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》与《大空经》,却是先内空而后外空。
(2)不过,《大空经》标举如来所住时说:「我此异(异是殊胜的意思)住处,正觉尽觉,谓度一切色想,行于外空」26。先举度一切色想的外空,与《瑜伽论》的先说外空相合。
(3)但《空大经》作:「如来住胜等觉,即不作意一切诸相,内空成就住」27。
4、四类作意思想之开展:
(1)《空大经》广说内空作意与不动作意,而外空与俱空作意,只简略的提到名目。28所以这一修空的教授,起初可能只有二类:一、(空于五欲的)五欲空;二、(空我我所的)五蕴空。
(2)由于五欲是内根、外境相关涉而引起的,所以观五欲,可以分别的观外境的无常、内根的无常、内外缘生欲贪的无常。在传授中,分为内空,外空,内外空。空于五欲的分别观察,其实是内外关联着的,先观外空或先观内空,都是可以的。
(3)空于五欲的空观,分为外空、内空、内外空,于是对外空五欲而本有内空意义的,观五取阴而空于我慢的,名之为不动了。
[Fig]
【(四)《大空经》的空行,源于《杂阿含经》的「空住」(p.52〜p.53)】
《大空经》的空(住)行,本于《杂阿含经》29所说,被称叹为上座禅住的空住30。入上座禅住的,在入城乞食时,道路上,见色等如有爱念染着的,应该为断而修精勤;如了知没有爱染,就这样的喜乐善法,精勤修习。名为「清净乞食」,也略说行、住、坐、卧。
与此相当的《中部》《乞食清净经》31,所说要广得多。内容为:入城乞食往来,六根于色……法,应离欲贪等烦恼(与《杂阿含经》大同)。然后说五妙欲断,五盖断,五取蕴遍知,修四念住……八支道、止观,证明、解脱。
空住,当然是禅观;但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。《中部》的《乞食清净经》,与《空大经》是非常接近的。
【(五)《大空经》之内容架构32(p.53〜p.54)】
《大空经》近于《乞食清净经》,然以四类作意为核心,重于日常生活的应用,内容更广。33
1、策勉比丘乐独住远离处
比丘如喜乐多众聚会,是不能得「出离乐,远离乐,寂静乐,等觉乐」的,也不能得阿罗汉的究竟解脱。这是策勉比丘们,「常乐独住远离处」,住于适合修行空住的地方。34
2、空住者的心境喜乐自在
佛举自身的证得:「我不见有一色令我(生)欲乐」35,所以一切色法的变异,不会引起忧苦懊恼。佛自住胜等觉,即度一切色想(《空大经》作「一切诸相」36),空住成就。成就了空住,所以比丘们来会,心住远离寂静喜乐;为大众说法,也是绝对没有烦恼的。37这是佛以自证作证明,表示空住者心境的喜乐自在。
3、四类作意之修习
正说空住,依四禅而修内空作意、外空作意、内外空作意、不动作意,修习成就38。
4、明「空住」的断恶向善
住于空住的,行,(住),坐,(卧)──四威仪中,正知而不会引起贪忧恶不善法。
如为众说法,不说非圣无义的种种世俗论,而说戒、定、慧等正论。
寻思时,正知而不起三不善寻,起三善寻,都不起贪忧恶不善法39。
外对五欲境时,观无常而不起欲染。
内观五取蕴时,观无常而断我慢。
这是一向善的,无漏出世间的,不落恶魔之手的(究竟解脱)。40
5、禅定有退转,应以修「空住成就」为要务
师、弟子、梵行的烦苦。简单说:如住在阿兰若处,得四增上心,因人众往来,引起恶不善法而退转的,就是烦苦。
这表示了禅定是可退的,修出离行,应以修空住成就为要务。41
6、尊师慈悲为弟子说法,弟子应依教奉行
「尊师为弟子说法,怜念愍伤,求义及饶益」,出于利他的慈悲心。弟子们应该「受持正法,不违师教」。42
四、辨「空」与「空性」 (p.54〜p.55)
进一步来论究「空」与「空性」。
【(一)新译、旧译之别 (p.54)】
旧译:在旧译中,都是一律译为「空」的。
新译:自玄奘译出瑜伽系的论典,才严格的分别「空」与「空性」;以为「空」是遮遣妄执的,「空性」是空所显性,是离妄执而显的法性,所以是如实有的。43
【(二)初期圣典中的「空」与「空性」之别异 (p.54)】
初期佛典中,「空」与「空性」有什么分别呢?
1、空:
如「空诸欲」44,「空世间」45,「贪空、瞋空、痴空」46,「空欲漏、空有漏、空无明漏」,「我我所空」,「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」,在巴利文中,都是「空」(suñña)。
2、空性:
如「空心解脱」47,「空解脱」,「空三昧」,「空等至」,「空住」48,「内空、外空、俱空」(以上三种空,在《无碍道论》中,也是空)49,《空小经》,《空大经》:凡是作为观名、定名或经名的,都是「空性」(suññatā)。
3、印顺导师认为:
「空」不只是否定词,离妄执烦恼是空,也表示无累的清净、寂静。50
「空性」,是空的名词化。初期圣典中的「空性」,并无「空所显性」的意义;只有「出世空性」,是甚深的涅槃。51
五、别论《小空经》之「空」 (p.54〜p.55)
【(一)「空」在初期圣典中,与离烦恼有关】
《小空经》所说的「行真实空,不颠倒」,《空小经》作:「如实性,不颠倒,清净空类」。52空类,空是有浅深不同的(系列)。「空」在初期圣典中,是与离烦恼有关的。53
【(二)《小空经》的特色】
《小空经》所说,不起人想、村落想,而想阿兰若处;阿兰若处想成就,没有人想、村落的烦嚣,就名为「空」。进一步,不起人想、阿兰若想,而观想大地,想大地平坦,一望无涯,自有空旷无寄的境地,也就名为「空」。
这种以一想而除其他的想,正如以一净念而除种种杂念一样。这样的以不空而去空的,是《小空经》的特色。
【(三)《大乘楞伽经》对《小空经》空义之评论】
《大乘入楞伽经》,称这种空为「彼彼空」,评论为:「此彼彼空,(七种)空中最麁,汝应远离」。54以不空而说空,被评为最麁的,应该远离的。55
六、归结「空」之重要性
总之,大、小「空经」的集出,在四种心解脱中,不是无量,无所有,无相──三者可及的;在佛法中,「空」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了!
注解
^1 《杂阿含经》卷9(236):「佛告舍利弗:今入何等禅住?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。佛告舍利弗:善哉!善哉!舍利弗!汝今入上坐(座)禅住而坐禅,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,当如是学。若入城时、若行乞食时、若出城时,当作是思惟:我今眼见色,颇起欲、恩爱、爱念、着不?舍利弗!比丘作如是观时,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,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,当勤欲方便堪能,系念修学。……若比丘观察时,若于道路、若聚落中行乞食,若出聚落,于其中间,眼识于色,无有爱念染著者,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,日夜精勤,系念修习,是名比丘于行、住、坐、卧,净除乞食,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。」(大正2,57b3〜28)
^2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0)《小空经》(大正1,737c28〜29)。
^3 「漏尽、无漏、无为心解脱」,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,引经作:「能速尽诸漏,证得无漏,无加行解脱。」(大正27,543a)
^4印顺法师《华雨集》(第四册)(p.69):
释尊在经中说:「阿难!我多行空」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90解说为:「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,多修空住,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(大正30,813a6〜8)……大乘经的多明一切法空,即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修菩萨行成佛的大方便!
^5 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0)《小空经》:「我从尔时及至于今,多行空也。阿难!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、马、牛、羊、财物、谷米、奴婢,然有不空,唯比丘众。是为,阿难!若此中无者,以此故我见是空;若此有余者,我见真实有。阿难!是谓行真实、空、不颠倒也。」(大正1,737a7〜12)
^6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6〈本地分〉(大正30,488c28〜489a2)。
^7《瑜伽师地论》卷90〈摄事分〉(大正30,812c5〜6)。
^8 「疲劳」,《中部》(121)《空小经》作「患恼」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90,解说为:「麁重,不寂静住,及炽然等。」(大正30,812c17)
^9
(1)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0)《小空经》:「比丘若欲多行空者,彼比丘莫念村想,莫念人想,当数念一无事想。彼如是知空于村想,空于人想,然有不空,唯一无事想。若有疲劳,因村想故,我无是也。若有疲劳,因人想故,我亦无是。唯有疲劳,因一无事想故。若彼中无者,以此故,彼见是空,若彼有余者,彼见真实有。阿难!是谓行真实、空、不颠倒也。」(大正1,737a12〜19)
(2) 《小空经》中「若彼中无者,以此故,彼见是空,若彼有余者,彼见真实有」之文句,《瑜伽师地论》卷90〈摄事分〉译为:「于此处,彼非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