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佛之道》第四章〈三乘共法〉
甲、发出离心修出世法的根性(p.133~p.142)
(释厚观,2005.2.28)
一、(p.133)「一切行无常,说诸受皆苦;缘此生厌离,向于解脱道。」
(一)出世间的三乘法(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),根本在「出离心」,要先学习发起。
缘「诸行无常、诸受皆苦」而生厌离生死的决心,成为坚定的志愿,而向于解脱道。
(二)下士、中士、上士之发心:
1、下士:五乘共法,增上生心-- 以人天福乐为目标。
2、中士:三乘共法,出离心--- 出离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,得涅槃解脱乐。
3、上士:大乘不共法,菩提心-- 上成佛道,下化众生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
(三)(p.133)一切行无常
世间的一切,不论是身心、器界;个人、家庭、国家,这都是迁流的,造作的。
1、迁流:都在生灭,生死,成坏的过程中,所以说迁流。
2、造作:都是因缘和合所作的,所以说造作。
迁流造作的名为行(事象)。这一切行,都是无常的,不永久的。
(四)(p.134)从一切行是无常的,不永久的,不彻底的,不可保信的观察来看,诸受皆是苦的。
1、苦受 ───── 苦苦─┐
2、乐受 ───── 坏苦─┼─ 一切行无常故,说「诸受皆苦」1。
3、不苦不乐受──行苦─┘
(五)(p.135)厌离心生起来,成为坚定的志愿,就会向于解脱生死的大道,走上了脱生死的境地。
1、没有这种出离心,一切修行,一切功德,都只是世间法。
2、有了出离心,那一切功德,就被出离心所摄导,成为解脱生死的因素,称为『顺解脱分善』。
二、(p.135~p.143)发出离心而修出世法的根性:
┌─(一)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
发出离心者─┤ (二)出家、在家
│ (三)乐独住比丘、乐人间住比丘
└─(四)信行人、法行人
(一)(p.135)总标:[随机立三乘,正化于声闻]
A、从此土的释迦佛法来说:正化声闻乘;旁化缘觉乘、菩萨乘。
1、 释迦佛出世说法时,主要是以声闻乘的弟子为主。
2、 释迦佛弟子中如大迦叶那样的缘觉根性者不多。
3、在三乘共法的《阿含经》中,主要的仅有二位菩萨:
(1)未成佛前的释迦菩萨。
(2)弥勒菩萨。(未来佛)
B、从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佛法来说:修学出世法的,确有声闻,缘觉,菩萨的三乘教法。
※(p.136)出世法之内容
1、从特殊的意义说2:
(1)佛为声闻说四谛。
(2)佛为缘觉说十二缘起。
(3)佛为菩萨说六波罗蜜。
2、从真实义说:
出世法都是观甚深义(四谛与十二缘起)的,不过,在菩萨道中,着重广大行的六波罗蜜多而已。
(二)(p.137~p.139)「在家」与「出家」:
[解脱道远离,苦乐之二边:顺摄乐行者,在家修法行;顺摄苦行者,出家作沙门。]
1、在家弟子:顺乐行者,有出离心,过着不过份纵欲 的中道生活。
2、出家弟子:顺苦行者,有出离心,过着不过份苦行的中道生活。
乐 行:如唯物论的顺世外道,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。
苦 行:如耆那教徒,禁欲的克己主义者。
中道行:释尊远离苦乐二边,保持以智化情的生活。
(三)(p.139~p.140)「乐独住比丘」与「乐人间住比丘」:
[此或乐独住;或乐人间住。]
1、独住:阿兰若比丘,自利心重,急于修习禅观。
2、共住:人间比丘,大众和合共住,不离僧团;经常游行人间,随缘在人间教化。
释尊:
1、 独住:佛曾独处三月,修习安那般那,便是独住的榜样。
2、 共住:佛常与弟子共住,游行各国,教化众生,是人间比丘的榜样。
依佛法的真意义来说,独住,是要内心离烦恼而住;否则怎么安静的环境,也还是妄想散乱。反之,如心地安静解脱,独住也得,大众住而人间游化也得。
(四)(p.141~p.142)「随信行」与「随法行」:
[或是随信行;或是随法行。]
「随信行」与「随法行」通于在家、出家。这二类根性,都是信智不离的,但不免偏重。不但初学的如此,就是证了果,也还是个性不同的。
1、随信行(钝根):个性惯习于信顺,一切随信心而转。
2、随法行(利根):一向惯习于理性的思考,除听师长教导外,还加上自己的观察、推求、参证经论,有了深刻的理解,才深信不疑,精进修学。
※ 「见道位中圣者有二:1、随信行,2、随法行。」
参见:《大毗婆沙论》卷54,大正27,278a-280b;《俱舍论》卷23,大正29,122b-c。
三、(p.142)根性虽然不同,但同修出离行 [虽复种种性,同修出离行]
有些人因为根性、风格不同,而互相批评:
(一) 「重信者」与「重慧者」互诤:
1、重信的:把专究法义的法行人,看作不修行,而自己才是利根。
2、重视慧解的:把重信者的信行,看作盲修瞎炼(这可能是盲修,要看师长的教导怎样)。
(二) 「独住比丘」与「人间比丘」互诤:
1、有的偏重山林,赞美精苦的生活,甚至说:『行必头陀,住必兰若』,轻视人间比丘。
2、游化人间的,又每每轻视独住比丘,说是自私自利。
(三) 「在家」与「出家」互诤:
在家与出家的,也常因观点的不同而互相轻毁。
其实,学佛是有不同根性,不同风格的,所以应尊重别人,更应该认识自己。
乙、四谛与缘起(p.143~p.177)
一、(p.143)出世三乘共法(解脱道)的总纲:四谛与缘起。
[佛说解脱道,四谛与缘起,甚深诸佛法,由是而显示。]
(一) 四谛:
「谛」,是不颠倒,所以也有确实的意思。佛的出世法,主要是以四谛来说明:
1、 苦:人生世间的苦恼逼迫。
2、 集:世间苦恼迫切的原因。
3、 灭:超越世间,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。
4、 道:达到灭除苦恼的方法。
(二)缘起:主要是从苦迫的现实,而层层推究,寻出苦痛的根源,发见了苦因与苦果间,所有相生相引的必然轨律。
1、十二因缘: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
2、典型的十二缘起说,实在就是苦与集的系列说明。
3、缘起,是说这些(苦,集等),都是依缘(关系,条件,原因)而才能存在的,发生的。所以可从因缘的改变中,使他消解而达到解脱,这就是灭道二谛。并非与四谛各别。
(三)(p.145)缘起与四谛通大乘、小乘。
A、约偏重义说:
1、小乘法着重于苦与集(流转门)的说明。
2、大乘法着重于灭与道(还灭门)的说明。特别是「灭」的说明。
中观者对于空性,瑜伽者对于缘起,都不曾离开四谛与缘起一步。
B、如实说:
1、佛法不出四谛与缘起法门,只是证悟的偏圆,教说的浅深而已。
2、《胜鬘经》3:小乘是有量的四谛,有作四谛;大乘是无量的四谛,无作的四谛。
3、《涅槃经》4:下智观缘起,得声闻菩提;......上上智观缘起,得佛菩提。
二、(p.145)总标四圣谛:
[苦集与灭道,是谓四圣谛。]
(一)苦:人生世间的苦迫现实。----------苦恼性。
(二)集:烦恼与业。---------------招集性。
(三)灭:灭除烦恼,不再生起苦果。--------灭离性。
(四)道:戒定慧,是对治烦恼,通达涅槃的修法。--对治性,能通涅槃性。
※《涅槃经》说:凡夫有苦而无苦谛,圣者有苦有苦谛5。
又如《遗教经》说:「佛说苦谛,真实是苦,不可令乐。集真是因,更无异因。苦若灭者,即是因灭,因灭故果灭。灭苦之道,实是真道,更无余道。」6
这些,唯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到『决定无疑』,所以叫做四圣谛。
三、(p.146)四谛之内容:
(一)苦谛:八苦(求不得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生、老、病、死,五取蕴苦。)
(二)集谛:(1)业,(2)惑(烦恼)-- 发业,润生。
(三)灭谛:(1)灭除烦恼。(2)寂灭涅槃。
(四)道谛:(1)三增上学-增上戒学、增上定学(增上心学)、增上慧学。
(2)八正道: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
四、(p.146~p.154)别说「苦谛」:
(一)(p.146)八苦 [苦者求不得,怨会爱别离,生老与病死,总由五蕴聚。]
※其中的「五取蕴苦」为一切苦痛的症结
┌──对外物所引起的────所求不得苦
│ ┌─怨憎聚会苦
五取蕴苦─┤ 对社会所引起的──┴─恩爱别离苦
│ ┌─生苦
…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