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

  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与解脱道

 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(p.56〜p.60)

  壹、解脱生死的要道,主要是空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所有三昧(p.56〜p.57)

  《杂阿含经》中,质多罗长者,对当时类集为一组的四种心三昧(无量心三昧、空心三昧、无相心三昧、无所有心三昧),也名心解脱,一一的论究他的同异,而归结于「贪空、瞋空、痴空」的究竟一致。1

  

  其中四无量,是遍缘十方世界众生的,被教界论定为粗浅的三昧,被忽视了。2这样,解脱生死的要道,主要就是三三昧──空,无相,无所有了。

  

  贰、论究「空三昧」、「无相三昧」、「无所有三昧」之关连性(p.57〜p.59)

  【问题的提出】

  空,无相,无所有,虽有究竟的共同意义,而在修习的方法上,到底是有所不同的。如上文的分别论究3,可见这三者在佛教界分别传授修习的情形。

  

  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,一切众生是相同的,解脱生死的法门,当然也是一致的。那么传授修习中的三种三昧──空,无相,无所有,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?

  

  【依《杂阿含经》《圣法印知见清净经》作答】

  说一切有部的《杂阿含经》(西元五世纪译),有经名为「圣法印知见清净」的,正是对上一问题提出了说明。4

  

  一、《杂阿含经》第80经之异译本(p.57)

  

  《杂阿含经》(第80经)《圣法印知见清净经》之异译本,有:

  

  (一)《佛说圣法印经》,西晋元康四年(西元二九四),竺法护在酒泉译出的《佛说圣法印经》5是最早的译本,文字晦涩些、内容与《杂阿含经》相同。

  (二)《佛说法印经》6,赵宋施护译,译出的时代极迟,内容有了很大的出入。7

  二、《杂阿含经》(第80经)《圣法印知见清净经》之内容大要(p.57〜p.59)

  

  依《杂阿含经》第80经所说,全经可分为三段8:

  

  (一)第一段经文:「空三昧」为三种三昧之先导

  1、引经文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「当说圣法印,及见清净。谛听,善思。

  若有比丘作是说:我于空三昧未有所得,而起无相、无所有、离慢知见者,莫作是说!所以者何?若于空未得者,而言我得无相、无所有,离慢知见者,无有是处。

  若有比丘作是说:我得空,能起无相、无所有、离慢知见者,此则善说。所以者何?若得空已,能起无相、无所有、离慢知见者,斯有是处。」9

  

  2、释义(p.58)

  能修得空三昧的,才能进而得无相、无所有三昧;如没有修得空三昧的,那无相、无所有是不能修得的。这样,在空,无相,无所有──三种三昧中,空三昧是有基础的先导的地位。

  

  这不是说空是更高深的,而是说:如没有空无我我所的正见,不可能有无相、无所有的正三昧;即使有类似的修验,也是不能究竟解脱的。

  

  (二)第二段经文:未离慢、知见未清净之有漏三昧(p.57~p.59)

  1、引经文(p.57〜p.58)

  (1)若比丘于空闲处,树下坐,善观色无常,磨灭,离欲之法。如是观察受、想、行、识,无常,磨灭,离欲之法。观察彼阴无常,磨灭,不坚固,变易法,心乐清净解脱,是名为空。如是观者,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。

  (2)复有正思惟三昧,观色相断,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相断,是名无相。如是观者,犹未离慢知见清净。

  (3)复有正思惟三昧,观察贪相断,瞋恚、痴相断,是名无所有。如是观者,犹未离慢知见清净。(大正2,20b8〜16)

  2、释意(p.58〜p.59)

  不能离慢清净的三种三昧,是有漏的三昧。

  (1)空三昧10:观五阴是无常磨灭法。

  《瑜伽论》解说为:「依观诸行无常性忍,由世间智,于无我性发生胜解」11,心向于清净解脱。

  (2)无相三昧12:观色、声等六境相断。

  「断」是什么意义?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引「《法印经》说:若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相而舍诸相,名无相定,彼观境界相而舍有情相」13。

  《瑜伽论》说:「于眼所识色,乃至意所识法,等随观察,我我所相不现行故,说名为断」14。

  依论师的意见,是舍断有情相的。

  印顺导师:然依无相三昧的通义,境相不外乎色等六境;六境相断,就是「于一切相不作意」的无相三昧。15

  (3)无所有三昧16:观贪、瞋、痴相断,观察而不起现行,说名为断。

  这样的三三昧,都还没有离慢,知见也没有清净。慢,论师解说为「增上慢」,「粗我慢」,就是修行者自以为能修能证,觉得自己胜过别人的慢心。17

  

  (三)第三段经文:解脱道的三昧

  1、引经文(p.58)

  复有正思惟三昧,观察我、我所从何而生?观察我、我所,从若见、若闻、若嗅,若尝、若触、若识而生。

  复作是观察:若因、若缘而生识者,彼识因缘为常,为无常?

  复作是思惟:若因、若缘而生识者,彼因、彼缘皆悉无常。

  复次,彼因、彼缘皆悉无常,彼所生识云何有常!

  无常者,是有为行,从缘起,是患法,灭法,离欲法,断知法,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。18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,如是广说。

  

  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(大正2,20b16〜27)

  

  2、释意19(p.59)

  (1)离慢知见清净的三昧,依经所说,是从因缘生灭而反观自心的。

  

  

  (2)前段所说:观五阴无常、无我,观色等相断,观贪等相断,都是观所观法的空、无相、无所有。

  

  

  (3)然解脱道的三昧,以无我我所为本。

  我我所是怎样生起的?从见、闻、觉、知而生识,世俗的识,是有漏、有取的,有识就不离我我所。所以离慢而知见清净的三昧,要反观自己的心识,从因缘生。从无常因缘所生的识,当然是无常的。观无常(的识)法,是有为(业烦恼所为的),行(思愿所造作的),缘所生(的)法。缘所生法是可灭的,终归于灭的,所以是离欲法,断知法。

  这样的观察,从根源上通达空无我性,才能离我慢而得清净知见──无漏智。20

  

  

  (4)这与《大空经》的先外空五欲,次观五取阴而内空我慢,有同样的意义。21

  

  

  (5)这是一切圣者修证的必由之道,成为佛法所以为佛法的特质,所以名为圣法印22。

  注解

  ^1

  《杂阿含经》卷21(567经)(大正2,149c6〜150a16)。

  

  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21:「经中说无量、无所有、无相,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,这因为空于贪、瞋、痴的不动心解脱,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。从文异而义同来说,无量心解脱,无所有心解脱,无相心解脱,达到究竟处,与空心解脱──不动心解脱,平等平等。依观想的方便不同,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,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,这是一致的目标,如万流入海,都是咸味那样。」

  

  ^2

  (1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2:「问:此四无量于三种(自相作意、共相作意、胜解作意)中,为与何等作意俱生?答:唯与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。」(大正27,423a3~5)。

  

  (2)《空之探究》p.27:「一般声闻学者,都以为:四无量心缘广大无量的众生,无量是众多难以数计,是胜解──假想观,所以是世间定。但量是依局限性而来的,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,不起自他的分别,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。质多罗长者以为: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,是空于贪、瞋、痴的不动心解脱,空就是无量。这一意义,在大乘所说的无缘慈中,才再度的表达出来。」

  

  (3)另见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p.26〜p.27;《性空学探源》p.86;《华雨集》(一)〈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〉p.62〜p.66;《华雨集》(四)p.54。

  

  ^3 参见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第一章第三节〈空与心解脱〉(p.20~p.24);第五节〈无所有〉(p.29~p.34);第六节〈无相〉(p.34~p.47);第七节〈空与空性〉(p.47~p.56);《性空学探源》 p.76〜p.86。

  ^4

  (1)《杂阿含经》卷3(第80经)(大正2,20a25〜b27)。

  

  (2)另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87〈摄事分〉(大正30,791c28〜792b7);印顺法师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上)p.127〜p.130。

  

  ^5《佛说圣法印经》(大正2,500a4〜b9)。

  ^6《佛说法印经》(大正2,500b21〜c27)。

  ^7参见印顺法师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〈法印经略说〉(p.209〜p.220)。

  ^8参见印顺法师《性空学探源》p.83〜p.86。

  ^9《杂阿含经》卷3(80经)(大正2,20a25〜b5)。

  ^10参见印顺法师《性空学探源》p.78〜p.80。

  ^11《瑜伽师地论》卷87〈摄事分〉(大正30,792a1〜3)。

  ^12参见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p.34〜p.44;《性空学探源》p.80〜p.83。

  ^13

  《大毗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