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(1)《杂阿含》卷33(930经) ,大正2,237b22~c7:

  尔时,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,稽首礼足退坐一面,白佛言:世尊,此迦毗罗卫国,安隐丰乐人民炽盛。我每出入时,众多羽从,狂象狂人狂乘,常与是俱,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,忘于念佛,念法,念比丘僧。我自思惟,命终之时当生何处?

  佛告摩诃男:莫恐,莫怖,命终之后不生恶趣,终亦无恶,譬如大树顺下,顺注,顺输,若截根本当堕何处?

  摩诃男白佛:随彼顺下,顺注,顺输。

  佛告摩诃男:汝亦如是,若命终时不生恶趣,终亦无恶,所以者何?汝已长夜修习念佛,念法,念僧。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,若弃冢间,风飘、日曝,久成尘末,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,戒施闻慧所熏,神识上升,向安乐处,未来生天。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卷18,大正25,193a20~27:

  如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,白佛言:是迦毗罗人众殷多,我或值奔车、逸马、狂象、斗人时,便失念佛心。是时自念:我今若死,当生何处?

  佛告摩诃男:汝勿怖勿畏!汝是时不生恶趣,必至善处。譬如树常东向曲,若有斫者,必当东倒。善人亦如是,若身坏死时,善心意识长夜以信、戒、闻、施、慧熏心故,必得利益,上生天上。

  5 三明:(1)天眼明,(2)宿命明,(3)漏尽明。(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47)

  6 六通:(1)神境通,(2)天眼通,(3)天耳通,(4)他心通,(5)宿命通,(6)漏尽通。(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46-p.247)

  7 十力:(1)处非处智力,(2)业异熟智力,(3)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,(4)根胜劣智力,(5)种种胜解智力,(6)种种界智力,(7)遍趣行智力,(8)宿住随念智力,(9)死生智力,(10)漏尽智力。(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21)

  8 四无所畏:(1)说一切智无所畏,(2)说漏尽无所畏,(3)说尽苦道无所畏,(4)说障道无所畏。(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21)

  9 十八佛不共法:(1)身无失,(2)语无失,(3)念无失;(4)无异想,(5)无不定心,(6)无不知已舍;(7)欲无减,(8)精进无减,(9)念无减,(10)慧无减,(11)解脱无减,(12)解脱知见无减;(13)智知过去无着无碍,(14)智知未来无着无碍,(15)智知现在无着无碍;(16)身业随智慧行,(17)语业随智慧行,(18)意业随智慧行。(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21)

  10 印顺法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p.58:「有覆无记:不能记别是善,是恶,所以是无记。但它又有烦恼的覆障,故又名为有覆。」

  11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24:修禅定,当然是殊胜的,但在修行时,厌离五欲,或者隐遁山林,专重自己的定乐,走向独善的途径。等到报生二禅以上,都是独往独来的。这对于实现和乐人间,而趋向化度众生的菩萨行,是不大相应的。

  12 「定」:修得定,报得定。

  13《俱舍论》卷18〈分别世间品第4〉:「论曰:薄伽梵说:若离染者于离染者施诸资财,于财施

  中此为最胜。若诸菩萨所行惠施,是普利乐诸有情因,虽不名为脱施于脱,而于施福亦为最胜。除此更有八种施中,第八施福亦为最胜。八施者何?一随至施,二怖畏施,三报恩施,四求报施,五习先施,六希天施,七要名施,八为庄严心、为资助心、为资瑜伽、为得上义而行惠施。

  随至施者,宿旧师言:随近己至,方能施与。怖畏施者,谓见此财,坏相现前,宁施不失。习先施者,谓习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。余施易了,故不别释。」(大正29,96b25-c)

  14 大正藏原作「直施无所为」,依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本改为「直施无所分别」。

  为=分别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(大正25,140d,n.30)

  15《佛说五大施经》〈经集部〉大正16,813b~c:「五戒是为五种大施。......不杀故,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故。」

  16 《一切经音义》卷48:「近事(梵言乌波索迦,此云近事,谓亲近三宝而奉事也。)」(大正54,625b8)

  17 近住戒:佛制八戒,为在家弟子的加行,一日一夜持戒。这是随顺出离行者──阿罗汉等,学习谨严淡泊的出家生活。受此戒的,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,所以叫近住戒。

  18 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13:「问曰:五戒、一日戒,何者为胜?答曰:有因缘故,二戒俱等。但,五戒终身持;八戒一日持;又,五戒常持,时多而戒少;一日戒时少而戒多。复次,若无大心,虽复终身持戒,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。譬如软夫为将,虽复将兵终身,智勇不足,卒无功名;若如英雄奋发,祸乱立定,一日之勋,功盖天下。是二种戒,名居家优婆塞法。」(大正25,160b23-c1)

  19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0(大正27,416a11~20):「内等净者,内谓心,等净谓信,由信平等令内心净故名内等净。尊者世友作如是说:寻伺躁动扰乱定心,信能除彼令心等净。如波浪息水则澄清,是故说信名内等净。复作是说:染喜腾跃浑浊定心,信能除彼令心等净,如离泥浊水则澄清,是故说信名内等净。

  大德法救作如是说:行者将入第二静虑,心于定境信向乐住,不流驰散,久住一境,得第二定斯有是处。此由信力,是故说信名内等净。

  20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0:「第三静虑弃舍极喜,第四静虑弃舍极乐,故此唯立行舍为支。」(大正27,413 a29-b2)

  21 (1)天亲菩萨造,窥基注解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解》卷下,大正44,50a8~9:

  「或曰:散乱、掉举何别?曰:散乱令心易缘,掉举令心易解。」

  (2)昙旷撰《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》,大正85,1084a24~25:

  「彼令易解,此令易缘者:解谓行解,行解转易。缘谓所缘,所缘改变。」

  22 (1)有寻有伺才能发语言:参见《杂阿含经》卷21(568经),大正2,150a18~b2:

  「出息.入息名为身行。有觉.有观名为口行。想.思名为意行。......出息.入息是身法,依于身.属于身.依身转,是故出息.入息名为身行。有觉.有观故则口语,是故有觉.有观是口行。想.思是意行,依于心.属于心.依心转,是故想.思是意行。」

  (2)《清净道论》:第二禅:语言止息。第四禅:呼吸止息。灭尽定:受、想止息。

  23 禅:止观均等。前五神通依「四种根本禅」而得,不依「近分定」、不依「四无色定」。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41,大正27.727b22~c3:

  五通者,一、神境智通,二、天眼智通,三、天耳智通,四、他心智通,五、宿住随念智通。此五皆以慧为自性。已说自性,当说所以。问:何故名通。答:于自所缘无倒了达,妙用无碍故名为通。界者,四唯色界系;他心智通色界系及不系。地者,在四静虑根本地,非近分、非无色。所以者何。若地有五通所依殊胜三摩地,彼地有五通。近分、无色无五通所依殊胜三摩地,是故于彼无此诸通。有说:若地奢摩他、毗钵舍那平等摄受,彼地有五通。近分、无色随一阙故无有五通。(另参阅:《俱舍论》卷27,大正29.142c~143a)

  24 (1) 智德、恩德、断德,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7~p.18:

  a、智德:具一切种智,觉了一切法的共相、自相,不但具般若慧,自己得解脱,也能以方便慧让众生得解脱。

  b、恩德:悲愿深切,普度一切众生。

  c、断德:断尽一切烦恼及习气。

  (2) 印顺法师《学佛三要》p.85:「出现于印度的释迦牟尼,......他有大觉的智德,离烦恼的断德,慈悲的恩德。」

  25 四双八辈:预流向、预流果、一来向、一来果、不还向、不还果、阿罗汉向、阿罗汉果。

  26 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38,大正25,341c16~29:

   问曰:一生菩萨(大正藏原作「三生菩萨」,今依明本改作「一生菩萨」)何以但生兜率天上,不生余处?

   答曰:若在他方世界来者,诸长寿天、龙、鬼神,求其来处不能知,则生疑心,谓为幻化。若在人中死、人中生,然后作佛者,人起轻慢,天则不信。法应天来化人,不应人化天也!是故,天上来生,则是从天为人,人则敬信。

   无色界中无形,不得说法,故不在中生。

   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,而深着禅味,不能大利益众生故,是故不在中生。

   下三欲天(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)深厚结使,粗心错乱;上二天(乐变化天、他化自在天)结使既厚,心软不利;兜率天上结使薄,心软利,常是菩萨住处。譬如太子将登王位,先于静室七日斋洁,然后登正殿受王位。补处菩萨亦如是。

  (另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8,大正27,892c15~893a10)

  27 为何一生补处菩萨不在兜率天成佛而必来人间成正觉?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8,大正27,893a18~b3:

  问:何不即于睹史多天成正等觉,而必来人间耶?

  答:随诸佛法故,谓过殑伽沙数诸佛世尊,皆于人中而取正觉故。

  复次,天趣身,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依止故。

  复次,唯人智见猛利,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

  复次,诸天耽着妙欲,于入正性离生得果离染等事,非增上故。

  复次,人趣根性猛利,多分能受如来正法,天趣不尔。

  复次,最后有菩萨必受胎生,天趣唯化生故。

  复次,有二事处佛出世间,一、有厌心;二、有猛利智,当知此二唯人趣有。

  复次,人天并是法器,为欲俱摄,故来人间,若在天上,则人无由往,又不可令天上成佛,来人间化,人当疑佛,是幻所作不受法故,是以菩萨人间成佛。

  28 印顺法师《净土与禅》p.:「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,三会说法,教化众生。」

  29 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308~p.310。

  
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