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尋(考慮),細分別的伺,所以叫有尋有伺叁摩地。

  (2)無尋有伺(中間禅):初禅到二禅中間,得中間禅,這才不起粗分別,名爲無尋有伺叁摩地。

  (3)無尋無伺(二禅以上):到二禅,連細分別也沒有了,名無尋無伺叁摩地。到此境界,也就不會引發語言了(語言是內心尋伺的聲音化22)。

  

  2、約「情緒」來說:

  苦樂次第盡:欲界(苦受、憂受)→初禅(離生喜樂地:喜、樂)→二禅(定生喜樂地:喜、樂)→叁禅(離喜妙樂地:樂)→四禅(舍念清淨地:不苦不樂)。

  

  

  (九)(p.122)禅定之類別 [四禅四空處,慈等四無量,佛說諸定法,次第而修習]

   1、四禅:又譯爲「四靜慮」,定慧均等23,爲佛法所特別重視。

   2、四空處:四無色定。

  3、四無量心:

  (1)慈:願人得樂。

  (2)悲:拔衆生苦。

  (3)喜:同情他人的喜樂。

  (4)舍:心住平等,怨親無別。

  「無量」:修習時,或慈或悲等,先觀親人,後觀怨敵,從一人,少數人,多數人,一國,一天下,一方世界,到十方世界的欲界衆生,充滿慈悲喜舍心,而願衆生得樂離苦等。緣十方無量衆生,能得無量福報,所以名爲無量。

  

  二一、(p.124) 抉擇叁福業 [布施多雜染,禅定向獨善,依人向佛道,戒行爲宗要]

  

  (一)布施:世人的修集布施福業,多不能如法,多雜有煩惱染汙。不論施福怎樣廣大, 如不修戒行,那連人身都不可得,只能在旁生、餓鬼、阿修羅中享癡福,前途萬分危險。

  

  (二)禅定:修禅定,當然是殊勝的,但在修行時,厭離五欲,或者隱遁山林,專重自己的定樂,走向獨善的途徑。等到報生二禅以上,都是獨往獨來的。這對于實現和樂人間,而趨向化度衆生的菩薩行,是不大相應的。

  

  (叁)持戒:希望來生不失人身,並能「依人」身而漸「向佛道」,不能不以五戒、十善等「戒行爲宗要」。初學菩薩的,名十善菩薩,也是著重十善行的。

  

   1、有戒無施:有戒行,就能生在人間;即使貧窮,也不一定障礙學佛。

  2、有戒有施:如有戒而能修布施,能得人中廣大福業,那更好了。

  3、有戒無定:有戒而沒有定,不失人身。

  4、有戒有定:有戒而深修定法,反而會上生長壽天,成爲學佛的大障礙。

  

  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,應以戒行爲主,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,健全人格。在這戒行的基礎上,應隨分隨力來布施。如想修定法,應修四無量定,因爲這與利益衆生的出世大乘法,有著密接相通的地方。

  

  

  二二、(p.125)六念法門

  [心性怯畏者,佛說應修念。系念佛法僧,戒施天功德。如入光明聚,陰暗一時失。]

  

   「念」:是「系念」,憶念,使心在所念的境上轉。

  念是習定的方便,所以深的能得一心不亂,淺的也能念念相續。

  

  (一) 念佛:念佛的相好莊嚴;智德、恩德、斷德24等功德。

  (二) 念法:念佛的正法,是清涼能得解脫的。如能受持奉行,什麼時候都能通達證知。

  (叁)念僧:念聲聞僧的四雙八輩25,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等功德,是世間福田。又念菩薩僧,大悲大智,自利利他。

  (四)念戒:念自己能持不破不缺的清淨戒。

  (五)念施:自己憶念到,曾在福田中,修習如法清淨的布施。

  (六)念天:自念曾修施戒功德,所以能得七寶莊嚴,勝妙福樂的欲界天報。

  系念叁寶功德,從歸信叁寶而來。如極樂世界,也還是『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』。如真能圓滿的歸依叁寶,也就會正念叁寶。無論是系念叁寶功德,憶念施、戒、天功德,都是由「念」而引發堅定的信解。

  

  

  二叁、(p.127)彌勒法門

  

  [正念彌勒尊,求生彼淨土,法門最希有,近易普及故。見佛時聞法,何憂于退墮?]

  

  (一)當來下生彌勒尊佛:

  彌勒菩薩,爲釋迦佛法會中,親蒙授記的此土未來佛。現在生于兜率天;兜率天有一特別區,稱爲兜率內院。凡是當來下生成佛的,都先生在那裏。26過了一個時期,會來這南閻浮提成佛27;那時我們這個世界,早已轉爲淨土了。在這彌勒的人間淨土中,叁會龍華28,化度無量衆生。所以如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,就能見彌勒菩薩;將來又隨佛下生人間,見佛聞法。

  

  (二)彌勒法門之特勝:[法門最希有,近易普及故。]

  1、近:(1)論地點,與我們人間同一世界,同一欲界,是很近的。不像十方的其他淨土,總是要過多少佛土。

  (2)論時間,來生生兜率內院,不太長久,就回到人間來。不像往生其他淨土,不知要到何年何月,才能再來娑婆。

  2、容易:兜率淨土與將來的人間淨土,都是欲界散地,所以只要能歸依叁寶,清淨持戒,如法布施,再加發願往生,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,就能往生兜率淨土。不像往生其他淨土,非要『一心不亂』不可。

  

  3、普及:往生彌勒淨土,不一定要發菩提心、出離心,就是發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,也能隨願往生。在兜率淨土及當來的人間淨土,彌勒尊是普應衆機,說人天法,說二乘法,說菩薩法,人人能稱機得益。在見佛聞法的過程中,向上增進,漸化人天根性爲出世根性,化二乘根性爲大乘根性,同歸佛道。

  

  (叁)釋疑

  1、 問:有人說:現在往生彌勒淨土,將來彌勒佛涅槃後,如還沒有了脫生死,那我

   們要怎麼辦呢(又怕不能見佛聞法而退墮了)!

  答:釋迦佛慈悲,將我們交與當來下生的彌勒佛。佛佛道同,難道彌勒佛不會開示我們,親近當來佛嗎?

  

  2、 問:有人說:上面說『修天不生天』,怎麼又說求生兜率天呢?

  答:不生天,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長壽天。欲界天,尤其是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,經常見(未來)佛,聞法,修行,當然不妨往生。

  

  3、 問:有人說:爲什麼不提倡往生彌陀淨土呢?

  答:要知道,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,是大乘的不共淨土,一般的聲聞佛教,就不信不知。這要到大乘法29中去說,現在是說貫徹始終的五乘共法。

  

  4、 問:有人說:從前修學彌勒法門的師子覺,發願求生兜率內院,結果生在外院,

   享受欲樂;往生兜率淨土,怕不大可靠。

  答:師子覺生在外院的故事,凡弘傳彌勒法門的,真谛、玄奘叁藏,以及無著、世親的傳記中,都沒有此種記載,這只是別有用心者的故意傳說而已。

  

  

  (四)彌勒淨土(印順法師《淨土與禅》p.16~p.20)

  1、彌勒菩薩,當來下生成佛,這是佛法中所共認的。彌勒(Maitreya),華言慈。修因時,以慈心利他爲出發點,所以以慈爲姓。(p.16)

  

  2、一般學佛人,都知道彌勒菩薩住兜率天,有兜率淨土;而不知彌勒的淨土,實在人間。彌勒,在未成佛前,居兜率天內院,這是天國的淨化。《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》,就是說明這個的。(p.16)

  

  3、求生兜率淨土,目的在親近彌勒,將來好隨同彌勒一同來淨化的人間,以達到善根的成熟與解脫;不是因爲兜率天如何快活。彌勒的淨土思想,起初是著重于實現人間淨土,而不是天上的。這如《彌勒下生經》所說。(p.16)

  

  4、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,叁會說法,教化衆生。人間淨土的實現,身心淨化的實現;這真俗、依正的雙重淨化,同時完成。佛弟子都祝願彌勒菩薩,早來人間,就因爲這是人間淨土實現的時代。(p.16 ~ p.17)

  

  5、 彌勒人間淨土的思想,本于《阿含經》,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。但後來的佛弟子,似乎特別重視上生兜率天淨土,而忽略了實現彌勒下生的人間淨土。佛教原始的淨土特質,被忽略了,這才偏重于發展爲天國的淨土,他方的淨土。所以《佛法概論》說:淨土在他方、天國,還不如說在此人間的好。(p.17)

  

  6、 總之,彌勒淨土的第一義,爲祈求彌勒早生人間,即要求人間淨土的早日實現。至于發願上生兜率,也還是爲了與彌勒同來人間,重心仍在人間的淨土。(p.17)

  

  7、 說彌勒淨土,必須理解這人間淨土的特性。有的把這人間淨土忘卻了,剩下求生兜率淨土的思想;以爲求生兜率,比求生西方淨土要來得容易,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教說。(p.20)

  

  

  1 世間正見:(1)正見有善有惡(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67~p.68),(2)正見有業有報(p.69~p.74),(3)正見有前生,有後世(p.74~p.80),(4)正見有凡夫,有聖人(p.80~p.82)。

  2 出世間正見:1、正觀緣起(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07~p.219),2、正觀四谛(p.219~p.226)。

  3 (1)《雜阿含經》卷28(788經):「假使有世間,正見增上者,雖複百千生,終不墮惡趣。」

  (大正2,204c11-12)

  (2)《出曜經》卷6:「正見增上道,世俗智所察,更于百千生,終不墮惡道。

  正見增上道者,諸有分別邪見根原永舍離之,正使前人化作佛形,其人前立演說,顛倒謂爲正法,持心堅固終不承受。何以故爾?以其正見難沮壞故,正使弊魔波旬及諸幻士化若幹變來,恐善男子不能移動其心,倍修正見意不移易,此是世俗正見,非第一義,是故說曰正見增上道,世俗智所察也。于百千生者,如佛所說:吾未曾見行正見人,于百千生墮惡趣者,吾未聞也。所生之處賢聖相遇,亦不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中,是故說曰于百千生,終不墮惡道。」(大正4,639b28-c11)

  4 佛爲大名長者(摩诃男=MahAnAma)開示「隨習受報」…
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