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出非想非非想处定(及报处),灭尽定以外,还有无想有情、无想定。无相心三昧不作意一切相,也就是不起一切想。

  (2)《长部》《大缘经》立七识住与二处,二处是无想有情处与非想非非想处。28

  「无想定」与「灭尽定」相似,所以从起定时的差异,而加以分别。29

  七识住与二处,综合起来,名为九有情居。30

  (3)依《长部》《波梨经》说:传说中的世界起源说,其中「无因论」者,是从无想有情死没而来生的,所以说无因而有。31

  (4)无想定与无想有情,可能外道有类似无想的修验与传说,佛法为了要给以应有的解说,才从无相定、灭尽定中分出,位居四禅广果天上。这是成立要迟一些。

  八、依四念处而修无相三昧(p.41)

  (1)《杂阿含经》(修多罗)卷10(272经)(大正2,72a〜b)说:

  比丘!贪想、恚想、害想,贪觉、恚觉、害觉,及无量种种不善,云何究竟灭尽?于四念处系心,住无相三昧,修习多修习,恶不善法从是而灭,无余永尽。

  

  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: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?思惟已,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。……作是知已,于诸世间则无所取;无所取者,自觉涅槃。

  

  (2)《相应部》〈蕴相应〉所说的,大致相同。32依经说:依三种想而有三种不善觉2(觉,新译寻思),引起种种的不善法,多修习无相三昧,能永灭无余。

  (3)无相三昧是依四念处而修的。四念处是: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是解脱的一乘道。依此而修无相三昧,不取一切相,不取法有,也不取法无,真能修到无所取着,就能自证涅槃了。

  (4)经中常说:依四念处,修七觉支而得解脱。每一觉支的修习,都是「依远离,依离欲,依灭,向于舍(舍即不着一切)」的。不取着一切相的无相三昧,可说就是「依灭,向于舍」的修习。

  九、不依一切想而修的「无相三昧」与「强梁禅」34(p.41〜p.42)

  (1)不取着一切法的三昧,与佛化诜陀迦旃延的未调马──强梁禅,应有一定程度的关系,如《杂阿含经》(「如来记说」)卷33(926经)说:

  如是诜陀!比丘如是(不念五盖,住于出离如实知)禅者,不依地修禅,不依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而修禅;不依此世,不依他世,非日(非)月,非见、闻、觉、识,非得、非求,非随觉、非随观而修禅。诜陀!比丘如是修禅者,诸天主、伊湿波罗、波阇波提,恭敬合掌,稽首作礼而说偈言:南无大士夫,南无士之上!以我不能知,依何而禅定?

  

  佛告跋迦利: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,于水、火、风,……若觉、若观,悉伏彼想、跋迦利!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风,乃至不依觉、观而修禅。 (大正2,236a〜b)

  

  (2)于地等能伏地等想,不依地等一切而修的,是无相禅。《别译杂阿含经》引申为:「皆悉虚伪,无有实法,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,观斯空寂,不见有法及以非法」。35「不见有法及以非法」,与佛《教迦旃延经》的不起有见、无见相合;也与离有见、无见,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说相合。36

  (3)无所依而修禅,见于《增支部》「十一集」37已衍化为类似的十经。

  (4)各部派所诵的经文,有不少出入,大抵合于自宗的教义。38然从《杂阿含经》与《增支部》相同的来说,这是不依一切想而修的无相禅。

  十、以见道说无相(p.42〜p.44)

  (1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40(大正27,209b)说:

  大目干连!底沙梵天不说第六无相住者耶?……若有苾刍,于一切相不复思惟,证无相心三摩地具足住,是名第六无相住者。

  论中广引经文(应是有部的《增壹阿含经》):底沙梵天对大目干连说:部分的梵众天,能够知道谁是俱解脱,……谁是信胜解。目干连告诉了如来,如来以为:「一切圣者,总有七人39」。底沙梵天从俱解脱说到了信胜解,只说了五人,没有说第六无相住者。无相住者是证得无相心三摩地具足住的,这是梵天所不能知道的;这与诸天主不知强梁禅是依何而禅定一样。

  佛所说的第六无相住者,《大毗婆沙论》解说为:「一切圣者,总有七人」,底沙已说了五人,所以无相住者,就是「随法行」与「随信行人」。

  随法行与随信行,是见道位。见道位有十五心,是速疾道,是微细道,不可安立施设,所以随法行与随信行,综合名为无相住者。40

  (2)《大毗婆沙论》所引经文,见于《增支部》,但略有不同。底沙梵天说了六人──俱解脱……随法行,没有说第七无相住补特伽罗41,那末第七无相住人,是专指「随信行人」了。

  (3)为什么随信行人,特别名为无相住人呢?

  关于经说的第六无相住人,《大毗婆沙论》说到:「有于彼经不了其义,便执缘灭谛入正性离生,见道名为无相住故,唯灭谛中无诸相故」42。这是法藏部的见解,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85(大正27,927c4〜12)说:

  云何作意入正性离生,乃至广说。

  问:何故作此论?

  答:欲止他宗显己义故。谓或有说,三三摩地随一皆能入正性离生。今遮彼意显唯二三摩地随一能入,而非无相故作斯论。

  或复有说:唯无相三摩地,能入正性离生,如达摩鞠多部说。彼说以无相三摩地,于涅槃起寂静作意,入正性离生。

  为遮彼执,显唯无相三摩地不能入正性离生,故作斯论。

  说一切有部:唯空三昧、无愿三昧能入正性离生。

  法藏部(达摩鞠多部):唯无相三昧能入正性离生。

  入正性离生,就是见道。依经典明文,随信行人等所以被名为无相住者,是由于「于一切相不复思惟,于无相心三摩地具足住」,而不是《大毗婆沙论》所说那样的。

  见四谛得道,见灭谛得道,是部派佛教的二大系。依第六名无相住者来说,在圣道的修行中,知苦、断集而证灭谛,名为圣者,也许见灭得道说更合于经义呢!

  十一、凡夫的无相心三昧、圣者的无相心三昧(p.44)

  无相心三昧,是有浅深的:

  

  (1)凡夫的无相心三昧:浅的还可能会退堕。(有漏的无相心三昧)

  (2)圣者的无相心三昧:深的是见灭得道,成为圣者;最究竟的,当然是一切烦恼空,阿罗汉的不动心解脱了。

  注解

  ^1 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36;p.49~p.50。

  ^2 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42~p.44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:「于见道说无相声者,如说:目连不说第六无相住者。云何第六无相住者?谓随信行、随法行者不可施设,在此在彼不可施设;在苦法智忍乃至在道类智忍故。问:何故见道说名无相?答:见道速疾不越期心,不可施设此彼相故。」(大正27,541c15~542a1)

  ^3 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7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:「于不动心解脱说无相声者,如说:大德瞿达多当知贪欲、瞋恚、愚痴是相;有不动心解脱是最胜无相。问:何故不动心解脱名无相耶?答:一切烦恼皆名为相,彼心不为烦恼扰乱,烦恼于心不得自在,心于烦恼得自在故,说名无相。」(大正27,542a1~6)

  ^4 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38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:「于非想非非想处说无相声者,如说:我多起加行,多用功力,得无相心定,不应于中欣乐染着。此说不起有顶味定,唯起净定。问:何故非想非非想处名无相耶?答:彼无明了想相,亦无无想相,但有昧钝不明了想微细现行,如疑而转,故名无相。」(大正27,542a6~12)

  ^5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:「即于无相三摩地说无相声者,如此中说三三摩地,谓空、无愿、无相三摩地所缘境中无十相故。」(大正27,542a12~14)

  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4:「无相三摩地,此定所缘离十相故,谓离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及女、男、三有为相。」(大正27,538b27〜29)

  

  ^6 《杂阿含经》卷20(556〜559经),大正2,145c18〜146c19。

  ^7 《杂阿含经》卷20(558经):「时有异比丘得无相心三昧,作是念:我若诣尊者阿难所,问尊者阿难,若比丘得无相心三昧,不勇、不没,解脱已住,住已解脱。此无相心三昧何果?世尊说此何功德?尊者阿难若问我言:比丘!汝得此无相心三昧耶?我未曾有!实问异答,我当随逐尊者阿难,脱有余人问此义者,因而得闻。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,经六年中,无有余人问此义者,即自问尊者阿难。若比丘问无相心三昧,不勇、不没,解脱已住,住已解脱,世尊说此是何果、何功德?尊者阿难问彼比丘言:比丘!汝得此三昧!彼比丘默然住。尊者阿难语彼比丘言:若比丘得无相心三昧,不勇、不没,解脱已住,住已解脱,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。尊者阿难说此法时,异比丘闻其所说,欢喜奉行。」(大正2,146b3〜18)

  ^8 《杂阿含经》卷20(556经):「尔时,世尊为众多比丘尼种种说法,示教照喜,示教照喜已,默然住时,诸比丘尼白佛言:世尊!若无相心三昧,不勇、不没,解脱已住,住已解脱。此无相心三昧,世尊说是何果、何功德?佛告诸比丘尼:若无相心三昧,不勇、不没,解脱已住,住已解脱。此无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。时诸比丘尼闻世尊所说,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。时众多比丘尼往诣尊者阿难所,稽首礼足,退坐一面。白尊者阿难:若无相心三昧,不勇、不没,解脱已住,住已解脱。此三昧说是何果、何功德?尊者阿难语诸比丘尼:姊妹!若无相心三昧,不勇、不没,解脱已住,住已解脱,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。诸比丘尼言:奇哉!尊者阿难!大师及弟子同句、同味、同义,所谓第一句义。今诸比丘尼诣世尊所,以如是句、如是味、如是义问世尊,世尊亦已如是句、如是味、如是义为我等说,如尊者阿难所说不异,是故奇特。大师及弟子同句、同味、同义。」(大正2,145c20〜146a11)

  ^9《增支部》〈九集〉(日译南传22上,p.125〜p.126)

  ^10 《杂阿含经》卷21(567):「云何为无相三昧?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,无相心三昧,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。」(大正2,149c27〜29);《相应部》(41)〈质多相应〉(日译南传15,p.451)。

  ^11《相应部》(8)〈婆耆沙长老相应〉(日译南传12,p.325)

  ^12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7,大正30,372c14。

  ^13 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49~p.50;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4:

  「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者。如契经说:有一苾刍得无相心定,然根钝故,不知此定有何果报有何胜利。彼作是念:尊者阿难,佛及弟子,常所称叹,我应往问。……遂逐六年竟不闻说,彼怀疑久俯仰问言:若有获得无相心定不沉不举,摄持诸行,如水堤塘,解脱故住,住故解脱,佛说此定有何果报?有何胜利?

  

  阿难闻已便反问言:汝得此定耶?

  

  彼作是念:我昔所虑今果得之,便默然而住。

  

  阿难告言:佛说此定得解果报、得解胜利。解谓智生、修道、尽漏,汝亦不久当得此事。此中不沉者已断我见故;不举者已断我所见故。又不沉者已断五我见故;不举者已断十五我所见故。如我、我所见,己、己所见;我、我所爱;己、己所爱;我、我所痴;己、己所痴应知亦尔。又不沉者,得涅槃故;不举者,舍生死故。摄持诸行者,多起加行、多用功力,极善作意得此定故。如水堤塘者,如水从泉出,流漫池中,堤塘堰之不令流散,如是此定随一境转,遍满此境便住不散。解脱故住者,是自性解脱住故。解脱者,是相续解脱,此定观无我、我所相故名无相而实是空,以彼苾刍专修此定,能初证入正性离生,于最后时尽诸漏故。《法印经》说:若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相,而舍诸相名无相定,彼观境界相而舍有情相,谓以空定观色等法,舍有情想,于中都无女男等故。由此尊者妙音说曰:诸有情想依境界相故,观境相舍有情想,女、男相无,名无相定,而实是空三摩地。」(大正27,541b9〜c15)

  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7:

  「五我见,谓等随观色是我,受、想、行、识是我。十五我所见,谓等随观我有色,色是我所,我在色中,我有受想行识,受想行识是我所,我在受想行识中。」(大正27,36a26〜29)

  ^14 《增支部》〈六集〉(日译南传20,p.20〜p.21)。《集异门足论》卷15:「有具寿作如是言:我于无相心定,虽已习、已修、已多所作,而我心犹为随相识缠缚。应告彼曰:勿作是言,所以者何?若有具寿,于无相心定,已习、已修、已多所作,无处、无容,其心犹为随相识缠缚。若心犹为随相识缠缚,无有是处。谓无相心定必能出离一切随相识。问:此中出离何所谓耶?答:随相识永断亦名出离;超越随相识亦名出离;无相心定亦名出离;今此义中意说无相心定名出离。」(大正26,430c27〜431a6)

  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