紀間,從北印度傳來,佛弟子有什麼疑問,就入定,上升兜率天去問彌勒。西元四世紀,「無著菩薩夜升天宮,于慈氏菩薩所,受瑜伽師地論。(《大唐西域記》卷5,大正51,896b)」

  

  (2) 印順法師《辨法法性論講記》(《華雨集》(第一冊),p.174):「依唐玄奘所傳,無著菩薩在阿瑜陀國時,夜晚上升兜率天,從彌勒菩薩聽受《瑜伽師地論》;白天,在瑜遮那講堂,爲大衆說法。西藏傳說,無著精進苦行十二年,才見到彌勒菩薩現身;然後上升兜率天,在六個月中,從彌勒菩薩學《瑜伽行地論》(即《瑜伽師地論》)」。另參見印順法師《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》(p.640)。

  

  ^38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(p.867~ p.868);印順法師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244)。

  ^39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(p.848):

  在「原始佛教」中,佛與大弟子們,往來天界的記載不少。但那時,佛與大弟子們,對于定中所見到的,是要開示他們,呵斥他們,警策他們,所以佛被稱爲「天人師」。佛涅槃以後,演化爲在定中,見當來下生成佛,現在兜率天的彌勒菩薩。十方佛現在說興起,「大乘」佛弟子,就在定中見他方佛。在「秘密大乘」中,佛弟子就在定中,見金剛夜叉。在定中有所見,有所問答,始終是一致的。但起初,是以正法教誨者的立場,教化天神;後來是請求佛、菩薩、夜叉們的教導。這是佛法的進步升華呢?佛教精神的迷失呢?

  ^40

  (1)《般舟叁昧經》:

  「菩薩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,專念故得見之。……欲見佛,即見;見即問,問即報,聞經大歡喜。作是念:佛從何所來?我爲到何所?自念:佛無所從來,我亦無所至。自念:欲處,色處,無色處,是叁處意所作耳。我所念即見,心作佛,心自見,心是佛,心(是如來)佛,心是我身。(我)心見佛,心不自知心,心不自見心。心有想爲癡,心無想是涅槃。是法無可樂者,設使念爲空耳,無所有也。」(大正13,899a27~c2);另參見《般舟叁昧經》卷上(大正13,905c27~906a2)

  (2) 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(p.864~p.865):

  到了叁昧成就,佛現在前,不但光明徹照,而且能答問,能說經。然當時,佛並沒有來,自己也沒有去;自己沒有天眼通、天耳通,卻見到了佛,聽佛的說法,那佛到底是怎樣的?于是覺察到,這是「意所作耳」,只是自心叁昧所現的境界。類推到:叁界生死,都是自心所作的。自心所現的,虛妄不實,所以心有想爲愚癡(從愚癡而有生死),心無想是涅槃。不應該起心相,就是能念的心,也是空無所有的,這才入空無相無願──叁解脫門。嚴格的說,這是念佛叁昧中,從「觀相」而引入「實相」的過程。然這一「唯心所作」的悟解,引出瑜伽師的「唯心(識)論』,所以立「唯心念佛」一類。

  (3)另參見印順法師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403)。

  ^41《攝大乘論本》卷上(大正31,137b)。

  ^42參見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(p.867~ p.868);印順法師《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•秘密乘》(《華雨集》(第叁冊),p.139~p.220)。

  ^43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49b~550c)。《中部》(127)《阿那律經》(日譯南傳11下,p.179~p.190)。

  ^44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0b4-5)。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(p.78):「叁天說,又見《中阿含經》(78)《梵天請佛經》(大正1,548a)」。

  ^45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0c28~29)。

  ^46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0b26~27)。

  ^47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0b11)。

  ^48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0b14~15)。

  ^49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1a9~10)。

  ^50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1a12~13)。

  ^51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1a29~b1)。

  ^52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1b13~14)。

  ^53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1b14~16)。

  ^54《中阿含經》卷19(79經)《有勝天經》(大正1,551c1~2)。

  ^55 《雜阿含經》卷16(456經):「有(1)光界,(2)淨界,(3)無量空入處界,(4)無量識入處界,(5)無所有入處界,(6)非想非非想入處界,(7)有滅界。」(大正2,116c13~15)

  ^56 印順法師《性空學探源》(p.95~p.96):「光界是定中生光而見色,《中阿含經》中阿那律對此特爲著重。淨界,成實論主解作空觀,不如一切有部的觀清淨色爲是。八解脫的前叁解脫,八勝處與十遍處中的前八遍處,都只是光中見色與淨色的禅定。」

  ^57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(p.78):「光明想的修習,應用極廣,如睡時作光明想,或解說光明爲法光明。」

  ^58 《長阿含經》卷3(2)《遊行經》,大正1,16b;另參見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(第二冊)(p.73~p.74)。

  ^59 印順法師《佛法概論》(p.127~p.128):「他化自在天有「魔」宮;以上即到達色界的「梵」天。這大體是印度舊有的傳說:欲天是不離欲、不脫生死苦的,沒有超出魔的統轄。如能破魔得解脫,即還歸于梵,到達不死的地方。神格的大梵天,即稱爲一切世界主。」

  ^60印順法師《成佛之道》(p.89~p.90):

  色界天,略分爲四禅天,細分爲十八天。

  初禅有叁天──梵衆,梵輔,大梵。這雖沒有男女的差別,但還有君臣人民的國家形態。

  二禅有叁天──少光,無量光,光音。

  叁禅有叁天──少淨,無量淨,遍淨。

  四禅有九天──無雲,福生,廣果,無想,無煩,無熱,善現,善見,色究竟天。……

  無色界也有四天──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非想非非想處天。

  叁界諸天,共有二十八。

  ^61 參見印順法師〈空義之次第禅定化〉,《性空學探源》,p.86~p.97。

  

  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節 勝解觀與真實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