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佛之道》第三章〈五乘共法〉
(释厚观,2004.11.1)
一、(p.63) 五乘:1.人乘、2.天乘、3.声闻乘、4.缘觉乘、5.菩萨乘(佛乘)。
五乘共法(下士道):发增上生心,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门,作为出世圣法的根基。
二、(p.64)总叙正修 [正信归依者,应修于正见,及修于正命,胜进不为难。]
五乘共法的入手处:
(一)理解:修习正见--正确的见解(世间正见),正确的人生观。
1、「见」:「见」是从「推论」而来的坚定主张。
2、正见:「世间正见」1与「出世间正见」2。
3、「假使有世间,正见增上者,虽复百千生,终不堕恶趣。」3
(二)行为:修习正命--衣食住行等一切经济生活,合法的得来受用,不奢侈不吝啬的消费态度。(出家众之正命:依信众布施而生存。)
三、(p.66)总标「世间正见」 [所说正见者,人生之正观。]
(一)依人世间的正见来说,就是人生之正确见解;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。
学佛的,慢谈了生死,开悟,先修成正见再说。
(二)世间正见:(p.67~p.82)
1、正见有善有恶(p.67~p.68)
2、 正见有业有报(p.69~p.74)
3、 正见有前生,有后世(p.74~p.80)
4、 正见有凡夫,有圣人(p.80~p.82)
四、(p.67)别述「1、正见有善有恶」
[心净或不净,利他或损他,善行不善行,佛子应谛察。]
(一)善恶的标准:
1、从自己的内心说:心净为善;心不净为不善。
2、从事行上对他的影响说:利他为善;损他为不善。
(二)身行、语行、意行,都有善行与不善行。
(三)不但要确实信有善与不善,而且要分别什么是善,什么是不善,修成坚定不移的正见,作为我们起心作事的准绳。
五、(p.69)别述「2、正见有业有报」
[有报必由业,微小转广大,能引或能满,决定或不定,现生或后报,诸业不失坏。]
(一)(p.69~p.70)「业」与「报」之定义
1、业:业是事业,是动作。我们的内心,身体与语言的动作,凡由于思力(意志力)所推动的,都是业。指从我们身口意业的或善或恶的活动,而引起的一种动力。
2、报:严密的意义是异熟──异类而熟;这在因果系中,属于因果不同类的因果。如为善而得天国的福乐,作恶而堕受地狱的苦痛。依所作的业力,感受苦或乐的报。(善有乐报,恶有苦报。因是善恶,果是无记。)
(二)业报的意义:
1、微小的业力,会积集成重大的业力。(p.70~p.71)
(1)「莫轻小恶,以为无殃,水滴虽微,渐盈大器。」(《法句经》)
(2)「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」
2、 引业与满业(p.71)
(1)引业:由特强的业力,而感得一趣的总报体。
(2)满业:有一类业,虽不能引我们感得生死的总报体,但却能使这一报身的种种方面(如六根是否具足,相貌是否庄严......)得到圆满的决定。
※ 众生身体机能上的差异(如老年而视力很好),有些是由于业报,有些则是与现生功力的长养有关。
3、 定业与不定业(p.72~p.73)
(1)报定,时不定。
(2)时定,报未定。
(3)报定,时定(五无间业: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)。
(4)报未定,时未定(轻业)。
※(p.72)即使造了重业,在未受报前,及时修戒、定、慧,可使重报轻受或不定受。参见《中阿含》卷3 (第11经)〈盐喻经〉,大正1,433a13~434a9:
我闻如是,一时,佛游舍卫国,在胜林给孤独园。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。如是,不行梵行,不得尽苦。若作是说,随人所作业,则受其报。如是,修行梵行便得尽苦,所以者何?若使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地狱之报。
云何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地狱之报?谓有一人不修身,不修戒,不修心,不修慧,寿命甚短,是谓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地狱之报。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,欲令水咸不可得饮。于意云何?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?答曰:如是,世尊。所以者何?盐多水少,是故能令咸不可饮。如是,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地狱之报。
云何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地狱之报?谓有人不修身,不修戒,不修心,不修慧,寿命甚短,是谓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地狱之报。
复次,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,云何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现法之报?谓有一人修身,修戒,修心,修慧,寿命极长,是谓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现法之报。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,欲令水咸不可得饮,于意云何,此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?答曰:不也,世尊。所以者何?恒水甚多一两盐少,是故不能令咸叵饮。如是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现法之报。
云何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现法之报?谓有一人修身,修戒,修心,修慧,寿命极长,是谓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现法之报。
......
云何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现法之报。谓有一人修身.修戒.修心.修慧。寿命极长,是谓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现法之报,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。
4、 三时业(p.73~p.74)
(1)现报业:此生造业,现生就感果。
(2)生报业:此生造业,来生感果报。
(3)后报业:此生造业,下下生或经千百生才受报。
※(p.73) 三时业中的现报,可能是轻业报,也可能是重业的「华报」。
(1)轻业为什么可以受现报呢?因为轻业不致改变这一生的重要报果。
(2)重业为什么现受华报(对将来的果报而说)呢?因为业力太重,对现有报体,起着重大的影响。
※华报与果报
种子→芽→枝→......→花→果。
5、 业在未受报以前,如不是修证解脱,那是怎么也不会失坏的,只要因缘和合,还是要受报的。(p.74)
※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55:「业灭如种习,百千劫不失。」
六、(p.74)别述「3、正见有前生有后世」
[随业报善恶,五趣常流转,随重或随习,或复随忆念,由业往后有,薪尽火相传。]
(一)(p.74~p.75)相信有前生,有后世:
1、有些人,只信现业现报,不信后世。
2、有些人,只信善恶业的报在子孙,如说: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」。
3、有些人,只信今生到来生,不信前生,如耶稣教等。(p.75)
4、佛教:前生与后世之间,不一不异,不断不常的延续,确是甚深而不容易明见的。最好是依佛法修学,得清净智,发天眼通,去亲自证实有前生有后世。此外,唯有仰信如来的教说,及从推理去信解了。(p.78)
(二)(p.75) [随业报善恶,五趣常流转]
1、善业,其报是在善趣的人间、天上。
2、恶业,就报在恶趣的地狱、傍生、饿鬼。
(三)(p.76~p.78)随业受报:[随重或随习,或复随忆念]
1、随重(重大的善业或重大的恶业,如五无间业)
2、随习4(不断地造作善业或恶业,成为一种习惯性)
3、随忆念(临终时,忽而忆念善行或恶行)
※随忆念受报,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4,大正25,238b12~27:
是业能与种种身,如工画师作种种像。若人以正行业,则与好报;若以邪行业,则与恶报。如人事王,随事得报。如是等分别诸业相果报。
复次,如《分别业经》中,佛告阿难:行恶人好处生,行善人恶处生。
阿难言:是事云何?
佛言:恶人今世罪业未熟,宿世善业已熟,以是因缘故,今虽为恶而生好处。或临死时,善心心数法生,是因缘故,亦生好处。
行善人生恶处者,今世善未熟,过世恶已熟,以是因缘故,今虽为善而生恶处。或临死时,不善心心数法生,是因缘故,亦生恶处。
问曰:熟、不熟义可尔,临死时少许时心,云何能胜终身行力?
答曰:是心虽时顷少,而心力猛利,如火如毒,虽少,能成大事。是垂死时,心决定猛健故,胜百岁行力。
A、行恶之人,生好处:
(a)今世罪业未熟,宿世善业已熟。
(b)临死时,善心心所法生。(虽时少顷,而心力猛利,胜百岁行力)
B、行善之人,生恶处:
(a)今世善业未熟,宿世恶业已熟。
(b)临死时,恶心心所法生。(虽时少顷,而心力猛利,胜百岁行力)
(四)(p.78~p.80) [由业往后有,薪尽火相传。]
1、「业灭过去,功能不失」(这不妨说是生命的潜在)。等到因缘成熟时,过去的业力,就引发一新的身心活动,开始一新的生命。
2、约佛法来说,过去了的业力,在如幻的法性空中,本不可说有时空的间隔,只要因缘和合(如人生,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),就能在另一时间,另一空间,忽然的引发一新生命──身心活动的又一新开始。(p.80)
七、(p.80)别述「4、正见有凡夫有圣人」
[生死常相续,圣者得解脱,凡圣缚脱异,深信勿疑惑。]
(一)圣者:凡能现起无漏净智,体证法性──一切法的真如,就是圣人。圣人也有好多阶位,但与凡夫的根本不同点,就在乎有净…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