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2 歸敬叁寶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) (p.21~p.22)正法即涅槃,是「善、淨、常、安樂」,微妙不可思議。

  [正法妙難思,善淨常安樂]

  

  1、 善:正法是「善」:這是勝義的絕對完善。

  2、 淨:由于正法不是煩惱等雜染所能汙的,也不是煩惱雜染等所能緣起的,所以

  名爲清淨。

  3、 常:正法是超越時間性的,不生不滅,本來如此。

  4、 安樂:這是沒有生老病死,憂悲苦惱的,是離系的絕對樂。

  ※正法:從智慧的境界說。

  涅槃:從智慧證入正法而得真自由說。

  

  (叁) 古仙人道 [依古仙人道,能入于涅槃]

  古仙人道(古佛修行的常道)。

  

  

  八、(p.22~p.28)僧寶

  (一) 僧伽本質 [依法以攝僧,和樂淨爲本,事和或理和,禮僧衆中尊]

  

   1、僧:僧伽(saMgha),和合衆,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體。

  

  2、佛依法攝僧:

  (1)正法涅槃:法是人生的正道,究竟的涅槃——佛以此感化大衆,共同爲人生大事一起來修行。

  (2)律法製度:法是律法製度,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規製——佛本著自他共處的完善法則,製爲規章法度來組織大衆。

  

  3、依法攝僧的根本特色(和合、安樂、清淨):

  A、和合:事和與理和。(※參見印順法師《佛法概論》p.20~p.24)

  a、事和(六和敬):世俗僧。

  (1)見和同解(思想的統一)

  (2)戒和同遵(共同的戒律規製) 和合的本質

  (3)利和同均(經濟的均衡)

  (4)身和共住

  (5)語和無诤 和合的表現

  (6)意和同悅

  b、理和:理和同證,是佛弟子證到的真理(法或涅槃),內容是彼此完全一致的,

   通于在家出家的聖者。勝義僧。

  B、安樂:僧衆在這事和(或理和)的集團中,大衆都能身心安樂,精進修行。

  C、清淨:在和樂的集團中,互相勉勵,互相警策;如有了罪惡,也能迅速的忏悔清淨。

  

  ※ 佛製戒律以法攝僧十種因緣

  1. 攝僧

  2. 極攝僧

  3. 令僧安樂

  4. 折伏無羞人

  5. 有慚愧者得安穩住持

  6. 不信者能信

  7. 正信者得增益

  8. 于現法中得漏盡(盡智)

  9. 未生諸漏令不生(無生智)

  10.正法久住

  ☆ 參見印順法師著:

  (1)《佛法概論》p.18~p.20

  (2)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》p.196~p.202

  (3)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p.175~p.179

  

  4、(p.24)僧伽:衆中尊。

  (1)從自修到身心清淨來說:僧伽是使我們得安樂得清淨的殊勝因緣,是陶賢鑄聖的大冶洪爐。

  

  (2)從利他的宏揚佛法來說:僧伽是指推動佛法、住持正法的集體力量。

  

  

  (二)(p.24)歸依「僧寶」應有的態度及僧伽的功能

  [敬僧莫呵僧,亦莫衡量僧,隨佛修行者,住持正法城]

  

  1、敬僧:內心的誠敬;語言文字的贊歎;身體的禮拜;四事供養。

  2、莫呵僧:見有不如法的僧人,可以向僧團提出意見,讓僧事僧決,切勿隨便呵毀僧伽全體,或者呵毀一人或少數人。

  3、 莫衡量僧:勿妄生分別,說長說短,應平等護持。

  ※平等護持僧衆-----如破金杖爲二分,二俱是金。6

  

  

  九、(p.27~p.29)叁寶類別(理體與事相)

  [叁寶真實德,無漏性清淨,化世真亦俗,佛法得長存]

  

  (一)世俗事相(事相)

  1、化相叁寶

  (1)佛寶:釋迦佛

  (2)法寶:佛所開示的教說(四谛、緣起、涅槃等)

  (3)僧寶:隨釋迦佛出家的凡衆、聖衆。

  ※依釋迦佛出世的化相叁寶,進一步歸向十方一切佛、正法、一切賢聖僧。

  

  2、住持叁寶(釋迦佛滅度後)

  (1)佛寶:玉、石、金、銅、木雕、土塑、紙畫的佛像。

  (2)法寶:叁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法義。

  (3)僧寶:出家衆。

  ※ 佛滅後,依此住持叁寶而歸向于真實的叁寶。

  

  

  (二)勝義真實(理體)——真實的歸依處,無漏、性清淨。

  A、無漏功德(不與煩惱雜染相應,也不爲煩惱雜染緣起)

  a、依聲聞法來說:

  1、佛寶:五分法身(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)。

  2、法寶:正法或涅槃。

  3、僧寶:四雙八輩7等有學、無學的無漏功德。

  

  b、依大乘法來說:

  1、佛寶:是無上(四智8)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。

  2、 法寶:正法或涅槃。

  3、 僧寶:菩薩(含攝聲聞、辟支佛)的無漏功德。

  

  B、清淨法界

  1、佛寶: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(攝得體、相、業用)。

  2、法寶:遍十法界9而不增不減,無二無別的法界(或名真如、實相等)。

  3、僧寶:少分顯現的清淨法界。

  

  ※(p.29)清淨:離垢清淨、本性清淨。

  (1)無漏的有爲功德——離垢清淨。

  (2)無漏的無爲功德——不但是離垢清淨,在雜染中,也還是本性清淨的。

  

  (叁)(p.29)依俗契真,事理無礙

  ※歸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叁寶,依此進向勝義真實的叁寶。

  1、 若只歸依世俗 →易流于形式的崇拜。

  2、若專重于勝義 →易執理廢事,也非一般所能明了。

  

  

  十、(p.29)歸依儀式 [自誓盡形壽 歸依佛法僧]

  (一)先要懇切忏悔,生恭敬心、清淨心。

  (二)長跪合掌于歸依本師前,依師長教導,自立誓願:

  1、盡形壽歸依佛,兩足尊。

  2、盡形壽歸依法,離欲尊。

  3、盡形壽歸依僧,衆中尊,乃至命終,護生。

  

  

  十一、(p.30)供養叁寶 [至心修供養]

  

  (一)以至誠心、恭敬心來供養叁寶。

  1、供養佛:禮拜、贊歎、供養香、華等莊嚴具。

  2、供養法:書寫、印刻經典。

  3、供養僧:供養衣、食、坐臥具、醫藥、日用雜物等。

  (二)最上的供養:依從如來的法教,聽從僧衆的指導而切實奉行。

  

  

  十二、(p.31)憶念歸依叁寶之功德[時念諸勝利]

  1、成爲佛弟子。

  2、是受戒的基礎。

  3、減輕業障。

  4、能積集廣大福德。

  5、不墮惡趣。

  6、人與非人都不能娆亂。

  7、一切好事都會成功。

  8、能成佛道。

  

  

  十叁、(p.31)歸依叁寶:能得安樂(有爲的安樂)與安穩(無爲的涅槃)。

  [此歸依最尊 此歸依最勝 不由余歸依 得樂得安隱]

  

  十四、(p.32)歸依的體性

  [所說歸依者 信願以爲體 歸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濟]

  

  (一)歸依以信願爲體性。

  1、確信叁寶是真正的歸依處,能因它而得種種功德。

  2、立願做一佛弟子,信受奉行,懇求叁寶威德加持攝受。

  

  (二) (p.32) 歸依叁寶的心情:

  1、「歸屬彼叁寶」:不再屬于天魔外道了。

  2、「傾向彼叁寶」:隨時隨地,都要投向叁寶。例如迷了路的小孩,投向母親的懷抱。

  

  (叁) (p.32)將自己的身心歸向叁寶,依彼叁寶的威德而得到救濟。

  1、能歸依:佛弟子,立定信願,懇求叁寶的攝受救濟。

  2、所歸依:叁寶,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威力,加持攝導佛弟子,引導其邁向至善的境地。

  

  十五、(p.33)歸依的真正意義

  [若人自歸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則能契 歸依真實義]

  (一)他力(表層意義):信賴他力的攝受加持。

  (二)自力(深層意義):以他力攝受爲增上緣,進而歸向自己(自心、自性)。

  1、佛:自己有佛性,自己能成佛。

  2、法:自己身心的當體,就是正法涅槃。

  3、僧:自己依法修持,自身與僧伽爲一體。

  

  ※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、莫異依止」(參見《長阿含》卷2(第2經)〈遊行經〉,大正1,15b)

  

  ※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卷1,大正19,109a16~27:

  「佛告阿難:世間一切諸修學人,現前雖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盡成阿羅漢,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,是故汝今雖得多聞,不成聖果。

  阿難聞已,重複悲淚,五體投地,長跪合掌而白佛言:自我從佛發心出家,恃佛威神,常自思惟無勞我修,將謂如來惠我叁昧,不知身心本不相代,失我本心,雖身出家,心不入道。譬如窮子,舍父逃逝。今日乃知,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,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。世尊!我等今者二障所纏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唯願如來哀愍窮露,發妙明心,開我道眼。」

  

  

  十六、叁歸依文

  (一)巴利文:BuddhaM saraNaM gacchAmi(我歸依佛、或我以佛爲歸依處)

 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(我歸依法、或我以法爲歸依處)

  SaGghaM saraNaM gacchAmi (我歸依僧、或我以僧爲歸依處)

  

  (二)大乘:自歸依佛,當願衆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(發無上意)

  自歸依法,當願衆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

  自歸依僧,當願衆生,統理大衆,一切無礙。

  (《六十華嚴》卷六〈淨行品第七〉,大正9,430c~431a)

  

  1《妙法蓮華經》卷1〈方便品第二〉:「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?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,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,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,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。舍利弗!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。」(大正9,a22-28)

  2 十二緣起: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64~p.172。

  3 頂生王統一四洲,上升忉利天,與帝釋共同治理天宮,但末了墮落人間,不免憂愁而死。參見:《增壹阿含經》卷8〈安般品第17(7)〉,大正2,583b-584c。

  4《菩薩地持經》卷7(大正30,928c21-929a3):

  「所謂五濁:一曰命濁,二曰衆生濁,叁曰煩惱濁,四曰見濁,五曰劫濁。

  (1)謂今世短壽人極壽百歲,是名命濁。

  (2)若諸衆生不識父母,不識沙門婆羅門及宗族尊長,不修義理,不作所作,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,不修慧施,不作功德,不修齋法,不持禁戒,是名衆生濁。

  (3)若此衆生增非法貪,刀劍布施,器仗布施,诤訟鬪亂,谄诳妄語,攝受邪法,及余惡不善法生,是名煩惱濁。

  (4)若于今世,法壞法沒,像法漸起,邪法轉生,是名見濁。

  (5)若饑馑劫起,疾病劫起,刀兵劫起是名劫濁。」

  5 阿羅漢未斷習氣,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27,大正25,260c2-27:

  煩惱習名煩惱殘氣,若身業、口業不隨智慧,似從煩惱起;不知他心者,見其所起,生不淨心,是非實煩惱,久習煩惱故,起如是業。譬如久鎖腳人,卒得解脫,行時雖無有鎖,猶有習在。如乳母衣,久故垢著,雖以淳灰淨浣,雖無有垢,垢氣猶在;衣如聖人心,垢如諸煩惱,雖以智慧水浣,煩惱垢氣猶在。如是諸余賢聖雖能斷煩惱,不能斷習。

  如難陀淫欲習故,雖得阿羅漢道,于男女大衆中坐,眼先視女衆,而與言語說法。

  如舍利弗瞋習故,聞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,即便吐食,終不複受請。又舍利弗自說偈言:覆罪妄念人,無智而懈怠,終不欲令此,妄來近我住!

  如摩诃迦葉瞋習故,佛滅度後集法時,敕令阿難六突吉羅忏悔,而複自牽阿難手出,不共汝漏未盡不淨人集法。

  如畢陵迦婆蹉,常罵恒神爲小婢。

  如摩頭婆和咤跳戲習故,或時從衣枷踔上梁,從梁至枰,從枰至閣。

  如憍梵缽提牛業習故,常吐食而(口+司)。

  如是等諸聖人,雖漏盡而有煩惱習。如火焚薪已,灰炭猶在,火力薄故,不能令盡。若劫盡時火,燒叁千大千世界無複遺余,火力大故。佛一切智火亦如是,燒諸煩惱,無複殘習。

  6 參見《四分律》卷43〈拘睒彌犍度〉,大正22,883b~c:

  爾時阿難邠坻,聞拘睒彌比丘鬥诤誹謗,共相罵詈,互求長短,口如刀劍,從拘睒彌來舍衛國,與五百優婆塞俱詣世尊所,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:拘睒彌比丘鬥诤誹謗,共相罵詈,互求長短,口如刀劍,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,我等當雲何?佛言:應聽二部語如上,若有檀越布施應分作二分,此亦是僧,彼亦是僧。居士!如破金杖爲二分,二俱是金。如是居士!布施物應分爲二分,此亦是僧,彼亦是僧。

  爾時毗舍佉無夷羅母,聞拘睒彌比丘鬥诤誹謗,共相罵詈,互求長短,口如刀劍,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,與五百優婆私俱詣世尊所,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:拘睒彌比丘鬥诤誹謗,罵詈,互求長短,口如刀劍,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,我等當雲何?佛言:應聽彼二部所說如上,若有布施衣物,應分爲二分,此是僧,彼亦是僧,如破金杖爲二分,彼此是金;若有布施衣物,應分爲二分,此亦是僧,彼亦是僧。

  7 四雙八輩:預流向、預流果、一來向、一來果、不還向、不還果、阿羅漢向、阿羅漢果。

  8 四智: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。

  9 十法界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

  

  

《成佛之道 2 歸敬叁寶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