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已过去生中,也曾生在天中。这样的修习,逐渐增胜的过程。」
^34《增支部》〈八集〉(日译南传21,p.241~ p.249;汉译南传23,p.208~p.210)。
^35 《大智度论》卷47:「如佛说有四修定:一者、修是三昧,得现在欢喜乐;二者、修定得知见,见众生生死;三者、修定得智慧分别;四者、修定得漏尽。」(大正25,400a5~8);另参见《集异门足论》卷7(大正26,395c8~28);《俱舍论》卷28(大正29,150a16~b4)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2(大正30,339a11~23);印顺法师《华雨集》(第三册)(p.151~ p.159):修定的四种功德:(1)为得现法乐住,(2)为得胜知见,(3)为得分别慧,(4)为得漏永尽。
^36
(1)《般舟三昧经》:「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,专念故得见之。……欲见佛,即见;见即问,问即报,闻经大欢喜。」(大正13,899a27~b25)
(2) 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(p.847):「成就般舟三昧的,能见阿弥陀佛。不只是见到了,而且还能与佛问答,听佛说法。这是修习三昧成就,出现于佛弟子心中的事实。这一类修验的事实,在佛教中是很普遍的。」
^37
(1)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(p.847):「西元三~五世纪间,从北印度传来,佛弟子有什么疑问,就入定,上升兜率天去问弥勒。西元四世纪,「无著菩萨夜升天宫,于慈氏菩萨所,受瑜伽师地论。(《大唐西域记》卷5,大正51,896b)」
(2) 印顺法师《辨法法性论讲记》(《华雨集》(第一册),p.174):「依唐玄奘所传,无著菩萨在阿瑜陀国时,夜晚上升兜率天,从弥勒菩萨听受《瑜伽师地论》;白天,在瑜遮那讲堂,为大众说法。西藏传说,无着精进苦行十二年,才见到弥勒菩萨现身;然后上升兜率天,在六个月中,从弥勒菩萨学《瑜伽行地论》(即《瑜伽师地论》)」。另参见印顺法师《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》(p.640)。
^38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(p.867~ p.868);印顺法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244)。
^39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(p.848):
在「原始佛教」中,佛与大弟子们,往来天界的记载不少。但那时,佛与大弟子们,对于定中所见到的,是要开示他们,呵斥他们,警策他们,所以佛被称为「天人师」。佛涅槃以后,演化为在定中,见当来下生成佛,现在兜率天的弥勒菩萨。十方佛现在说兴起,「大乘」佛弟子,就在定中见他方佛。在「秘密大乘」中,佛弟子就在定中,见金刚夜叉。在定中有所见,有所问答,始终是一致的。但起初,是以正法教诲者的立场,教化天神;后来是请求佛、菩萨、夜叉们的教导。这是佛法的进步升华呢?佛教精神的迷失呢?
^40
(1)《般舟三昧经》:
「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,专念故得见之。……欲见佛,即见;见即问,问即报,闻经大欢喜。作是念:佛从何所来?我为到何所?自念:佛无所从来,我亦无所至。自念:欲处,色处,无色处,是三处意所作耳。我所念即见,心作佛,心自见,心是佛,心(是如来)佛,心是我身。(我)心见佛,心不自知心,心不自见心。心有想为痴,心无想是涅槃。是法无可乐者,设使念为空耳,无所有也。」(大正13,899a27~c2);另参见《般舟三昧经》卷上(大正13,905c27~906a2)
(2) 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(p.864~p.865):
到了三昧成就,佛现在前,不但光明彻照,而且能答问,能说经。然当时,佛并没有来,自己也没有去;自己没有天眼通、天耳通,却见到了佛,听佛的说法,那佛到底是怎样的?于是觉察到,这是「意所作耳」,只是自心三昧所现的境界。类推到:三界生死,都是自心所作的。自心所现的,虚妄不实,所以心有想为愚痴(从愚痴而有生死),心无想是涅槃。不应该起心相,就是能念的心,也是空无所有的,这才入空无相无愿──三解脱门。严格的说,这是念佛三昧中,从「观相」而引入「实相」的过程。然这一「唯心所作」的悟解,引出瑜伽师的「唯心(识)论』,所以立「唯心念佛」一类。
(3)另参见印顺法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403)。
^41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上(大正31,137b)。
^42参见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(p.867~ p.868);印顺法师《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•秘密乘》(《华雨集》(第三册),p.139~p.220)。
^43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49b~550c)。《中部》(127)《阿那律经》(日译南传11下,p.179~p.190)。
^44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0b4-5)。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(p.78):「三天说,又见《中阿含经》(78)《梵天请佛经》(大正1,548a)」。
^45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0c28~29)。
^46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0b26~27)。
^47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0b11)。
^48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0b14~15)。
^49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1a9~10)。
^50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1a12~13)。
^51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1a29~b1)。
^52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1b13~14)。
^53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1b14~16)。
^54《中阿含经》卷19(79经)《有胜天经》(大正1,551c1~2)。
^55 《杂阿含经》卷16(456经):「有(1)光界,(2)净界,(3)无量空入处界,(4)无量识入处界,(5)无所有入处界,(6)非想非非想入处界,(7)有灭界。」(大正2,116c13~15)
^56 印顺法师《性空学探源》(p.95~p.96):「光界是定中生光而见色,《中阿含经》中阿那律对此特为着重。净界,成实论主解作空观,不如一切有部的观清净色为是。八解脱的前三解脱,八胜处与十遍处中的前八遍处,都只是光中见色与净色的禅定。」
^57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(p.78):「光明想的修习,应用极广,如睡时作光明想,或解说光明为法光明。」
^58 《长阿含经》卷3(2)《游行经》,大正1,16b;另参见印顺法师《华雨集》(第二册)(p.73~p.74)。
^59 印顺法师《佛法概论》(p.127~p.128):「他化自在天有「魔」宫;以上即到达色界的「梵」天。这大体是印度旧有的传说:欲天是不离欲、不脱生死苦的,没有超出魔的统辖。如能破魔得解脱,即还归于梵,到达不死的地方。神格的大梵天,即称为一切世界主。」
^60印顺法师《成佛之道》(p.89~p.90):
色界天,略分为四禅天,细分为十八天。
初禅有三天──梵众,梵辅,大梵。这虽没有男女的差别,但还有君臣人民的国家形态。
二禅有三天──少光,无量光,光音。
三禅有三天──少净,无量净,遍净。
四禅有九天──无云,福生,广果,无想,无烦,无热,善现,善见,色究竟天。……
无色界也有四天──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,非想非非想处天。
三界诸天,共有二十八。
^61 参见印顺法师〈空义之次第禅定化〉,《性空学探源》,p.86~p.97。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