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寻(考虑),细分别的伺,所以叫有寻有伺三摩地。

  (2)无寻有伺(中间禅):初禅到二禅中间,得中间禅,这才不起粗分别,名为无寻有伺三摩地。

  (3)无寻无伺(二禅以上):到二禅,连细分别也没有了,名无寻无伺三摩地。到此境界,也就不会引发语言了(语言是内心寻伺的声音化22)。

  

  2、约「情绪」来说:

  苦乐次第尽:欲界(苦受、忧受)→初禅(离生喜乐地:喜、乐)→二禅(定生喜乐地:喜、乐)→三禅(离喜妙乐地:乐)→四禅(舍念清净地:不苦不乐)。

  

  

  (九)(p.122)禅定之类别 [四禅四空处,慈等四无量,佛说诸定法,次第而修习]

   1、四禅:又译为「四静虑」,定慧均等23,为佛法所特别重视。

   2、四空处:四无色定。

  3、四无量心:

  (1)慈:愿人得乐。

  (2)悲:拔众生苦。

  (3)喜:同情他人的喜乐。

  (4)舍:心住平等,怨亲无别。

  「无量」:修习时,或慈或悲等,先观亲人,后观怨敌,从一人,少数人,多数人,一国,一天下,一方世界,到十方世界的欲界众生,充满慈悲喜舍心,而愿众生得乐离苦等。缘十方无量众生,能得无量福报,所以名为无量。

  

  二一、(p.124) 抉择三福业 [布施多杂染,禅定向独善,依人向佛道,戒行为宗要]

  

  (一)布施:世人的修集布施福业,多不能如法,多杂有烦恼染污。不论施福怎样广大, 如不修戒行,那连人身都不可得,只能在旁生、饿鬼、阿修罗中享痴福,前途万分危险。

  

  (二)禅定:修禅定,当然是殊胜的,但在修行时,厌离五欲,或者隐遁山林,专重自己的定乐,走向独善的途径。等到报生二禅以上,都是独往独来的。这对于实现和乐人间,而趋向化度众生的菩萨行,是不大相应的。

  

  (三)持戒:希望来生不失人身,并能「依人」身而渐「向佛道」,不能不以五戒、十善等「戒行为宗要」。初学菩萨的,名十善菩萨,也是着重十善行的。

  

   1、有戒无施:有戒行,就能生在人间;即使贫穷,也不一定障碍学佛。

  2、有戒有施:如有戒而能修布施,能得人中广大福业,那更好了。

  3、有戒无定:有戒而没有定,不失人身。

  4、有戒有定:有戒而深修定法,反而会上生长寿天,成为学佛的大障碍。

  

  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,应以戒行为主,就是重视人间的道德,健全人格。在这戒行的基础上,应随分随力来布施。如想修定法,应修四无量定,因为这与利益众生的出世大乘法,有着密接相通的地方。

  

  

  二二、(p.125)六念法门

  [心性怯畏者,佛说应修念。系念佛法僧,戒施天功德。如入光明聚,阴暗一时失。]

  

   「念」:是「系念」,忆念,使心在所念的境上转。

  念是习定的方便,所以深的能得一心不乱,浅的也能念念相续。

  

  (一) 念佛:念佛的相好庄严;智德、恩德、断德24等功德。

  (二) 念法:念佛的正法,是清凉能得解脱的。如能受持奉行,什么时候都能通达证知。

  (三)念僧:念声闻僧的四双八辈25,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等功德,是世间福田。又念菩萨僧,大悲大智,自利利他。

  (四)念戒:念自己能持不破不缺的清净戒。

  (五)念施:自己忆念到,曾在福田中,修习如法清净的布施。

  (六)念天:自念曾修施戒功德,所以能得七宝庄严,胜妙福乐的欲界天报。

  系念三宝功德,从归信三宝而来。如极乐世界,也还是『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』。如真能圆满的归依三宝,也就会正念三宝。无论是系念三宝功德,忆念施、戒、天功德,都是由「念」而引发坚定的信解。

  

  

  二三、(p.127)弥勒法门

  

  [正念弥勒尊,求生彼净土,法门最希有,近易普及故。见佛时闻法,何忧于退堕?]

  

  (一)当来下生弥勒尊佛:

  弥勒菩萨,为释迦佛法会中,亲蒙授记的此土未来佛。现在生于兜率天;兜率天有一特别区,称为兜率内院。凡是当来下生成佛的,都先生在那里。26过了一个时期,会来这南阎浮提成佛27;那时我们这个世界,早已转为净土了。在这弥勒的人间净土中,三会龙华28,化度无量众生。所以如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,就能见弥勒菩萨;将来又随佛下生人间,见佛闻法。

  

  (二)弥勒法门之特胜:[法门最希有,近易普及故。]

  1、近:(1)论地点,与我们人间同一世界,同一欲界,是很近的。不像十方的其他净土,总是要过多少佛土。

  (2)论时间,来生生兜率内院,不太长久,就回到人间来。不像往生其他净土,不知要到何年何月,才能再来娑婆。

  2、容易:兜率净土与将来的人间净土,都是欲界散地,所以只要能归依三宝,清净持戒,如法布施,再加发愿往生,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,就能往生兜率净土。不像往生其他净土,非要『一心不乱』不可。

  

  3、普及:往生弥勒净土,不一定要发菩提心、出离心,就是发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,也能随愿往生。在兜率净土及当来的人间净土,弥勒尊是普应众机,说人天法,说二乘法,说菩萨法,人人能称机得益。在见佛闻法的过程中,向上增进,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,化二乘根性为大乘根性,同归佛道。

  

  (三)释疑

  1、 问:有人说:现在往生弥勒净土,将来弥勒佛涅槃后,如还没有了脱生死,那我

   们要怎么办呢(又怕不能见佛闻法而退堕了)!

  答:释迦佛慈悲,将我们交与当来下生的弥勒佛。佛佛道同,难道弥勒佛不会开示我们,亲近当来佛吗?

  

  2、 问:有人说:上面说『修天不生天』,怎么又说求生兜率天呢?

  答:不生天,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长寿天。欲界天,尤其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,经常见(未来)佛,闻法,修行,当然不妨往生。

  

  3、 问:有人说:为什么不提倡往生弥陀净土呢?

  答:要知道,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,是大乘的不共净土,一般的声闻佛教,就不信不知。这要到大乘法29中去说,现在是说贯彻始终的五乘共法。

  

  4、 问:有人说:从前修学弥勒法门的师子觉,发愿求生兜率内院,结果生在外院,

   享受欲乐;往生兜率净土,怕不大可靠。

  答:师子觉生在外院的故事,凡弘传弥勒法门的,真谛、玄奘三藏,以及无着、世亲的传记中,都没有此种记载,这只是别有用心者的故意传说而已。

  

  

  (四)弥勒净土(印顺法师《净土与禅》p.16~p.20)

  1、弥勒菩萨,当来下生成佛,这是佛法中所共认的。弥勒(Maitreya),华言慈。修因时,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,所以以慈为姓。(p.16)

  

  2、一般学佛人,都知道弥勒菩萨住兜率天,有兜率净土;而不知弥勒的净土,实在人间。弥勒,在未成佛前,居兜率天内院,这是天国的净化。《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》,就是说明这个的。(p.16)

  

  3、求生兜率净土,目的在亲近弥勒,将来好随同弥勒一同来净化的人间,以达到善根的成熟与解脱;不是因为兜率天如何快活。弥勒的净土思想,起初是着重于实现人间净土,而不是天上的。这如《弥勒下生经》所说。(p.16)

  

  4、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,三会说法,教化众生。人间净土的实现,身心净化的实现;这真俗、依正的双重净化,同时完成。佛弟子都祝愿弥勒菩萨,早来人间,就因为这是人间净土实现的时代。(p.16 ~ p.17)

  

  5、 弥勒人间净土的思想,本于《阿含经》,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。但后来的佛弟子,似乎特别重视上生兜率天净土,而忽略了实现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。佛教原始的净土特质,被忽略了,这才偏重于发展为天国的净土,他方的净土。所以《佛法概论》说:净土在他方、天国,还不如说在此人间的好。(p.17)

  

  6、 总之,弥勒净土的第一义,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,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。至于发愿上生兜率,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,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。(p.17)

  

  7、 说弥勒净土,必须理解这人间净土的特性。有的把这人间净土忘却了,剩下求生兜率净土的思想;以为求生兜率,比求生西方净土要来得容易,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说。(p.20)

  

  

  1 世间正见:(1)正见有善有恶(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67~p.68),(2)正见有业有报(p.69~p.74),(3)正见有前生,有后世(p.74~p.80),(4)正见有凡夫,有圣人(p.80~p.82)。

  2 出世间正见:1、正观缘起(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07~p.219),2、正观四谛(p.219~p.226)。

  3 (1)《杂阿含经》卷28(788经):「假使有世间,正见增上者,虽复百千生,终不堕恶趣。」

  (大正2,204c11-12)

  (2)《出曜经》卷6:「正见增上道,世俗智所察,更于百千生,终不堕恶道。

  正见增上道者,诸有分别邪见根原永舍离之,正使前人化作佛形,其人前立演说,颠倒谓为正法,持心坚固终不承受。何以故尔?以其正见难沮坏故,正使弊魔波旬及诸幻士化若干变来,恐善男子不能移动其心,倍修正见意不移易,此是世俗正见,非第一义,是故说曰正见增上道,世俗智所察也。于百千生者,如佛所说:吾未曾见行正见人,于百千生堕恶趣者,吾未闻也。所生之处贤圣相遇,亦不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中,是故说曰于百千生,终不堕恶道。」(大正4,639b28-c11)

  4 佛为大名长者(摩诃男=MahAnAma)开示「随习受报」…
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