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佛之道》〈第一章 歸敬叁寶〉
(釋厚觀,2004.9.20)
一、 「歸依」之意義
淨影慧遠著《大乘義章》卷10:「言叁歸者,歸投、依伏故曰歸依。歸依之相,如子歸父;依伏之義,如民依王。……依佛爲師,故曰歸佛。憑法爲藥,故稱歸法。依僧爲友,故名歸僧。問曰:何故偏歸此叁?[答曰:]以此叁種畢竟歸處,能令衆生出離生死稱涅槃故。」(大正44,654a8-14)
二、叁寶:
(一)佛(buddha):佛陀、覺者——1、釋迦牟尼佛。
2、叁世十方諸佛(燃燈佛、阿彌陀佛……)。
(二)法(dharma):達磨——1、佛所覺悟的真理。
2、經、律、論等叁藏典籍。
(叁)僧(saMgha):僧伽、和合衆,一切凡夫僧、賢聖僧。
叁、(p.1)「成佛之道」:成佛的法門、正道,就是「成佛之道」。
佛法,爲了適應不同的根性,所以有種種道:
(一) 福德道,智慧道。
(二) 易行道,難行道。
(叁) 世間道,出世間道。
(四) 聲聞道,菩薩道。……
然究竟說來,並無二道,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,無非是「欲令衆生開、示、悟、入佛(之)知見。」1
四、(p.2)尋求依怙 [有海無邊際,世間多憂苦,流轉起還沒,何處是依怙]
※「有」海無邊際,此處的「有」,主要是指衆生的生命流轉,是十二緣起2中「愛、取、有」的「有」(bhava),不是有沒有的「有」。
※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72:「有,是叁有: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就是叁界的生命自體。但這裏所說的(愛增則名取,因是集後有,生老死相隨),不是現實生命的存在(有),而是能起後世生命的業力,也可說是未來生命的潛在。有了這,那麼現生死了以後,未來識又會結『生』。生了,就不能不『老』不『死』。」
※ 印順法師《唯識學探源》p.12:
「經上說,有是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──叁有,是能引發叁有果報自體的存在。因叁界趣生自體的存在(如種子到了成熟階段),就必然有生老病死演變的苦痛。」
五、(p.4)抉擇歸依:
(一) 不求歸依 [迷戀世間](p.4~p.8)
[積聚皆銷散,崇高必墮落,合會要當離,有生無不死
國家治還亂,器界成複毀,世間諸可樂,無事可依怙]
有人迷戀世間而不求歸依,迷戀的現事很多,主要的有六種:
1、財富:積聚皆銷散。
2、名位、權位:崇高必墮落。(頂生王墮落人間)3
3、眷屬:合會要當離。
4、生存:有生無不死。
5、國家:國家治還亂。
6、社會進步:器界成複毀。
(二) 錯求歸依 [歸依外道邪宗] (p.8~p.12)
[鬼神好凶殺,欲天耽諸欲,獨梵依慢住,亦非歸依處]
1. 鬼神:鬼神好凶殺。
2. 欲天:欲天耽諸欲。
(六欲天:四大王衆天、忉利天(帝釋)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)。
3. 獨梵(大梵天):獨梵依慢住。
(色界初禅天:梵衆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)。
※ 梵天以上,還有二、叁、四禅天,以上還有無色界天。但與人類沒有什麼接觸,只是極少數人能信受奉行,不能成爲社會共信的宗教。(p.12)
(叁)正確的歸依 [歸依佛、法、僧叁寶] (p.12~p.13)
[歸依處處求,求之遍十方,究竟歸依處,叁寶最吉祥]
※ 事實:
1、梵天王請佛轉*輪。
參見:
(1)《中阿含》卷19〈梵天請佛經〉(第78經),大正1,547a~549b。
(2)《長阿含》卷1〈大本經〉(第1經),大正1,8b~c。
(3)《增一阿含》卷10〈勸請品第19(1)〉,大正2,593a~b)。
2、帝釋聽佛說法,免墮豬胎。
參見:《增壹阿含經》卷24〈善聚品第32(6)〉,大正2,677b25-679a9。
六、(p.13~p.19)佛寶
(一)(p.13~p.15)智證法身[正法以爲身,淨慧以爲命,智月朗秋空,禮佛兩足尊]
1、法身與慧命的統一,就是佛(buddha),覺者。
(1)法身:正法以爲身——所覺證的正法,稱爲「最清淨法界」。
(2)慧命:佛以淨慧爲命——能覺證的淨慧,清淨覺照的佛智。
2、兩足尊
(1)兩足就是人類,人類中的最尊勝者,就是佛。
(2)兩足是福德與智慧的圓滿。
(二)、(叁)(p.15~p.17)諸佛無量、本師悲願
[叁世佛無量,十方佛亦爾,悲願來濁世,禮佛釋迦文]
叁世十方諸佛(普遍歸敬)
本師釋迦牟尼佛(就我們這個世界而言,值得特別歸敬)
※五濁惡世: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。4
(四)(p.17~p.19)一切諸佛皆叁德圓滿,而方便示現差別
[智圓悲無極,斷障無余習,叁德等究竟,方便示差別]
1、一切諸佛叁德圓滿
(1)智德:具「一切種智」,覺了一切法的共相、自相,不但具般若慧,自己得解脫,也能以方便慧讓衆生得解脫。
(2)恩德:悲願深切,普度一切衆生。
(3)斷德:斷盡一切煩惱及習氣5。
2、從叁德來說,佛佛平等;而爲了適應衆生根基,方便示現色身、壽命、國土、弟子、正法住世長短等差別。(p.18~p.19)
七、(p.19~p.23)法寶
(一)(p.19~p.21)叁法印
[丘井空聚落,朽故寂無人,彼岸林泉樂,禮法離欲尊]
1. 諸行無常(丘井,朽故):參見《衆經撰雜譬喻》卷4,大正4,533a27~ b13。
2. 諸法無我(空聚落,寂無人):參見《雜阿含》卷43(1172),大正2,313b~314a。
3. 涅槃寂靜(彼岸林泉樂)。
※涅槃在一切離欲中最尊最勝,故說「離欲尊」。
※諸行無常:鸠摩羅什譯《衆經撰雜譬喻》卷4,大正4,533a27~ b13:
一切衆生貪著世樂不慮無常,不以大患爲苦。譬如昔有一人遭事應死,系在牢獄恐死而逃走。國法若有死囚逾獄走者,即放狂象令蹈殺。于是放狂象令逐此罪囚,囚見象欲至走入墟井中,下有一大毒龍張口向上,複四毒蛇在井四邊,有一草根。此囚怖畏,一心急捉此草根,複有兩白鼠齧此草根。時井上有一大樹,樹中有蜜,一日之中有一滴蜜墮此人口中,其人得此一滴,但憶此蜜,不複憶種種衆苦,便不複欲出此井。
是故聖人借以爲喻。獄者:叁界囚衆生。狂象者:無常。井:衆生宅也。下毒龍者:地獄也。四毒蛇者:四大也。草根者:人命根也。白鼠者:日月也。日月克食人命,日日損減無有暫住,然衆生貪著世樂不思大患,是故行者當觀無常以離衆苦。(另參見:義淨譯《譬喻經》,大正4,801b6~c10)
※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:《雜阿含經》卷43(1172)「箧毒蛇譬經」大正2,313b~314a: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。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譬如有四蚖蛇,凶惡毒虐,盛一箧中。時有士夫,聰明不愚有智慧,求樂厭苦,求生厭死。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:汝今取此箧盛毒蛇,摩拭洗浴,恩親養食出內以時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,或能殺汝,或令近死,汝當防護!
爾時,士夫恐怖馳走,忽有五怨,拔刀隨逐,要求欲殺。汝當防護!
爾時,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,驅馳而走,人複語言:士夫!內有六賊,隨逐伺汝,得便當殺,汝當防護!
爾時,士夫畏四毒蛇、五拔刀怨,及內六賊,恐怖馳走,還入空村。見彼空舍,危朽腐毀,有諸惡物,捉皆危脆,無有堅固。人複語言:士夫!是空聚落,當有群賊來,必奄害汝。
爾時,士夫畏四毒蛇、五拔刀賊、內六惡賊、空村群賊。而複馳走,忽爾道路臨一大河,其水浚急。但見此岸有諸怖畏,而見彼岸安隱快樂,清涼無畏,無橋船可渡得至彼岸,作是思惟:我取諸草木,緯縛束成筏,手足方便,渡至彼岸。作是念已,即拾草木,依于岸傍,縛束成筏。手足方便,截流橫渡。如是士夫,免四毒蛇、五拔刀怨、六內惡賊,複得脫于空村群賊,渡于浚流,離于此岸種種怖畏,得至彼岸安隱快樂。
我說此譬,當解其義。比丘!箧者,譬此身色,粗四大、四大所造,精血之體,穢食長養,沐浴、衣服。無常變壞危脆之法。
毒蛇者,譬四大——地界,水界,火界,風界。地界若诤,能令身死,及以近死;水、火、風诤,亦複如是。
五拔刀怨者,譬五受陰。
六內賊者,譬六愛喜。
空村者,譬六內入。善男子!觀察眼入處,是無常變壞;執持眼者,亦是無常虛僞之法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入處;亦複如是。
空村群賊者,譬外六入處。眼爲可意、不可意色所害,耳、聲、鼻、香、舌、味、身、觸。意爲可意、不可意法所害。
浚流者,譬四流——欲流,有流,見流,無明流。
河者,譬叁愛——欲愛,色愛,無色愛。
此岸多恐怖者,譬有身。
彼岸清涼安樂者,譬無余涅槃。
筏者,譬八正道。
手足方便截流渡者,譬精進勇猛。
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,譬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。
如是比丘!大師慈悲,安慰弟子,爲其所作,我今已作,汝今亦當作其所作!于空閑樹下,房舍清淨,敷草爲座,露地冢間,遠離邊坐,精勤禅思,慎莫放逸,令後悔恨,此則是我教授之法。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(另參見:《大智度論》卷12,大正25,145b9~26)
(二…
《成佛之道 2 歸敬叁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