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

  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与解脱道

  第七节 空与空性 (p.47~p.56)

  一、以空为主题而集出的《阿含经》(p.47)

  《中阿含经》的《小空经》与《中部》的《空小经》相当;《中阿含经》的《大空经》与《中部》的《空大经》相当,是以空为主题而集出的经典。

  

  这两部「空经」,都渊源于《杂阿含经》中的空住1,经不同的传宏,而分别集出来的。都是依空观的进修而达究竟解脱的。在修行的方便上,两部经是不同的,但都深深影响了发展中的佛教。

  

  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0)《小空经》(大正1,736c〜738a)。

  《中部》(121)《空小经》(日译南传11下,p.119〜p.127;汉译南传12,p.89〜p.94)。

  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)《大空经》(大正1,738a〜740c)。

  《中部》(122)《空大经》(日译南传11下,p.127〜p.139;汉译南传12,p.95〜p.103)。

  二、《小空经》内容大要 (p.47~p.50)

  【(一)三世如来都行真实空(p.47)】

  佛曾经为阿难说 ,「我多行空」(住)为缘起;以三世如来,都「行此真实空,不颠倒,谓漏尽、无漏、无为心解脱」2作结3。这是一切佛所多住的,所以成佛之道的大乘法,特别举扬空性的修证,是可以从此而得到线索的。4

  

  【(二)《小空经》的空义 (p.47)】

  依《小空经》说:空,不是什么都没有,而是空其所空,有其所有的。如说「鹿子母堂空」,这是说鹿子母堂中,空无牛、羊、人、物,而鹿子母堂是有──不空的。5

  依于这一解说,后来瑜伽大乘说:「谓由于此,彼无所有,即由彼故正观为空。复由于此,余实是有,即由余故如实知有:如是名为悟入空性,如实无倒」6。所以,「若观诸法所有自性毕竟皆空,是名于空颠倒趣入」7,成为大乘有宗的根本义。

  《小空经》所说的空(性),是依名释义的;提出不空,作空与不空的对立说明,实是一项新的解说。

  【(三)《小空经》观空的方法 (p.48~p.49)】

  A、依世间道修空:

  

  1、村落想、人想空,但无事想不空:

  《小空经》所说的空住,是适应于住阿兰若(arañña)者而展开的修法,所以从阿兰若──无事处说起。修行者专心忆念(即「作意」)无事想(arañña-saññā),不起村落想,人想,因村落想及人想而引起的疲劳,是没有了8。这样,村落想空,人想空,而无事想不空,「是谓行真实空(性)不颠倒」。9

  2、人想、无事想空,但地想不空:

  进一步,不忆念人想与无事想,专一忆念地想,观地平如掌;人想空,无事想空,(因人想、无事想而引起的疲劳没有了),而地想不空,「是谓行真实空(性)不颠倒」。10

  3、地想、空无边处想、识无边处想、无所有处想次第进修观空:

  这样的次第进修,专念空无边处想而地等想空。专念识无边处想而空无边处等想空。专念无所有处想,不念识无边处等想,识无边处等想空,而无所有处想不空,「是谓行真实空(性)不颠倒」。11

  4、以上依世间道修空;这样的「行真实空性」,是有漏的,有浅深层次的。

  (村落想、人想、无事想、地想、空无边处想、识无边处想、无所有处想)

  B、依圣道修空:

  

  以下,依圣道修空,《小空经》(大正1,737c1〜21)这样说:

  

  若欲多行空者,彼比丘莫念无量识处想,莫念无所有处想,当数念一无想心定。彼如是知:空无量识处想,空无所有处想,然有不空,唯一无想心定。……

  

  彼作是念:我本无想心定,本所行,本所思,若本所行、本所思者,我不乐彼,不求彼,不应住彼。如是知,如是见,欲漏心解脱,有漏(心解脱),无明漏心解脱。解脱已,便知解脱,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更受有,知如真。彼如是知:空欲漏,空有漏,空无明漏,然有不空,唯此我身六处命存。若有疲劳,因欲漏故,我无是也。若有疲劳,因有漏、无明漏故,我亦无是。唯有疲劳,因此我身六处命存故。若彼中无者,以此故彼见是空;若彼有余者,彼见真实有。阿难!是谓行真实空(性)不颠倒也,谓漏尽,无漏,无为心解脱。

  

  《小空经》中的「无想心定」,依《空小经》,知道是「无相心三昧」的异译。

  经说「然有不空,唯一无想心定」,与上文「然有不空,唯一无所有处想」等不同,不再说不空的「想」,因为无所有处等是有想定,无相心定是无想定。12

  但无想心定,还是有为法,还是「有疲劳」──恼患的,所以如乐着无想心定,就是非想非非想处。

  如观无想心定,是本行所作的有为法,不乐、不求、不住,那就以慧得解脱──空欲漏,空有漏,空无明漏,得究竟解脱,也就是无相心解脱中最上的不动心解脱。13

  《小空经》中的「无想心定」有「疲劳」及「不乐住」二类,没有别立非想非非想处,与《净不动道经》14是相同的。[无所有处→无想心定(无相心三昧)]

  《瑜伽论》分为「世间道修」与「圣道修」二类说:「以世间道修习空性,当知为趣乃至上极无所有处,渐次离欲。自斯已后,修圣道行,渐次除去无常行等,能趣非想非非想处,毕竟离欲」15。「非想非非想处」毕竟离欲,与《小空经》的「无想心定」相合。

  南传的《空小经》在无所有处以上,别立非想非非想处16。然后说无相心三昧,空于非想非非想处;再依无相心三昧,观有为是无常灭法,得漏尽。这对于依无相心三昧,而分立非想非非想处的古义,已隐覆而不再见了。

  [无所有处→非想非非想处→无相心三昧]

  C、小结 (p.49~p.50):

  

  《小空经》的悟入空性,是次第悟入的,通于有漏定的。空的是什么?是想,是依想而引起的疲劳,所以无想心三昧为最上。

  无想心三昧,空于一切烦恼,毕竟离欲,而我们的身心──六(内)处,在命终以前是不空的,但不再为烦恼所动乱,心解脱自在。并知道:「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17。

  空住与无相心三昧,初修的方便,虽有些差别,而究竟终归是一致的。所以《大毗婆沙论》说: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摩地,是空三摩地的异名。18

  三、《大空经》内容大要 (p.50〜p.54)

  【(一)《大空经》与《小空经》的异同 (p.50):】

  《大空经》与《小空经》,都是如来与弟子共同修证的法门。

  《小空经》是由下而上的,竖的层层超越,顺着禅定的次第,最后以无相心三昧,不取着而漏尽解脱。

  《大空经》却是由外而内,横举四类空作意(四种空观),修习成就而得究竟。四类空作意是:(1)外空作意,(2)内空作意,(3)俱空(《中阿含经》作内外空)作意,(4)不动作意。

  【(二)《大空经》与南传《空大经》之差异(p..50)】

  四类作意的修习,《大空经》与南传《空大经》,说明上略有差别。

  

  1、依《大空经》说:修学者先要「持内心住止令一定」,也就是修得初禅(二禅、三禅、四禅),得四增上心(四禅),然后依定起观。念(即「作意」)内空,如「其心移动不趣向近,不得清澄,不住,不解于内空」19,那就念外空。如外空又不住,不解,那就念内外空。又不住,不解,那就念不(移)动。20

  

  总之,要修习多修习,达到心不移动趣向于近,得清净,住,解于内空……不(移)动。21《瑜伽论》也这样说。22

  

  2、南传《空大经》别别的说明四类作意,没有展转次第的意义。

  

  【(三)四类作意之意涵(p.50〜p.52)】

  1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以「所证空」与「所修空」分判四类作意:

  

  四类作意的定义,经文没有确切的说明,《瑜伽论》23解说为: [Fig]

  

  依经文的四类作意,而分别为所证空与所修空,先证而后修,不过是论师的一项解说吧!

  

  2、从《瑜伽论》的解说,也可发见经义的线索。

  如《中阿含经》《大空经》(大正1,739b)说:

  [观五欲无常,证外空而离贪欲]

  有五欲功德,可乐,(可)意,所(可字的讹写)念,(可)爱,色欲相应24。眼知色,耳知声,鼻知香,舌知味,身知触。若比丘心至到(?),观此五欲功德,……观无常……,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,此五欲功德,有欲有染,彼已断也,是谓正知。

  

  [观五取阴生灭无常,证内空而离我慢]

  有五盛(盛是取的古译)阴:色盛阴,觉(受的古译)、想、行、识盛阴。谓比丘如是观兴衰,……若有比丘如是观时,则知五阴中我慢已灭,是谓正知。

  

  ※ 经文释义:

  (1)依经文所说,观五欲功德,是外离欲贪;观五取阴,是内离我慢。

  

  (2)[内空:]五取阴和合,是个人自体;观五阴生灭无常,(无常故苦,无常苦故无我),所以可说是证内空而离我(见、我爱、我)慢。

  

  (3)[外空:]五欲功德,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──五根;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境,起可乐、可意、可念、可爱,与欲贪相应;观五欲无常,可说是证外空而离欲贪。

  

  3、四类作意之先后次第:

  

  (1)这四类作意的次第,《瑜伽论》先外空而后内空25;《空大经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