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2 归敬三宝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) (p.21~p.22)正法即涅槃,是「善、净、常、安乐」,微妙不可思议。

  [正法妙难思,善净常安乐]

  

  1、 善:正法是「善」:这是胜义的绝对完善。

  2、 净:由于正法不是烦恼等杂染所能污的,也不是烦恼杂染等所能缘起的,所以

  名为清净。

  3、 常:正法是超越时间性的,不生不灭,本来如此。

  4、 安乐:这是没有生老病死,忧悲苦恼的,是离系的绝对乐。

  ※正法:从智慧的境界说。

  涅槃:从智慧证入正法而得真自由说。

  

  (三) 古仙人道 [依古仙人道,能入于涅槃]

  古仙人道(古佛修行的常道)。

  

  

  八、(p.22~p.28)僧宝

  (一) 僧伽本质 [依法以摄僧,和乐净为本,事和或理和,礼僧众中尊]

  

   1、僧:僧伽(saMgha),和合众,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。

  

  2、佛依法摄僧:

  (1)正法涅槃:法是人生的正道,究竟的涅槃——佛以此感化大众,共同为人生大事一起来修行。

  (2)律法制度:法是律法制度,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规制——佛本着自他共处的完善法则,制为规章法度来组织大众。

  

  3、依法摄僧的根本特色(和合、安乐、清净):

  A、和合:事和与理和。(※参见印顺法师《佛法概论》p.20~p.24)

  a、事和(六和敬):世俗僧。

  (1)见和同解(思想的统一)

  (2)戒和同遵(共同的戒律规制) 和合的本质

  (3)利和同均(经济的均衡)

  (4)身和共住

  (5)语和无诤 和合的表现

  (6)意和同悦

  b、理和:理和同证,是佛弟子证到的真理(法或涅槃),内容是彼此完全一致的,

   通于在家出家的圣者。胜义僧。

  B、安乐:僧众在这事和(或理和)的集团中,大众都能身心安乐,精进修行。

  C、清净:在和乐的集团中,互相勉励,互相警策;如有了罪恶,也能迅速的忏悔清净。

  

  ※ 佛制戒律以法摄僧十种因缘

  1. 摄僧

  2. 极摄僧

  3. 令僧安乐

  4. 折伏无羞人

  5. 有惭愧者得安稳住持

  6. 不信者能信

  7. 正信者得增益

  8. 于现法中得漏尽(尽智)

  9. 未生诸漏令不生(无生智)

  10.正法久住

  ☆ 参见印顺法师着:

  (1)《佛法概论》p.18~p.20

  (2)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》p.196~p.202

  (3)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75~p.179

  

  4、(p.24)僧伽:众中尊。

  (1)从自修到身心清净来说:僧伽是使我们得安乐得清净的殊胜因缘,是陶贤铸圣的大冶洪炉。

  

  (2)从利他的宏扬佛法来说:僧伽是指推动佛法、住持正法的集体力量。

  

  

  (二)(p.24)归依「僧宝」应有的态度及僧伽的功能

  [敬僧莫呵僧,亦莫衡量僧,随佛修行者,住持正法城]

  

  1、敬僧:内心的诚敬;语言文字的赞叹;身体的礼拜;四事供养。

  2、莫呵僧:见有不如法的僧人,可以向僧团提出意见,让僧事僧决,切勿随便呵毁僧伽全体,或者呵毁一人或少数人。

  3、 莫衡量僧:勿妄生分别,说长说短,应平等护持。

  ※平等护持僧众-----如破金杖为二分,二俱是金。6

  

  

  九、(p.27~p.29)三宝类别(理体与事相)

  [三宝真实德,无漏性清净,化世真亦俗,佛法得长存]

  

  (一)世俗事相(事相)

  1、化相三宝

  (1)佛宝:释迦佛

  (2)法宝:佛所开示的教说(四谛、缘起、涅槃等)

  (3)僧宝:随释迦佛出家的凡众、圣众。

  ※依释迦佛出世的化相三宝,进一步归向十方一切佛、正法、一切贤圣僧。

  

  2、住持三宝(释迦佛灭度后)

  (1)佛宝:玉、石、金、铜、木雕、土塑、纸画的佛像。

  (2)法宝: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法义。

  (3)僧宝:出家众。

  ※ 佛灭后,依此住持三宝而归向于真实的三宝。

  

  

  (二)胜义真实(理体)——真实的归依处,无漏、性清净。

  A、无漏功德(不与烦恼杂染相应,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)

  a、依声闻法来说:

  1、佛宝:五分法身(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)。

  2、法宝:正法或涅槃。

  3、僧宝:四双八辈7等有学、无学的无漏功德。

  

  b、依大乘法来说:

  1、佛宝:是无上(四智8)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。

  2、 法宝:正法或涅槃。

  3、 僧宝:菩萨(含摄声闻、辟支佛)的无漏功德。

  

  B、清净法界

  1、佛宝: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(摄得体、相、业用)。

  2、法宝:遍十法界9而不增不减,无二无别的法界(或名真如、实相等)。

  3、僧宝:少分显现的清净法界。

  

  ※(p.29)清净:离垢清净、本性清净。

  (1)无漏的有为功德——离垢清净。

  (2)无漏的无为功德——不但是离垢清净,在杂染中,也还是本性清净的。

  

  (三)(p.29)依俗契真,事理无碍

  ※归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,依此进向胜义真实的三宝。

  1、 若只归依世俗 →易流于形式的崇拜。

  2、若专重于胜义 →易执理废事,也非一般所能明了。

  

  

  十、(p.29)归依仪式 [自誓尽形寿 归依佛法僧]

  (一)先要恳切忏悔,生恭敬心、清净心。

  (二)长跪合掌于归依本师前,依师长教导,自立誓愿:

  1、尽形寿归依佛,两足尊。

  2、尽形寿归依法,离欲尊。

  3、尽形寿归依僧,众中尊,乃至命终,护生。

  

  

  十一、(p.30)供养三宝 [至心修供养]

  

  (一)以至诚心、恭敬心来供养三宝。

  1、供养佛:礼拜、赞叹、供养香、华等庄严具。

  2、供养法:书写、印刻经典。

  3、供养僧:供养衣、食、坐卧具、医药、日用杂物等。

  (二)最上的供养:依从如来的法教,听从僧众的指导而切实奉行。

  

  

  十二、(p.31)忆念归依三宝之功德[时念诸胜利]

  1、成为佛弟子。

  2、是受戒的基础。

  3、减轻业障。

  4、能积集广大福德。

  5、不堕恶趣。

  6、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。

  7、一切好事都会成功。

  8、能成佛道。

  

  

  十三、(p.31)归依三宝:能得安乐(有为的安乐)与安稳(无为的涅槃)。

  [此归依最尊 此归依最胜 不由余归依 得乐得安隐]

  

  十四、(p.32)归依的体性

  [所说归依者 信愿以为体 归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济]

  

  (一)归依以信愿为体性。

  1、确信三宝是真正的归依处,能因它而得种种功德。

  2、立愿做一佛弟子,信受奉行,恳求三宝威德加持摄受。

  

  (二) (p.32) 归依三宝的心情:

  1、「归属彼三宝」:不再属于天魔外道了。

  2、「倾向彼三宝」:随时随地,都要投向三宝。例如迷了路的小孩,投向母亲的怀抱。

  

  (三) (p.32)将自己的身心归向三宝,依彼三宝的威德而得到救济。

  1、能归依:佛弟子,立定信愿,恳求三宝的摄受救济。

  2、所归依:三宝,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威力,加持摄导佛弟子,引导其迈向至善的境地。

  

  十五、(p.33)归依的真正意义

  [若人自归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则能契 归依真实义]

  (一)他力(表层意义):信赖他力的摄受加持。

  (二)自力(深层意义):以他力摄受为增上缘,进而归向自己(自心、自性)。

  1、佛:自己有佛性,自己能成佛。

  2、法:自己身心的当体,就是正法涅槃。

  3、僧:自己依法修持,自身与僧伽为一体。

  

  ※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、莫异依止」(参见《长阿含》卷2(第2经)〈游行经〉,大正1,15b)

  

  ※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卷1,大正19,109a16~27:

  「佛告阿难:世间一切诸修学人,现前虽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尽成阿罗汉,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,是故汝今虽得多闻,不成圣果。

  阿难闻已,重复悲泪,五体投地,长跪合掌而白佛言:自我从佛发心出家,恃佛威神,常自思惟无劳我修,将谓如来惠我三昧,不知身心本不相代,失我本心,虽身出家,心不入道。譬如穷子,舍父逃逝。今日乃知,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,与不闻等,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。世尊!我等今者二障所缠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唯愿如来哀愍穷露,发妙明心,开我道眼。」

  

  

  十六、三归依文

  (一)巴利文:BuddhaM saraNaM gacchAmi(我归依佛、或我以佛为归依处)

 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(我归依法、或我以法为归依处)

  SaGghaM saraNaM gacchAmi (我归依僧、或我以僧为归依处)

  

  (二)大乘:自归依佛,当愿众生,体解大道,发无上心。(发无上意)

  自归依法,当愿众生,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

  自归依僧,当愿众生,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。

  (《六十华严》卷六〈净行品第七〉,大正9,430c~431a)

  

  1《妙法莲华经》卷1〈方便品第二〉:「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?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,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,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,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。舍利弗!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」(大正9,a22-28)

  2 十二缘起: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64~p.172。

  3 顶生王统一四洲,上升忉利天,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,但末了堕落人间,不免忧愁而死。参见:《增壹阿含经》卷8〈安般品第17(7)〉,大正2,583b-584c。

  4《菩萨地持经》卷7(大正30,928c21-929a3):

  「所谓五浊:一曰命浊,二曰众生浊,三曰烦恼浊,四曰见浊,五曰劫浊。

  (1)谓今世短寿人极寿百岁,是名命浊。

  (2)若诸众生不识父母,不识沙门婆罗门及宗族尊长,不修义理,不作所作,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,不修慧施,不作功德,不修斋法,不持禁戒,是名众生浊。

  (3)若此众生增非法贪,刀剑布施,器仗布施,诤讼鬪乱,谄诳妄语,摄受邪法,及余恶不善法生,是名烦恼浊。

  (4)若于今世,法坏法没,像法渐起,邪法转生,是名见浊。

  (5)若饥馑劫起,疾病劫起,刀兵劫起是名劫浊。」

  5 阿罗汉未断习气,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7,大正25,260c2-27:

  烦恼习名烦恼残气,若身业、口业不随智慧,似从烦恼起;不知他心者,见其所起,生不净心,是非实烦恼,久习烦恼故,起如是业。譬如久锁脚人,卒得解脱,行时虽无有锁,犹有习在。如乳母衣,久故垢着,虽以淳灰净浣,虽无有垢,垢气犹在;衣如圣人心,垢如诸烦恼,虽以智慧水浣,烦恼垢气犹在。如是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,不能断习。

  如难陀淫欲习故,虽得阿罗汉道,于男女大众中坐,眼先视女众,而与言语说法。

  如舍利弗瞋习故,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,即便吐食,终不复受请。又舍利弗自说偈言:覆罪妄念人,无智而懈怠,终不欲令此,妄来近我住!

  如摩诃迦叶瞋习故,佛灭度后集法时,敕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,而复自牵阿难手出,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。

  如毕陵迦婆蹉,常骂恒神为小婢。

  如摩头婆和咤跳戏习故,或时从衣枷踔上梁,从梁至枰,从枰至阁。

  如憍梵钵提牛业习故,常吐食而(口+司)。

  如是等诸圣人,虽漏尽而有烦恼习。如火焚薪已,灰炭犹在,火力薄故,不能令尽。若劫尽时火,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,火力大故。佛一切智火亦如是,烧诸烦恼,无复残习。

  6 参见《四分律》卷43〈拘睒弥犍度〉,大正22,883b~c:

  尔时阿难邠坻,闻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,共相骂詈,互求长短,口如刀剑,从拘睒弥来舍卫国,与五百优婆塞俱诣世尊所,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: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,共相骂詈,互求长短,口如刀剑,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,我等当云何?佛言:应听二部语如上,若有檀越布施应分作二分,此亦是僧,彼亦是僧。居士!如破金杖为二分,二俱是金。如是居士!布施物应分为二分,此亦是僧,彼亦是僧。

  尔时毗舍佉无夷罗母,闻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,共相骂詈,互求长短,口如刀剑,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,与五百优婆私俱诣世尊所,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: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,骂詈,互求长短,口如刀剑,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,我等当云何?佛言:应听彼二部所说如上,若有布施衣物,应分为二分,此是僧,彼亦是僧,如破金杖为二分,彼此是金;若有布施衣物,应分为二分,此亦是僧,彼亦是僧。

  7 四双八辈:预流向、预流果、一来向、一来果、不还向、不还果、阿罗汉向、阿罗汉果。

  8 四智:成所作智、妙观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圆镜智。

  9 十法界: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、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

  

  

《成佛之道 2 归敬三宝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