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

  《成佛之道》第二章〈闻法趣入〉

  (释厚观,2004.10.4)

  

  一、(p.37)听闻佛法从三处闻:

  (一)从佛闻法。

  (二)从佛弟子闻法。

  (三)从经典闻法。

  ※ 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18,大正25,196a14-15。

  

  

  二、(p.37)多闻正法之利益:

   [由闻知诸法,由闻遮众恶,由闻断无义,由闻得涅槃]

  

  (一)能分别善法、恶法;无漏法、有漏法→积集善法,舍弃恶法;得无漏法,舍有漏法。

  (二)能遮止众恶 →舍身语之恶行,进而舍内心之恶念,已生者令速灭,未生者令不生。

  (三)能断种种无意义事 →离戒禁取见、苦行。

  (四)能得涅槃解脱 →进而成佛道。

  

  

  三、(p.39)听法时应离去三种过失:

   [如器受于水,如地植于种,应离三种失,谛听善思念]

  

  (一)水器喻:

  1、水器倒覆:不注意、不专心,即使听了也等于没听。

  2、有秽汁毒素:心有成见,有怀疑,有邪执。

  3、有裂缝:内心散乱,健忘。

  

  (二)种植喻:

  1、如种子落在砂石上:不注意领受,无法发解脱心芽、菩提心芽。

  2、种子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:虽领受,而与杂染心相杂,易枯萎。

  3、种子没有深藏在土内:心虽清净,但健忘,不易结果。

  

  ※ 因此闻法而求有利益,必须离去三种过失,好好的听闻、思惟、忆念才得。

  

  

  

  四、(p.40)闻法之正确态度:

   [病想医药想,殷重疗治想,随闻如说行,佛说法如镜]

  (一)病喻:

  1、病想:确认自己从无始以来就有严重的身病(老、病、死)与心病(贪、瞋、痴)缠绕。

  2、医想:确信佛或佛弟子(说法师)为能治重病的良医。

  3、药想:佛及佛弟子所开示的法药。

  4、殷重疗治想:精进修行,久服法药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22:「佛如医王,法如良药,僧如瞻病人,戒如服药禁忌。」

  (大正25,225c20-21)

  

  (二)镜喻:反省自己有无种种过失、种种功德?「如人自照镜,好丑生欣戚。」

  1、过失:如有过失,应惭愧忏悔,远离过失。

  2、功德:如无功德,应努力去修习。

  

  五、(p.43)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1:

  (一)亲近善士。

  (二)听闻正法。

  (三)如理作意。

  (四)法随法行2。

  

  六、(p.42)善知识之条件

   [趣入正法者,应亲近善士,证教达实性,悲愍巧为说]

  (一)善知识之条件:

  1、有证德:戒、定、慧三学成就。

  2、有教德:深入经藏,成就多闻,能开示引导学众。

  3、达实性(正法):由闻思教理通达正法,或由现证慧通达正法。

  4、具悲愍心:不为名闻利养,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。

  5、巧为说:成就辩才,能契理契机方便善巧为众说法。

  

  (二)《涅槃经》3说: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:

  1、凡夫未离烦恼出于世间,多所度脱,多所饶益。

  2、得须陀洹、斯陀含果。

  3、得阿那含。

  4、得阿罗汉。

  

  

  七、(p.44)亲近善知识的态度:[观德莫观失,随顺莫违逆]

  

  (一)观德莫观失:不是为了寻求师长的过失,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。

  (二)随顺莫违逆:

  1、要尊师重道,随顺师长的意旨,使师长欢喜。

  (1)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。

  (2)为师长服劳务。

  (3)依师长开导教授去修行。

   (如师长要你作种种非法事,那是不应该随顺的,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。)

  2、莫违逆师命,即使师长有所呵责,也不可生嫌恨心、恚恼心。

  

  ※「视师如佛,不求师长过失」,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96,大正25,733 a26~c19:

  如药师为病者说服药法,汝能如法服,病则得瘥。……于师生佛想,以能教佛道因缘故。世间小人,因缘事讫,则忘其恩义。作是念:如人乘船度水,既到彼岸,何用船为?是故说:汝当知恩!

  应作是念:所从闻般若者,即是我善知识。一切诸利中,般若利最胜,行是般若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。又复行般若因缘故,亲近诸佛,常生有佛国中,离于八难,值佛在世。

  菩萨应作是念:我得如是等诸功德,皆从般若得;般若波罗蜜从师而得,是故视师如佛想。有人能说般若波罗蜜者,有大福德,多知识,多得供养;弟子初为般若故随逐,后渐渐为供养利,是故说:莫以世利故逐法师。

  

  问曰:何以不但说亲近善知识,而说是种种因缘?

  答曰:有人既得善知识,不得其意,反成雠隙而堕地狱,更相谤毁故。唯佛一人无有过失,余人谁能无者?弟子见师之过,若实、若虚,其心自坏,不复能得法利。是故空中声教:若见师过,莫起嫌恨!

  汝应作是念: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,不得值佛,今值是杂行师;我不应念其过失,而自妨失般若!师之过失,不着于我,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。譬如狗皮囊盛好宝物,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;如罪人执烛照道,不可以人罪故,不受其明,自坠沟壑;又如行遣小人导道,不可以人小故,不随其语。如是等因缘,不应远离于师。师若实有罪,尚不应离,何况此中魔作因缘,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!令弟子不染着法,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。方便者,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,亦为同事摄众生故。

  

  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,无所障碍,无有过罪;虽有过罪,亦无所妨。如人壮年力盛,腹中火热,虽食不适饮食,不能生病;又如有好药,虽被恶毒,不能为害。如是等因缘故,汝于师所,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!如经中说。

  复有说法者持戒清净,离于五欲,多知多识,有好名闻,威德尊重,弟子受法而不顾录,汝于是中莫生怨恨!当作是念:我宿世罪故,今为小人,师不轻我,我自无福,不能得近;又我于师所,应破憍慢以求法利。有如是等种种诸师,菩萨为求般若波罗蜜故,但一心恭敬,不念其长短。若能如是忍辱,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,汝于师所尽得妙法;如完牢之器,所受不漏。

  

  

  八、(p.45)亲近善知识的功德:善知识者即是满梵行之人,由善知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

   [佛说满梵行,学者应尊敬]

  

  (一)《增一阿含》卷40〈九众生居品44〉(10),大正2,768 c5~769a4:

  闻如是,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尔时阿难白世尊言:「所谓善知识者,即是半梵行之人也,将引善道以至无为。」

  佛告阿难:「勿作是言,言:『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。』所以然者,夫善知识之人,即是全梵行之人,与共从事将视好道;我亦由善知识,成无上正真等正觉,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,皆悉免生老病死。以此方便,知夫善知识之人,全梵行之人也。

  

  复次,阿难!若善男子善女人,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,闻施慧德皆悉备具,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。此亦如是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,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,以此方便,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。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,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。以与善知识从事故,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。以此方便,知其善知识者,即是全梵行之人也。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,则无有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,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,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。有善知识故便别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。」

 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:「善知识非恶,亲法非为食,将导于善路,此亲最尊说。是故阿难!勿复更说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之人也。」

  尔时阿难从佛受教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  

  (二)《华严经》卷64〈入法界品39之5〉,大正10,345b9-21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门,令我得入真实道故。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乘,令我得至如来地故。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船,令我得至智宝洲故。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炬,令我得生十力光故。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道,令我得入涅槃城故。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灯,令我得见夷险道故。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桥,令我得度险恶处故。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盖,令我得生大慈凉故。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眼,令我得见法性门故。

  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潮,令我满足大悲水故。

  

  ※有关「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」的问题,民国83年4月25日释心行法师发表了一篇文章「论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」,登载于《谛观》杂志第77期(民国83年4月25日,p.25~ p.31),认为导师误解了经文的原义。其实相关经律说法不同,兹分述于后。

  

  (壹)「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」之相关文献:

  1、《杂阿含》卷27(726经),大正2,195b。

  2、《相应部》45.2(巴利文PTS本:SN.vol. V.p.2~p.3;日译本:《南传大藏经》十六上,p.140~p.142)。

  3、《相应部》3.18(巴利文PTS本:SN.vol. I.p.87~p.89;日译本:《南传大藏经》十二,p.147~ p.149)。(佛告波斯匿王):「大王应如是学:“我(大王)将来是善知识,善友,善伴。”」〔佛勉励大王:如果能不放逸,将来大王也是善知识〕。

  4、《杂阿含》卷46(1238经),大正2,339a-b。

  5、《别译杂阿含》卷4(65经),大正2,396a-b。

  6、《增一阿含》卷40「九众生居品第44」(10),大正2,768c~769a。

  7、《杂事》(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…

《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