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

  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与解脱道

  第六节 无相

  一、「无相」之异名(p.35)

  无相,在解脱道中,有种种名称,如无相心解脱、无相心三昧、无相解脱、无相三昧、无相等至、无相住。

  

  这些术语的应用,在初期佛教里,比空与无所有,还要多一些。当然,如以无我我所为空,那说空的经文,还是比无相要多些。

  

  二、无相心三昧,有浅有深(p.35;p.44)

  【(一)《空之探究》(p.35)】

  无相定,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,浅深不一;与成为定论的非想非非想处,灭尽定,无想定,都有关系,所以内容比较复杂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4说:

  

  谓无相声,说多种义:或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1,如是或于见道2,或于不动心解脱3,或于非想非非想处4,或即于无相三摩地说无相声5。(大正27,541b6〜9)

  ※《大毗婆沙论》认为「无相」这一语词,含有五种不同的意义:

  空三摩地。(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4,大正27,541b9〜c15)

  见道。(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,大正27,541c15~542a1)

  不动心解脱。(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,大正27,542a1~6)

  非想非非想处。(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,大正27,542a6~12)

  无相三摩地。(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,大正27,542a12~14)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以为:「无相」这一名称,有五种不同的意义,然从经文来说,也许还不止于所说的五义呢!

  

  【(二)《空之探究》(p.44)】

  无相心三昧,是有浅深的:浅的还可能会退堕;深的是见灭得道,成为圣者;最究竟的,当然是一切烦恼空,阿罗汉的不动心解脱了。

  

  三、无相心三昧,是智果智功德(p.35~p.37)

  【(一)无相心三昧,是经佛弟子的修得而广为传出(p.35)】

  「无相心三昧」,「是智果智功德」。说明这一问题的,《杂阿含经》(「弟子记说」)中,共有四经(依《大正藏》编号,为556〜559经6,其实应分为六经),都是与阿难有关的。

  有一位比丘,修得了无相心三昧,却不知道是何果何功德。他于是「随逐尊者阿难,脱有余人问此义者,因而得闻。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,经六年中,无有余人问此义者」,终于自己提出来请问。7

  六年中没有人问,可见无相心三昧,起初是很少有人论到的。

  《杂阿含经》中说到:无相心三昧,佛为众比丘尼说;比丘尼们又问阿难,阿难为比丘尼们说。这一说明,主要为了:「大师及弟子,同句,同味,同义」8;只是为了以如来曾经说过,来肯定无相心三昧在佛法中的地位。

  巴利藏《增支部》「九集」三七经,也说到是智果智功德,实为《杂阿含经》557、559──二经的结合9。

  总之,无相心三昧,是经佛弟子的修得而传出,日渐光大起来的。

  【(二)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昧是无漏的(p.36~p.37)】

  无相心三昧,依质多罗长者所说,是「一切相不念(作意)」而修成的三昧10。作意,或译思惟,念,忆念。

  不作意一切相的无相心三昧,是有浅深的。究竟的无相,如《杂阿含经》(「祇夜」)卷45(1214经)说:「修习于无相,灭除憍慢使,得慢无间等,究竟于苦边」(大正2,331b)。偈颂是阿难为婆耆舍说的,《相应部》同11。

  《瑜伽论》与《大毗婆沙论》对无相心三昧的不同解说:

  《瑜伽论》解说为:「由此断故,说名无学」12。

  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昧,《大毗婆沙论》以为是空三摩地的别名。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对无相心三摩地的解说,如卷12说:

  云何无相心三摩地?谓即于彼诸取蕴灭,思惟寂静,心住一缘。如经言:无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。……又二因缘入无相定:一、不思惟一切相故;二、正思惟无相界故。由不思惟一切相故,于彼诸相不厌不坏,唯不加行作意思惟,故名不低。于无相界正思惟故,于彼无相不坚执着,故名不昂。(大正30,337b)

  不低不昂的无相心三昧,正是经中所说,不勇不没的,智果智功德的三昧。

  

  《瑜伽论》所说,与《大毗婆沙论》说,是「空三摩地」异名,所见不同。13

  依经文所说,无相心三昧,或在无量心解脱以下说,那是「出离一切相」,心「不为随相识所缠缚」的14。或依四禅说无相心三昧,如不再进求,与众人往来杂处,戏笑调弄,那是会退落,可能还俗的。15

  所以,三昧通于有漏;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昧,也就是无相心解脱,唯是无漏的(初果到四果)。

  四、无相心三昧,别开为二种无想心定(p.37~p.38)

  (1)定,有「有想」与「无想」的二类,如《杂阿含经》卷21(大正2,146c)说:

 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:若比丘,离欲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初禅具足住;如是……无所有入处具足住: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。……

  比丘一切想不忆念,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,是名比丘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。

  (2)无所有处以下,是初禅到无所有处定,是有想而不觉知;无想心定是无想而不觉知。《增支部》与此相当的,也说无所有处以下,是有想而不觉知;接着说不踊不没(即「不低不昂」)的三昧。16这可见无所有处以上,就是无想的无相心三昧。

  (3)《增支部》的《静虑经》,先总标说:「依止初静虑得诸漏尽,依止非想非非想处得诸漏尽」,然后分别的广说。但在分别广说中,

  从初静虑说到无所有处定,「如是有想等至」。这是说,无所有处定以下,是有想定,与《杂阿含经》所说相同。

  以下经文,没有说依止非想非非想处得漏尽,只说「非想非非想处」与「想受灭等至」善巧17;「非想非非想处」与「想受灭定」,不正是「无想定」而与「无相心三昧」相当吗?

  ※无相心三昧,开为二种无想心定:1、非想非非想处定,2、灭尽定。18

  

  五、以非想非非想处说无相(p.38〜p.39)

  (1)无相心三昧而被解说为「非想非非想处」的,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说:

  于非想非非想处说无相声者,如说:我多起加行,多用功力,得无相心定,不应于中欣乐染着。此说不起有顶味定,唯起净定。

  问:何故非想非非想处名无相耶?

  答:彼无明了想相,亦无无想相,但有昧钝不明了想微细现行,如疑而转,故名无相。(大正27,542a6~12)

  (2)经说无相定,而被解说为非想非非想处定的,是《中阿含经》的《净不动道经》。经上说:欲想,色想,不动想,无所有处想,「彼一切想是无常法,是苦,是灭,彼于尔时而得无想。彼如是行,如是学,如是修习而广布,便于此得心净。……或于此得入无想,或以慧为解」。得此无想定的,如有所受(取)──乐、着、住,那就受(非)有想无想处的果报。19

  无相心定而有所乐着,所以是无想而又有不明了的细想现行,因而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。

  如心无取着,那就是无相心解脱了。

  六、以想受灭定说无相(p.39〜p.40)

  (1)想受灭定,或名灭(尽)定,或名增上想灭智定。与无相心三昧相当的,如《相应部》〈目犍连相应〉:从初禅说到四禅,从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;在八定以上,说无相心定。20而〈舍利弗相应〉,也从初禅说到非想非非想处定,然后说想受灭定。21可见无相心三昧、与想受灭定的地位相当。

  (2)还有,佛入涅槃那一年,在毗舍离患病,是入无相三昧而康复的。

  如《长阿含经》(2)《游行经》说:

  吾已老矣,年且八十。……自力精进,忍此(病)苦痛,不念一切想,入无想定时,我身安隐,无有恼患。」(大正1,15b)

  《杂事》也这样说:「以无相三昧,观察其身痛恼令息。22

  《长部》《大般涅槃经》却说:「阿难!如来一切相不忆念,入一切受灭相心三昧住时,如来身体康复」。23

  《长部》说一切相不忆念,又说「入一切受灭相心三昧」,显然是「无相心三昧」而又有「想受灭」的意义。

  (3)灭尽定在佛教界是多有诤论的。

  「想受灭定」是从「无相心定」中分化出来的,当然久已为佛教界所公认,然于非想非非想处以上,立灭尽定的,如《中部》(25)《撒饵经》,(26)《圣求经》,(30)《心材喻小经》,(31)《牛角喻小经》,(66)《鹑喻经》,(113)《善士经》,而在《中阿含经》中,仅与《撒饵经》相当的(178)《猎师经》,在非想非非想处以上,立「想知灭」,其余都没有,可见部派间所诵的经教,想受灭定还在不确定状态中。

  灭尽定与无想──无相心定,《中阿含经》辨别二定的入定与出定的差别24,而《中部》却没有。

  想受灭定,在佛教界是多有诤论的。

  (1)如乌陀夷反对舍利弗所说的:「若于现法不得究竟智,身坏命终,过抟食天,生余意生天25中,于彼出入想知灭定,必有此处」26。

  (2)在部派中,或说想受灭定是有为的;或说是无为的;或说是非有为非无为的。或说想受灭者是无想有情;或说非无想有情;或说世间想受灭是无想有情,出世想受灭是圣者。

  (3)大乘经以为:菩萨如悲愿不足而入灭定,是会证小果的27;如悲愿具足,那就是证入如如法性的深定了。

  这样的异说纷纭,足以说明,与无相心定有关的灭尽定,在佛教界是非常暗昧的。

  

  七、以无想有情、无想定说无相(p.40)

  (1)依无相心三昧,演化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