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節 空與空性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》與《大空經》,卻是先內空而後外空。

  

  (2)不過,《大空經》標舉如來所住時說:「我此異(異是殊勝的意思)住處,正覺盡覺,謂度一切色想,行于外空」26。先舉度一切色想的外空,與《瑜伽論》的先說外空相合。

  

  (3)但《空大經》作:「如來住勝等覺,即不作意一切諸相,內空成就住」27。

  

  4、四類作意思想之開展:

  

  (1)《空大經》廣說內空作意與不動作意,而外空與俱空作意,只簡略的提到名目。28所以這一修空的教授,起初可能只有二類:一、(空于五欲的)五欲空;二、(空我我所的)五蘊空。

  

  (2)由于五欲是內根、外境相關涉而引起的,所以觀五欲,可以分別的觀外境的無常、內根的無常、內外緣生欲貪的無常。在傳授中,分爲內空,外空,內外空。空于五欲的分別觀察,其實是內外關聯著的,先觀外空或先觀內空,都是可以的。

  

  (3)空于五欲的空觀,分爲外空、內空、內外空,于是對外空五欲而本有內空意義的,觀五取陰而空于我慢的,名之爲不動了。

  

  [Fig]

  【(四)《大空經》的空行,源于《雜阿含經》的「空住」(p.52〜p.53)】

  《大空經》的空(住)行,本于《雜阿含經》29所說,被稱歎爲上座禅住的空住30。入上座禅住的,在入城乞食時,道路上,見色等如有愛念染著的,應該爲斷而修精勤;如了知沒有愛染,就這樣的喜樂善法,精勤修習。名爲「清淨乞食」,也略說行、住、坐、臥。

  與此相當的《中部》《乞食清淨經》31,所說要廣得多。內容爲:入城乞食往來,六根于色……法,應離欲貪等煩惱(與《雜阿含經》大同)。然後說五妙欲斷,五蓋斷,五取蘊遍知,修四念住……八支道、止觀,證明、解脫。

  空住,當然是禅觀;但要應用于日常生活中。《中部》的《乞食清淨經》,與《空大經》是非常接近的。

  【(五)《大空經》之內容架構32(p.53〜p.54)】

  《大空經》近于《乞食清淨經》,然以四類作意爲核心,重于日常生活的應用,內容更廣。33

  

  1、策勉比丘樂獨住遠離處

  

  比丘如喜樂多衆聚會,是不能得「出離樂,遠離樂,寂靜樂,等覺樂」的,也不能得阿羅漢的究竟解脫。這是策勉比丘們,「常樂獨住遠離處」,住于適合修行空住的地方。34

  

  2、空住者的心境喜樂自在

  

  佛舉自身的證得:「我不見有一色令我(生)欲樂」35,所以一切色法的變異,不會引起憂苦懊惱。佛自住勝等覺,即度一切色想(《空大經》作「一切諸相」36),空住成就。成就了空住,所以比丘們來會,心住遠離寂靜喜樂;爲大衆說法,也是絕對沒有煩惱的。37這是佛以自證作證明,表示空住者心境的喜樂自在。

  

  3、四類作意之修習

  

  正說空住,依四禅而修內空作意、外空作意、內外空作意、不動作意,修習成就38。

  

  4、明「空住」的斷惡向善

  

  住于空住的,行,(住),坐,(臥)──四威儀中,正知而不會引起貪憂惡不善法。

  如爲衆說法,不說非聖無義的種種世俗論,而說戒、定、慧等正論。

  尋思時,正知而不起叁不善尋,起叁善尋,都不起貪憂惡不善法39。

  外對五欲境時,觀無常而不起欲染。

  內觀五取蘊時,觀無常而斷我慢。

  這是一向善的,無漏出世間的,不落惡魔之手的(究竟解脫)。40

  

  5、禅定有退轉,應以修「空住成就」爲要務

  

  師、弟子、梵行的煩苦。簡單說:如住在阿蘭若處,得四增上心,因人衆往來,引起惡不善法而退轉的,就是煩苦。

  這表示了禅定是可退的,修出離行,應以修空住成就爲要務。41

  

  6、尊師慈悲爲弟子說法,弟子應依教奉行

  

  「尊師爲弟子說法,憐念愍傷,求義及饒益」,出于利他的慈悲心。弟子們應該「受持正法,不違師教」。42

  

  四、辨「空」與「空性」 (p.54〜p.55)

  進一步來論究「空」與「空性」。

  

  【(一)新譯、舊譯之別 (p.54)】

  舊譯:在舊譯中,都是一律譯爲「空」的。

  新譯:自玄奘譯出瑜伽系的論典,才嚴格的分別「空」與「空性」;以爲「空」是遮遣妄執的,「空性」是空所顯性,是離妄執而顯的法性,所以是如實有的。43

  【(二)初期聖典中的「空」與「空性」之別異 (p.54)】

  初期佛典中,「空」與「空性」有什麼分別呢?

  

  1、空:

  

  如「空諸欲」44,「空世間」45,「貪空、瞋空、癡空」46,「空欲漏、空有漏、空無明漏」,「我我所空」,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,在巴利文中,都是「空」(suñña)。

  

  2、空性:

  

  如「空心解脫」47,「空解脫」,「空叁昧」,「空等至」,「空住」48,「內空、外空、俱空」(以上叁種空,在《無礙道論》中,也是空)49,《空小經》,《空大經》:凡是作爲觀名、定名或經名的,都是「空性」(suññatā)。

  

  3、印順導師認爲:

  

  「空」不只是否定詞,離妄執煩惱是空,也表示無累的清淨、寂靜。50

  

  「空性」,是空的名詞化。初期聖典中的「空性」,並無「空所顯性」的意義;只有「出世空性」,是甚深的涅槃。51

  

  五、別論《小空經》之「空」 (p.54〜p.55)

  【(一)「空」在初期聖典中,與離煩惱有關】

  《小空經》所說的「行真實空,不顛倒」,《空小經》作:「如實性,不顛倒,清淨空類」。52空類,空是有淺深不同的(系列)。「空」在初期聖典中,是與離煩惱有關的。53

  

  【(二)《小空經》的特色】

  《小空經》所說,不起人想、村落想,而想阿蘭若處;阿蘭若處想成就,沒有人想、村落的煩囂,就名爲「空」。進一步,不起人想、阿蘭若想,而觀想大地,想大地平坦,一望無涯,自有空曠無寄的境地,也就名爲「空」。

  

  這種以一想而除其他的想,正如以一淨念而除種種雜念一樣。這樣的以不空而去空的,是《小空經》的特色。

  

  【(叁)《大乘楞伽經》對《小空經》空義之評論】

  《大乘入楞伽經》,稱這種空爲「彼彼空」,評論爲:「此彼彼空,(七種)空中最麁,汝應遠離」。54以不空而說空,被評爲最麁的,應該遠離的。55

  

  六、歸結「空」之重要性

  總之,大、小「空經」的集出,在四種心解脫中,不是無量,無所有,無相──叁者可及的;在佛法中,「空」是越來越受到重視了!

  

  注解

  ^1 《雜阿含經》卷9(236):「佛告舍利弗:今入何等禅住?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我今于林中入空叁昧禅住。佛告舍利弗:善哉!善哉!舍利弗!汝今入上坐(座)禅住而坐禅,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,當如是學。若入城時、若行乞食時、若出城時,當作是思惟:我今眼見色,頗起欲、恩愛、愛念、著不?舍利弗!比丘作如是觀時,若眼識于色有愛念染著者,彼比丘爲斷惡不善故,當勤欲方便堪能,系念修學。……若比丘觀察時,若于道路、若聚落中行乞食,若出聚落,于其中間,眼識于色,無有愛念染著者,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,日夜精勤,系念修習,是名比丘于行、住、坐、臥,淨除乞食,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。」(大正2,57b3〜28)

  ^2《中阿含經》卷49(190)《小空經》(大正1,737c28〜29)。

  ^3 「漏盡、無漏、無爲心解脫」,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,引經作:「能速盡諸漏,證得無漏,無加行解脫。」(大正27,543a)

  ^4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(第四冊)(p.69):

  釋尊在經中說:「阿難!我多行空」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0解說爲:「世尊于昔修習菩薩行位,多修空住,故能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(大正30,813a6〜8)……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,即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修菩薩行成佛的大方便!

  ^5 《中阿含經》卷49(190)《小空經》:「我從爾時及至于今,多行空也。阿難!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、馬、牛、羊、財物、谷米、奴婢,然有不空,唯比丘衆。是爲,阿難!若此中無者,以此故我見是空;若此有余者,我見真實有。阿難!是謂行真實、空、不顛倒也。」(大正1,737a7〜12)

  ^6《瑜伽師地論》卷36〈本地分〉(大正30,488c28〜489a2)。

  ^7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0〈攝事分〉(大正30,812c5〜6)。

  ^8 「疲勞」,《中部》(121)《空小經》作「患惱」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0,解說爲:「麁重,不寂靜住,及熾然等。」(大正30,812c17)

  ^9

  (1)《中阿含經》卷49(190)《小空經》:「比丘若欲多行空者,彼比丘莫念村想,莫念人想,當數念一無事想。彼如是知空于村想,空于人想,然有不空,唯一無事想。若有疲勞,因村想故,我無是也。若有疲勞,因人想故,我亦無是。唯有疲勞,因一無事想故。若彼中無者,以此故,彼見是空,若彼有余者,彼見真實有。阿難!是謂行真實、空、不顛倒也。」(大正1,737a12〜19)

  

  (2) 《小空經》中「若彼中無者,以此故,彼見是空,若彼有余者,彼見真實有」之文句,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0〈攝事分〉譯爲:「于此處,彼非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節 空與空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