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《雜阿含》卷33(930經) ,大正2,237b22~c7:
爾時,釋氏摩诃男來詣佛所,稽首禮足退坐一面,白佛言:世尊,此迦毗羅衛國,安隱豐樂人民熾盛。我每出入時,衆多羽從,狂象狂人狂乘,常與是俱,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,忘于念佛,念法,念比丘僧。我自思惟,命終之時當生何處?
佛告摩诃男:莫恐,莫怖,命終之後不生惡趣,終亦無惡,譬如大樹順下,順注,順輸,若截根本當墮何處?
摩诃男白佛:隨彼順下,順注,順輸。
佛告摩诃男:汝亦如是,若命終時不生惡趣,終亦無惡,所以者何?汝已長夜修習念佛,念法,念僧。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,若棄冢間,風飄、日曝,久成塵末,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,戒施聞慧所熏,神識上升,向安樂處,未來生天。
(2)《大智度論》卷18,大正25,193a20~27:
如摩诃男釋王來至佛所,白佛言:是迦毗羅人衆殷多,我或值奔車、逸馬、狂象、鬥人時,便失念佛心。是時自念:我今若死,當生何處?
佛告摩诃男:汝勿怖勿畏!汝是時不生惡趣,必至善處。譬如樹常東向曲,若有斫者,必當東倒。善人亦如是,若身壞死時,善心意識長夜以信、戒、聞、施、慧熏心故,必得利益,上生天上。
5 叁明:(1)天眼明,(2)宿命明,(3)漏盡明。(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47)
6 六通:(1)神境通,(2)天眼通,(3)天耳通,(4)他心通,(5)宿命通,(6)漏盡通。(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46-p.247)
7 十力:(1)處非處智力,(2)業異熟智力,(3)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,(4)根勝劣智力,(5)種種勝解智力,(6)種種界智力,(7)遍趣行智力,(8)宿住隨念智力,(9)死生智力,(10)漏盡智力。(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21)
8 四無所畏:(1)說一切智無所畏,(2)說漏盡無所畏,(3)說盡苦道無所畏,(4)說障道無所畏。(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21)
9 十八佛不共法:(1)身無失,(2)語無失,(3)念無失;(4)無異想,(5)無不定心,(6)無不知已舍;(7)欲無減,(8)精進無減,(9)念無減,(10)慧無減,(11)解脫無減,(12)解脫知見無減;(13)智知過去無著無礙,(14)智知未來無著無礙,(15)智知現在無著無礙;(16)身業隨智慧行,(17)語業隨智慧行,(18)意業隨智慧行。(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21)
10 印順法師《攝大乘論講記》p.58:「有覆無記:不能記別是善,是惡,所以是無記。但它又有煩惱的覆障,故又名爲有覆。」
11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24:修禅定,當然是殊勝的,但在修行時,厭離五欲,或者隱遁山林,專重自己的定樂,走向獨善的途徑。等到報生二禅以上,都是獨往獨來的。這對于實現和樂人間,而趨向化度衆生的菩薩行,是不大相應的。
12 「定」:修得定,報得定。
13《俱舍論》卷18〈分別世間品第4〉:「論曰:薄伽梵說:若離染者于離染者施諸資財,于財施
中此爲最勝。若諸菩薩所行惠施,是普利樂諸有情因,雖不名爲脫施于脫,而于施福亦爲最勝。除此更有八種施中,第八施福亦爲最勝。八施者何?一隨至施,二怖畏施,叁報恩施,四求報施,五習先施,六希天施,七要名施,八爲莊嚴心、爲資助心、爲資瑜伽、爲得上義而行惠施。
隨至施者,宿舊師言:隨近己至,方能施與。怖畏施者,謂見此財,壞相現前,甯施不失。習先施者,謂習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。余施易了,故不別釋。」(大正29,96b25-c)
14 大正藏原作「直施無所爲」,依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本改爲「直施無所分別」。
爲=分別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(大正25,140d,n.30)
15《佛說五大施經》〈經集部〉大正16,813b~c:「五戒是爲五種大施。......不殺故,能與無量有情施其無畏故。」
16 《一切經音義》卷48:「近事(梵言烏波索迦,此雲近事,謂親近叁寶而奉事也。)」(大正54,625b8)
17 近住戒:佛製八戒,爲在家弟子的加行,一日一夜持戒。這是隨順出離行者──阿羅漢等,學習謹嚴淡泊的出家生活。受此戒的,近于僧伽或阿羅漢而住,所以叫近住戒。
18 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13:「問曰:五戒、一日戒,何者爲勝?答曰:有因緣故,二戒俱等。但,五戒終身持;八戒一日持;又,五戒常持,時多而戒少;一日戒時少而戒多。複次,若無大心,雖複終身持戒,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。譬如軟夫爲將,雖複將兵終身,智勇不足,卒無功名;若如英雄奮發,禍亂立定,一日之勳,功蓋天下。是二種戒,名居家優婆塞法。」(大正25,160b23-c1)
19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0(大正27,416a11~20):「內等淨者,內謂心,等淨謂信,由信平等令內心淨故名內等淨。尊者世友作如是說:尋伺躁動擾亂定心,信能除彼令心等淨。如波浪息水則澄清,是故說信名內等淨。複作是說:染喜騰躍渾濁定心,信能除彼令心等淨,如離泥濁水則澄清,是故說信名內等淨。
大德法救作如是說:行者將入第二靜慮,心于定境信向樂住,不流馳散,久住一境,得第二定斯有是處。此由信力,是故說信名內等淨。
20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0:「第叁靜慮棄舍極喜,第四靜慮棄舍極樂,故此唯立行舍爲支。」(大正27,413 a29-b2)
21 (1)天親菩薩造,窺基注解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解》卷下,大正44,50a8~9:
「或曰:散亂、掉舉何別?曰:散亂令心易緣,掉舉令心易解。」
(2)昙曠撰《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》,大正85,1084a24~25:
「彼令易解,此令易緣者:解謂行解,行解轉易。緣謂所緣,所緣改變。」
22 (1)有尋有伺才能發語言:參見《雜阿含經》卷21(568經),大正2,150a18~b2:
「出息.入息名爲身行。有覺.有觀名爲口行。想.思名爲意行。......出息.入息是身法,依于身.屬于身.依身轉,是故出息.入息名爲身行。有覺.有觀故則口語,是故有覺.有觀是口行。想.思是意行,依于心.屬于心.依心轉,是故想.思是意行。」
(2)《清淨道論》:第二禅:語言止息。第四禅:呼吸止息。滅盡定:受、想止息。
23 禅:止觀均等。前五神通依「四種根本禅」而得,不依「近分定」、不依「四無色定」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41,大正27.727b22~c3:
五通者,一、神境智通,二、天眼智通,叁、天耳智通,四、他心智通,五、宿住隨念智通。此五皆以慧爲自性。已說自性,當說所以。問:何故名通。答:于自所緣無倒了達,妙用無礙故名爲通。界者,四唯色界系;他心智通色界系及不系。地者,在四靜慮根本地,非近分、非無色。所以者何。若地有五通所依殊勝叁摩地,彼地有五通。近分、無色無五通所依殊勝叁摩地,是故于彼無此諸通。有說:若地奢摩他、毗缽舍那平等攝受,彼地有五通。近分、無色隨一阙故無有五通。(另參閱:《俱舍論》卷27,大正29.142c~143a)
24 (1) 智德、恩德、斷德,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7~p.18:
a、智德:具一切種智,覺了一切法的共相、自相,不但具般若慧,自己得解脫,也能以方便慧讓衆生得解脫。
b、恩德:悲願深切,普度一切衆生。
c、斷德:斷盡一切煩惱及習氣。
(2) 印順法師《學佛叁要》p.85:「出現于印度的釋迦牟尼,......他有大覺的智德,離煩惱的斷德,慈悲的恩德。」
25 四雙八輩:預流向、預流果、一來向、一來果、不還向、不還果、阿羅漢向、阿羅漢果。
26 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38,大正25,341c16~29:
問曰:一生菩薩(大正藏原作「叁生菩薩」,今依明本改作「一生菩薩」)何以但生兜率天上,不生余處?
答曰:若在他方世界來者,諸長壽天、龍、鬼神,求其來處不能知,則生疑心,謂爲幻化。若在人中死、人中生,然後作佛者,人起輕慢,天則不信。法應天來化人,不應人化天也!是故,天上來生,則是從天爲人,人則敬信。
無色界中無形,不得說法,故不在中生。
色界中雖有色身可爲說法,而深著禅味,不能大利益衆生故,是故不在中生。
下叁欲天(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)深厚結使,粗心錯亂;上二天(樂變化天、他化自在天)結使既厚,心軟不利;兜率天上結使薄,心軟利,常是菩薩住處。譬如太子將登王位,先于靜室七日齋潔,然後登正殿受王位。補處菩薩亦如是。
(另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78,大正27,892c15~893a10)
27 爲何一生補處菩薩不在兜率天成佛而必來人間成正覺?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78,大正27,893a18~b3:
問:何不即于睹史多天成正等覺,而必來人間耶?
答:隨諸佛法故,謂過殑伽沙數諸佛世尊,皆于人中而取正覺故。
複次,天趣身,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依止故。
複次,唯人智見猛利,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。
複次,諸天耽著妙欲,于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等事,非增上故。
複次,人趣根性猛利,多分能受如來正法,天趣不爾。
複次,最後有菩薩必受胎生,天趣唯化生故。
複次,有二事處佛出世間,一、有厭心;二、有猛利智,當知此二唯人趣有。
複次,人天並是法器,爲欲俱攝,故來人間,若在天上,則人無由往,又不可令天上成佛,來人間化,人當疑佛,是幻所作不受法故,是以菩薩人間成佛。
28 印順法師《淨土與禅》p.:「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,叁會說法,教化衆生。」
29 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308~p.310。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