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佛之道》〈大乘不共法〉
虛妄唯識系(補充資料)釋淨照.2003/9/14
p.382《辯中邊論頌》〈辨相品第1〉(大正31,477c17-18)《辯中邊論》卷上(大正31,464c27-465a2)頌曰:唯所執依他,及圓成實性。境故分別故,及二空故說。
論曰:依止虛妄分別境故,說有遍計所執自性。依止虛妄分別性故,說有依他起自性。依止所取能取空故,說有圓成實自性。
解:虛妄分別與叁相之間有什麼關系?這個頌是解釋虛妄分別和叁相的關系。
「依止虛妄分別境故,說有遍計所執自性。」妄識以虛妄分別爲性,本身是依他起性,妄識所顯現的境相,凡夫總是執著這虛妄的境相爲實我,執著爲實法,就說有遍計所執自性。遍計是周遍計度,例如凡夫對于無實體之存在,虛妄周遍計度有「實我」、「實法」的存在。所執的種種「實我」、「實法」,總名遍計所執自性。這只是心識虛妄分別的假法,絕非離識而有實體存在,但凡夫誤認心外有實體存在。
「依止虛妄分別性故,說有依他起自性。」從緣起事相上說,以虛妄分別爲性的妄識,是依他起性。 「依止所取能取空故,說有圓成實自性。」從滅除能取和所取的實執,證入平等空性,說有圓成實自性。它是觀照依他起自性的二空智所顯的圓滿(遍滿一切法)、成就(不生不滅)的諸法實性(體性真實)。是依他起自性的真實之體(真如),並非離依他起自性而別有圓成實自性。
總而言之,叁性都沒有離開虛妄分別。遍計所執自性是虛妄分別的虛妄境相,依他起自性是虛妄分別本身,圓成實自性是透過真實觀照虛妄分別所顯現的實性,
也就是空性。
p.382 《辯中邊論頌》〈辨相品第1〉,大正31,477c19-22
《辯中邊論》卷上(大正31,465a2-15)
已顯虛妄分別攝相,當說即于虛妄分別,入無相方便相。頌曰:依識有所得,境無所得生。依境無所得,識無所得生。
論曰:依止唯識有所得故,先有于境無所得生。複依于境無所得故,後有于識無所得生。由是方便,得入所取、能取無相。
複次,頌曰:由識有得性,亦成無所得。故知二有得,無得性平等。
論曰: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,名有所得。以所得境無實性故,能得實性亦不得成。由能得識無所得故,所取、能取二有所得,平等俱成無所得性。
解:這兩頌是講入無相的方便。無相並不是什麼都沒有,而是空相,是諸法實相,實相無相,涅槃無相,真如無相,空性無相。入無相方便的「方便」就是方法、途徑,所以即是說明如何通過觀照唯識相而證入空性?要通過什麼方式才能證入唯識實性? 「頌曰:依識有所得,境無所得生。依境無所得,識無所得生。」
「論曰:依止唯識有所得故,先有于境無所得生。」 要想契入無相的真理,首先要了知「識有境無」。在一般人的認識中,所看到的親友、房子、桌子、山川、草木等,都認爲它是客觀的存在,是實有的,並且加主觀的評價判斷,這個好,那個不好,這個我喜歡,那個我討厭。這種妄執,就叫作遍計所執。唯識家所要否定的就是這種遍計所執的妄執。唯識學所講的「心有境無」,所謂「境無」,就是主觀認識的妄境是沒有的,但主觀認識的妄識是依他起,相對于境界來講是有的。「有所得、有得」就是有,「無所得、無得」就是無,修唯識觀,應先了知識是有,境是無。
「複依于境無所得故,後有于識無所得生。」 當認識的境是沒有的時候,妄識在這個時候也會隨著沒有,因爲心境是彼此相待的。入無相方便,主要還是從修唯識觀的意義上來說,當了知境是空,妾識也就空,般若智慧自然顯現,而證入無相空性。這個道理如果借助于修行的過程來解釋,就比較容易理解。比如說,初學者在靜坐的時候,會有很多影相出現。這些影像出現頻率最高的,一般是最在乎的境界和最執著的東西。例如,今天莫明其妙地被老板在大衆場合羞辱一番,靜坐的時候,就很容易出現這種場面的影像。因爲對境界的執著,導致妄識綿綿不斷,一念接一念的生起。靜坐時,身雖不動,但心一直在想:老板真可惡,一點都不顧及我的面子。我一定要找機會給他好看……。妄識的相續是因爲妄境,因爲妄境,所以引起你的妄識。反過來說,心中沒有什麼好執著、好在乎的境界,打坐的時候,會不會引起很多妄想呢?妄想肯定會少很多,沒什麼好想,心自然也就平靜下來了,能專注在正確的止觀上。
「由識有得性,亦成無所得。故知二有得,無得性平等。」 妄識對妄執之境來說,它是依他起性,是有的。如果從更究竟意義上看,妄識的有也不是真實的有,也不是固定的有,「識的有」往往跟「境的有」彼此相待。譬如常說的「心隨境轉」,「心生則種種法生」等,不妨反過來說「法生則種種心生」,因爲與種種外境現象接觸,心才會想很多。如果減少與外境的接觸,那就沒有什麼好想的,心自然比較容易平靜下來。所以,當我們了知境是空,其實當下就能了知心也是空,因此說「由識有得性,亦成無所得」。
「故知二有得,無得性平等。」 心和境在一般人的認識上,都認爲是有。但是,真正要契入實相、契入空性的境界的時候,心也好,境也好,都是沒有的。所以《心經》裏有一句話:「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。妄境觀空了,妄心也就不生、無所得空,心境皆空,了不可得。在妄心妄境都息滅的情況下,般若智慧才會顯現。般若智慧顯現,當下就能契入平等空性,證得諸法實相。
「論曰: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,名有所得。」 妄識生起的時候,顯現出類似真實外境的各種各樣的虛妄境相,依凡夫而言,妄識和虛妄境相,都名爲「有所得」。 「以所得境無實性故,能得實性亦不得成。」修唯識觀時,就能了知所觀的虛妄境相是假有,沒有實性,如幻如化。進一步也能了知能觀的妄識,它的實性也不可得。也就是說,所分別境的實性是沒有,能分別識的實性也是沒有,境空心也空。 「由能得識無所得故,所取、能取二有所得,平等俱成無所得性。」進一步說,能得的識是沒有,所得的境也是沒有,境空心空。能取的妄識,和所取的妄境,凡夫雖然認爲實有,但證入空性時,妄識和妄境都會息滅,而通達平等無所得空性。
入無相方便的道理,正如印順導師在《攝大乘論講記》中所說(p.20-21):「修唯識觀有兩個階段:一、以唯識觀,觀一切法皆不可得,虛妄分別識爲一切法的自性,這是第一階段所觀的唯識觀,也叫方便唯識觀。二、進一步的觀察,不但境不可得,就是這虛妄分別識也不可得,如是心境俱泯,悟入平等法性,或法性心,或圓成實性;到此地步,才是真正悟入唯識性,也叫真實唯識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