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其中,由我慢门,心不流散等随观察,以寂静相思惟内空。」(大正30,813b13〜16)。

  ^26 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经)《大空经》:「阿难!若有比丘不欲哗说,不乐哗说,不合会哗说,不欲于众,不乐于众,不合会众,欲离于众,常乐独住远离处者,得时爱乐心解脱,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,必有是处。所以者何?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,彼色败坏变易,异时生愁戚啼哭、忧苦、懊恼,以是故我此异住处,正觉尽觉,谓度一切色想,行于外空。」(大正1,738b8~15) 。

  ^27 《中部》(122经)《空大经》:「如来所胜等觉,即作意一切诸相,而当成就内空住。」(汉译南传12,p.96〜p.97)

  ^28《中部》(122经)《空大经》:

  「彼作意内空。为作意内空,于内空,彼之心不踊跃、不欣喜、不定住、不解脱。阿难!如是之时,如是彼比丘知:为作意内空,于内空,我心不踊跃、不欣喜、不定住、不解脱。如是,其时有正知。

  

  彼作意外空。彼作意内外空。

  

  彼作意不动。为作意不动,于不动,彼之内心不踊跃、不欣喜、不安住、不解脱。阿难!如是之时,彼比丘如是知:为作意不动,于不动,我心不踊跃、不欣喜、不定住、不解脱。如是,其时有正知。」(日译南传11下,p.130~p.131;汉译南传12,p.97)

  

  ^29 《杂阿含经》卷9(236):「佛告舍利弗:今入何等禅住?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。佛告舍利弗:善哉!善哉!舍利弗!汝今入上坐(座)禅住而坐禅,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,当如是学。若入城时、若行乞食时、若出城时,当作是思惟:我今眼见色,颇起欲、恩爱、爱念、着不?舍利弗!比丘作如是观时,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,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,当勤欲方便堪能,系念修学。……若比丘观察时,若于道路、若聚落中行乞食,若出聚落,于其中间,眼识于色,无有爱念染著者,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,日夜精勤,系念修习,是名比丘于行、住、坐、卧,净除乞食,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。」(大正2,57b3〜28)

  ^30 《空之探究》:「空住,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禅慧,《杂阿含经》卷九(大正2,57b)说: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。佛告舍利弗:善哉!善哉!舍利弗!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。此经,巴利藏是编入《中部》的,名为《乞食清净经》。比较起来,《杂阿含经》的文句,简要得多,应该是初集出的。《乞食清净经》中,舍利弗说:「我今多住空住」。佛赞叹说:「空住是大人住」。大人住, 《杂阿含经》作「上座禅住」。上座,或译「尊者」,所以《瑜伽论》作「尊胜空住」。无论是大人住,尊胜空住,都表示了在一切禅慧中,空住是伟大的,可尊崇的。传说佛灭百年,举行七百结集时,长老一切去多入空住。分别说系的律典,也称之为「大人三昧」;《十诵律》作「上三昧行」。可见空住──空三昧,在佛教初期,受到了佛教界的推崇。」(p.4〜p.5)

  ^31 《中部》(151)《乞食清净经》:「舍利弗!汝之诸根净明,皮肤之色 净、清白。舍利弗!如何之住?汝今日多住耶?」[舍利弗曰:]「世尊!我今日多住空住。」[世尊曰:]「善哉!善哉!舍利弗!舍利弗!汝实今日多住于大人住。舍利弗!……若比丘之愿:今日多住于空住。舍利弗!彼比丘应如是思惟:通行一路,我为乞食入村,于一地游行乞食,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,其时,于我眼〔等六根〕所识之诸色,有心之欲、或贪、或瞋、或痴耶

  ……舍利弗!其比丘应为此等之恶、不善法,当不可不精进。……舍利弗!其比丘应以其喜悦,昼夜,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。复次,舍利弗!比丘应如是思惟:我已断五妙欲耶

  舍利弗!若比丘善观察,如是知:我既未断五妙欲者。舍利弗!彼比丘应为断五妙欲不可不精进。舍利弗!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:我已断五妙欲者。舍利弗!彼比丘应以其喜悦,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。……我已断五盖者。……我徧知五取蕴者。……我已修四念住者。……我已修八支圣道者。……我已修止、观者。……我已证明与解脱者。舍利弗!彼比丘应以其喜悦,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而住。舍利弗!……实如是,汝等应如是学。」(日译南传11下,p.426~p.432;汉译南传12,p.321~p.325)

  ^32另见印顺法师着《性空学探源》p.90。

  ^33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5。

  ^34详见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经)《大空经》(大正1,738a18〜b2)。

  ^35 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经)《大空经》:「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,彼色败坏变易,异时生愁戚啼哭、忧苦、懊恼,以是故我此异住处,正觉尽觉,谓度一切色想,行于外空。」(大正1,738b12 ~15) 。

  ^36 《空大经》:「彼住由如来所胜等觉。即不作意一切诸相,而当成就内空住。」(日译南传11下,p.129;汉译南传12,p.96)

  ^37详见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经)《大空经》(大正1,738b12〜20)。

  ^38详见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经)《大空经》(大正1,738b20〜739a12)。

  ^39 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经)《大空经》:「阿难!彼比丘行此住处心,若欲有所念者,彼比丘若此三恶不善之念:欲念、恚念、害念,莫念此三恶不善之念;若此三善念:无欲念、无恚念、无害念,当念此三善念。如是念已,心中不生贪伺、忧戚、恶不善法,是谓正知。」(大正1,739a20〜24)

  ^40详见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经)《大空经》(大正1,739a12〜b28)。

  ^41详见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经)《大空经》(大正1,739b28〜740b13)。

  ^42详见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1经)《大空经》(大正1,740b13〜c1)。

  ^43

  (1)世亲造《辩中边论》卷2:「空有三者:一、无性空,谓遍计所执。此无理趣可说为有,由此非有说为空故。二、异性空,谓依他起。如妄所执不如是有,非一切种性全无故。三、自性空,谓圆成实。二空所显为自性故。」(大正31,469a25〜29)

  

  (2)印顺法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254):「三无自性性,是依三相而立的。……三、胜义无自性性,通于依他起与圆成实相。……圆成实相是胜义,也可以名为胜义无自性性,如说:『是一切法胜义谛故,无(遍计所执)自性性之所显故』。这就是空性,瑜伽学者解说为『空所显性』。」

  

  (3)印顺法师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(p.204):「唯识者解空为二:一、实无自性的妄所执性──遍计所执性,是空的,空是没有自体的意思。二、实有自体的真实理性──圆成实性,这是从修空所显的;从空所显,所以称之为空,其实是『空所显性』,空性是有的。」

  

  ^44 《空之探究》p.6:「空诸欲,《杂阿含经》约空五欲说,而实不限于五欲的。诸欲的欲,包含了贪、欲、爱、渴、热烦、渴爱,正是系缚生死的,缘起支中渴爱支的种种相,也就是四谛中爱为集谛的爱。空诸欲与空住的意义相通,都是着重于离爱而不染着的。」

  ^45 《空之探究》p.6~p.7:「世间,佛约眼等内六处,色等六外处,六识,六触,六受说。这些,都是可破坏的,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。 六处等我我所空,名为空世间。」

  ^46 《空之探究》p.7:「不动心解脱者,染欲空,瞋恚空,愚痴空。……贪、瞋、痴,是烦恼的大类,可以总摄一切烦恼的。离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,就是阿罗汉的见法涅槃。涅槃或无为,《阿含经》是以贪欲灭,瞋恚灭,愚痴灭──贪、瞋、痴的灭尽来表示的。」

  ^47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7;p.20~p.23。

  ^48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4~p.6。

  ^49详见《无碍解道》(日译南传41,p.119)。另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113〜p.116。

  ^50 《空之探究》p.5:「离去爱念染着,是空;没有爱念染着的清净,也是空:空,表示了离爱染而清净的境地。」

  ^51 《空之探究》p.8:「出世间空性,是难见难觉,唯是自证的涅槃甚深。……涅槃是无为,是出世间,也是空──出世间空性。」

  ^52详见《中阿含经》卷49(190经)《小空经》(大正1,736c29〜738a1);《中部》(121经)《空小经》(日译南传11下,p.119~p.127;汉译南传12,p.89〜p.94)。

  ^53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4〜p.8;p.20〜p.23。

  ^54 《大乘入楞伽经》卷2:

  大慧!略说空性有七种,谓(1)相空、(2)自性空、(3)无行空、(4)行空、(5)一切法不可说空、(6)第一义圣智大空、(7)彼彼空。……云何彼彼空?谓于此无彼,是名彼彼空。譬如鹿子母堂无象、马、牛、羊等,我说彼堂空,非无比丘众。大慧!非谓堂无堂自性,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,非谓余处无象、马、牛、羊。大慧!一切诸法自共相,彼彼求不可得,是故说名彼彼空。是名七种空。大慧!此彼彼空,空中最麁,汝应远离。(大正16,598c24〜599a15)

  ^55另见印顺法师着《性空学探源》p.87〜p.90;p.236〜p.238;《中观今论》p.75〜p.77。

  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