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佛之道》講義
福嚴佛學院
授課老師:釋厚觀
(2004年9月)
《成佛之道》〈印順導師自序〉
(福嚴佛學院,釋厚觀,2004.9.13)
一、〈自序p.1〉一般人因爲有以下的兩種觀念,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。
(一)雜多:佛法方便有多門,初學者不能統攝條貫,每有不知如何是好之感。
(二)差不多:一般人沒有掌握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、淺深次第、相互關聯,覺得每個法門都差不多。
二、〈自序p.2〉一般人對佛法感覺「雜多」而又「差不多」的結果,容易産生偏取部分而舍棄全體的過失:
(一)有的人以爲彼此相同,不需要廣修遍學,學一法即等于學一切法。
(二)有的人以爲自己所學的法門是最殊勝的,最究竟的。以爲有了這個,就有了一切;或以爲有了這個,就不需要其他了。
叁、〈自序p.2〉弘傳佛法者應對于佛法的統貫條理有一深刻的了解,才能應機說法,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,不致于落入「雜亂」與「偏向」的窠臼。對于這,天臺與賢首宗,是有功績的!因爲臺賢大師們,統攝了全部佛法,而組成淺深的進修曆程,顯出彼此間的差別,又顯出彼此間的關聯。
四、〈自序p.2〉天臺宗與賢首宗的判教
(一)天臺四教:
1、藏教:正教二乘,旁化菩薩。全稱「叁藏教」(經、律、論)。
2、通教:正爲菩薩,旁通二乘。《般若經》即屬此類。
3、別教:別爲菩薩,不通二乘。
4、圓教:但化最上利根之人。《法華經》教義。
(二)賢首五教:
1、小教:如《阿含經》、阿毗達磨論等。
2、始教:(1)空始教:《般若經》。
(2)相始教:《解深密經》。
3、終教:《楞伽經》、《勝鬘經》。
4、頓教:《維摩诘經》。
5、圓教:《華嚴經》。
五、〈自序p.3〉太虛大師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〈序〉:
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克巴祖師所造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教授世苑漢藏院學僧,將梓行而問世。余爲參訂其譯文,閱至『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,決定應須趣入密咒,以能速滿二資糧故。設逾共道,非所堪能。或由種性功能贏劣不樂趣密咒者,則唯應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』。其爲特尚密宗之理論,甚爲顯然。例之賢首以別教一乘特尚華嚴,天臺以純圓獨妙特尚法華,固將無別。然中國尚禅宗者,斥除一切經律論義,雖若《宗鏡錄》遍錄經論,亦但揚厥宗,鄙余法爲中下;尚淨土者,亦勸人不參禅學教,專守一句彌陀,賢臺雖可以小、始、終、頓,藏、通、別、圓,位攝所余佛言,然既爲劣機而設,非勝根所必須。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爲圓法,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,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,于是亦皆被棄。……福德資糧,則人天俱攝;智慧資糧,則聲緣相協;律及經論,皆所依止,僅取一分,不成菩提。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,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。于是不沒自宗,不離余法,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,皆趣修證。故從天竺相性各判叁時,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,皆遜此論獨具之優點。余昔于佛學概論,明因緣所生法爲五乘共法,叁法印爲叁乘共法,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爲大乘不共法;後于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,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爲總要,粗引端緒,語焉不彰。今雖未能獨崇密宗,欣睹叁士道總建立之典要,乃特提出以申論之。(見《海刊》十六卷叁號)(《太虛大師全書》第30冊,文叢(十九),p.777~p.779)
六、〈自序p.3〉太虛大師與宗喀巴大師對佛法之判攝
(一)太虛大師:以「五乘共法」(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佛乘),「叁乘共法」(聲聞乘、緣覺乘、佛乘),「大乘不共法」(佛乘)統攝一切佛法。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。
(二)宗喀巴大師:以「共下士道」、「共中士道」、「上士道」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。
七、〈自序p.3〉如來說法,總是先說『端正法』1──布施、持戒、離欲生天(定)。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,授以出世法門。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,所以集經者,對于佛的「端正法」,總是略而不詳。古典阿毗昙2,還以五戒爲首,而後起的阿毗昙,也就不見了。
八、〈自序p.4〉宗喀巴大師與太虛大師之相異點:
(一)宗喀巴大師說「共下士法」時,把「念死」作爲入道的要門。
(二)太虛大師主張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,著重熏修十善正行,不廢世間資生事業,不以厭離(如念死)爲初學的法門。
※印順導師認爲:不念死也能熏修人天善業。所以宗喀巴大師的下士道,雖順于厭離的二乘,但不一定順于悲濟的大乘道。
九、〈自序p.4〉正常道與方便道
(一)正常道(正行)——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。(攝得五乘共法、叁乘共法)
(二)方便道(旁開)——1.由天乘行而入佛乘。
2.由二乘行而入佛乘。
※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,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。
A、 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、叁乘共法、大乘不共法的叁階。
B、 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。
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,導歸于究竟無上的佛地。
1《中阿含經》卷9,第38經,〈郁伽長者經〉,大正1,479 c22~480a4:
「爾時世尊爲彼說法,勸發渴仰,成就歡喜。無量方便爲彼說法,勸發渴仰,成就歡喜已。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,聞者歡悅,謂說施.說戒.說生天法。毀呰欲爲災患,生死爲穢,稱歎無欲爲妙,道品白淨。世尊爲彼說如是法已,佛知彼有歡喜心.具足心.柔軟心.堪耐心.勝上心.一向心.無疑心.無蓋心。有能.有力堪受正法,謂如諸佛說正法要。世尊即爲彼說苦.習.滅.道。彼時郁伽長者即于坐中見四聖谛苦.習.滅.道,猶如白素,易染爲色。郁伽長者亦複如是,即于坐中見四聖谛苦.習.滅.道。」
2 參見《阿毗達磨法蘊足論》卷1〈學處品第一〉(大正26,453b~458b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