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与解脱道
第九节 三三昧•三触•三法印 (p.60〜p.67)
一、三三昧、三触、三法印之名目(p.60)
《杂阿含经》所说的空三昧、无所有三昧、无相三昧,集为一聚,而被称为「圣法印」1。后来,依此而演化出意义相关的三组:
(一)、空三昧,无愿三昧,无相三昧─三三昧,也名三解脱门。
(二)、不动触,无相触,无所有触─三触。
(三)、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─三法印。
二、「三三昧」(三解脱门)之成立(p.60〜p.62)
在空、无相、无所有─三三昧中,除去无所有,加入无愿,这样的三三昧组成一聚,是佛教界所一致的。然对比汉译与巴利藏所传,非常的不一致。
【(一)南北传经论有关三三昧之说,彼此有无不定,次第先后不一】
1、汉译与巴利藏对应的经典,彼此有无不定
(1)如《中阿含经》的《大拘絺罗经》说:「空,无愿,无相,此三法异义异文」2,这就是名称不同,意义也不同。与之相当的《中部》《有明大经》,没有这一段文。
(2)《相应部》「无为相应」,有空等三三昧3,《杂阿含经》与之相当的(卷31,890经,大正2,224a~b)却没有。
(3)《长部》的《等诵经》4,《长阿含经》的《众集经》5,在所说的三法中,有空等三三昧,而此经的论─《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》,却没有。
以上,是彼此的有无不定。
2、南北传经论所谈三三昧,次第先后不一
(1)次第方面,如《中阿含经》6,《长阿含经》7,《大毗婆沙论》8,《瑜伽论》9,都是以空,无愿,无相为次第。
(2)而南传的《相应部》10,《长部》11,《增支部》12,都以空、无相、无愿为次第。
3、小结
这样的次第先后不定,彼此的有无不定,可以推定为:这虽是佛教界所共传的,而成立稍迟、受到了部派的影响。
【(二)三三昧中,略去「无所有三昧」而增入「无愿三昧」之理由】
到底为了什么,三三昧中,略去「无所有」而增入「无愿」呢?
这可能,「无所有」已成为「无所有处」13,与「空」相通的意义,渐渐的被忽略了。
同时,佛法的要义,是如实知无常,苦,无我我所─空;厌,离欲,灭而得解脱。对于世间的有为诸行─苦,厌离而不愿后有,是修解脱道者应有的心境。这所以「无愿」取代「无所有」的地位吧!
还有,空,无所有,无相─三三昧,究竟是重于空离一切烦恼的,有为法的正观。但在佛法开展中,对超越一切的涅槃,也增加了注意。
(1)如《中阿含经》(211)《大拘絺罗经》(大正1•792b)说:
「有二因二缘,住无想定。云何为二?一者,不念一切相;二者,念无想界。是谓二因二缘住无想定。」
(2)《中部》与此经相当的,是《有明大经》14,「无想定」是「无相心定」的异译。所说的无相,有二方面:一是不作意一切相的无相,一是超越一切相的无相界─涅槃。
(3)修无相三昧的,要不作意一切相,又要作意于无相。如佛《化诜陀迦旃延经》15,本来只是不依一切相─无一切相,而依此经演化所成的,无想以外,又要有想。有想的是:「此寂静,此殊妙,谓一切行寂止,一切依定弃,爱尽,离贪,灭尽,涅槃」16;「有灭涅槃」17。
(4)这样,空是重于无常、无我的世间。 〔空:世间〕
无相是离相以外,更表示出世的涅槃。〔无相:涅槃〕
无愿是厌离世间,向于寂灭的涅槃。 〔无愿:世间→涅槃〕
空、无愿、无相─三三昧,三解脱门,就这样的成立了。
三、「三触」的考察(p.62〜p.64)
三触,也是与空、无所有(或无愿)、无相有关的。
【(一)巴利藏与汉译经论提及之「三触」(p.62)】
《中部》的《有明小经》18说:「从想受灭起比丘,触三触:空触,无相触,无愿触。」
《中阿含经》与之相当的;这样说:「从灭尽定起时,触三触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不移动触;二者、无所有触;三者、无相触」。19《大毗婆沙论》20与《瑜伽论》21,也是这样说的。
【(二)「三三昧」与「三触」名目的对比(p.62)】
三三昧与三触,当然意义不同,但名目相通,是显然可见的。试列表对比如下:
[Fig(footNote: 无愿22)]
【(三)「三触」之得名与次第(p.62〜p.63)】
1、空触与不动触之立名
空,是从观慧得名的;不动,不为苦乐等所动,是从定得名的。
2、「三触」之次第
不动与无所有、无相为一聚,使我们想到了《中部》的《善星经》23、《不动利益经》24─汉译名《净不动道经》25。
这两部经所说不动;不动以后,是无所有处,非想非非想处─汉译无想处(即无相心处)。这与不动、无所有、无相─三触的次第,是完全符合的。
【(四)「不动」与「第四禅」的关系】
在《净不动道经》中,不动,无所有,无相,都是依慧而立定名的。净不动道的,如不能依慧得解脱,就生在「不动」26。不动是在欲、色以上的。
依《大空经》说:得四增上心(四禅),修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,不动,以「不移动」为目标27。所以,不动是依第四禅而向解脱的空三昧;不得解脱而生于不动,就是一般所说的第四禅。
〔约观慧说〕
三触是与此有关的,论师有多种解说28,其中,「有说:空是不动触,无愿是无所有触,无相是无相触」29。这是约观慧所作合理的解说。
不动触=空。
无所有触=无愿。
无相触=无相。
〔约定境说〕
不动与第四禅有关,更引《中阿含经》(211)《大拘絺罗经》说(大正1•792a〜b)为证:
四因四缘生不移动定,云何为四?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,(乃)至得第四禅成就游。……
三因三缘生无所有定,云何为三?若比丘度一切色想,(乃)至得无所有处成就游。……
二因二缘生无想定,云何为二?一者、不念一切想;二者、念无想界。
(1)禅的修习(四)因缘30,得不(移)动定。
(2)从度一切色想(空无边处),到无所有的修习(三)因缘31,得无所有处定。
(3)依二因缘32得无想定─无相心定;不得解脱的,成非想非非想处定。
(4)如约定境说三触,那就是第四禅、无所有处定、及无想定。
不动触=第四禅。
无所有触=无所有处定。
无相触=无想定(非想非非想处定)。
四、「三法印」的考察(p.64〜p.65)
【(一)「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」之「三法印」(p.64)】
《杂阿含经》卷10(270经)(大正2,71a1~2)说:
「无常想者,能建立无我想。圣弟子住无我想,心离我慢,顺得涅槃」。
《杂阿含经》卷10(262经)(大正2,66b14)说:
「一切行无常,一切法无我,涅槃寂灭」。
《杂阿含经》虽集成三句,但没有称之为法印。集为一聚而名为三法印的,出于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》33。
【(二)「空、无所有、无相」之「圣法印」(p.64)】
上文所说34,称为圣法印的空、无所有、无相 ─三三昧,重于道的实践,表示了出世圣慧的特相,是约观慧方面说的。能导向解脱涅槃的观慧,是正知见,如实的通达谛理,而与谛理相契合的。这样,从所观、所证方面说,足以表示佛法谛理的,也不妨名为「法印」了。
【(三)修行的层次与「三法印」的特色(p.64〜p.65)】
1、从知而行而证解脱
佛说法,有知与行(也可说知是行的一分)。
如实知「无常故苦,无常苦故无我我所」;或说:「无常,苦,空,无我」。
即知而行的,如《杂阿含经》说:
(1)「正观(观,应作见)者则生厌离,厌离者喜贪尽,喜贪尽者说心解脱」35
(2)「如是观者,厌于色,厌受、想、行、识,厌故不乐,不乐故得解脱」36。
(3)「于色(等)生厌,离欲,灭尽,不起诸漏,心正解脱」37。
(4)「是名如实知。输屡那!如是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生厌,离欲,解脱」38。
(5)在圣道的修行中,一再说:「依远离,依无欲,依灭,向于舍」39。
(6)《大毗婆沙论》引经而解说:「依厌离染,依离染解脱,依解脱涅槃」40。
从经论的一再宣说,可见知而后能行。修行的重要层次,主要为:厌离,离欲,灭,解脱。
2、三法印的特色:包含了「现实的谛理」与「理想的证得」
无常,苦,无我(空),当然也可说是法印,但从知而行而证的佛法全体来说,无常等是偏于现实世间的正观,而没有说到理想─解脱涅槃的实现。这样,诸行无常与厌离,诸法无我与离欲染,涅槃寂静与灭尽、解脱,固然是相互对应的,而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,是现实的谛理,涅槃寂静是理想的证得。这样的三法印,表征着全部佛法的特色。
[Fig]
【(四)「三法印」与「三三昧」(三解脱门)之关系(p.65)
空等三三昧,与无常等三法印的关系,如下:
[Fig]
从空、无所有、无相,着重于正观的三三昧,演化为空、无愿、无相的三三昧,只是着重于出世道的出发于厌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•三触•三法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