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、有: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等三界的生命自体,是能起后世生命的业 力,也可说是未来生命的潜在。
11、生。
12、老死。
(七)十二缘起各支的关系(参见:《唯识学探源》p.10~p.27)
D. C. B. A
A、(p.167)生死本源:[无明之所覆,爱结之所系, 有识身相续,相续而不已。]
1、 缘起支的叙述,很多是从识支开始的,所以经说:『齐识而还,不能过彼』15。可是,在识支以前,有的又加上无明与行二支,成为十二支。
2、《阿含经》中,一再说:「无明覆,爱结系,得此识身」。此中无明、爱、识,与十二支中的无明,行,识,是可以相通的。(p.168)
3、经上说:「真义心当生,常能为障碍,俱行一切分,谓不共无明」16。
4、从烦恼来说:无明是属于知的,是认识上的错乱;爱是属于情意的,是行为上的染着。有了这两大因缘,众生就感到了「有识身」──众生自体,而相续的流转生死。这也就是无明为父,贪爱为母,和合而生生死众生的意思。
5、得有识身,是有取识的结生相续,为一新生命的开始。
6、由于过去世的烦恼(无明),有过去世的业(行);从过去世的烦恼与行业,才有现生的生命开始──识。从无明而行而识,说明了从过去到现在的生死历程。
B、(p.169~p.170)生命依持:[缘识有名色、【亦缘名色有识】。]
1、 照经上说:不但因识而有名色,也因名色而有识。这意思是说: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,是要依于有取识(唯识学中叫作阿陀那识17)的摄取而存在。反之,也因为身心的活动,有取识才能存在。
2、 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88经),曾用束芦的比喻,说明它的相互依存性:
「譬如三芦立于空地,展转相依而得竖立。若去其一,二亦不立;若去其二,一亦不立;展转相依而得竖立。识缘名色,亦复如是,展转相依而得生长」。
(大正2,81b4~8)
3、「缘识而有名色」:名色是有情身心组织的总名,当然要追问它从何而来?从父精母血的和合,渐渐发达到成人,其中主要的原因,不能不说是识。识是初入母胎的识,因识的入胎,名色才能渐渐的增长、广大起来。不但胎儿是这样,就是出胎以后少年到成人,假使识一旦离身,我们的身心组织立刻要崩溃腐坏。这是很明显的事实,所以说名色以识为缘。(印顺法师《唯识学探源》p.18)
4、「依名色而有识」:这入胎识,倘使没有名色作它的依托,识也不能相续存在(没有离开物质的精神),也不能从生命的潜流(生前死后的生命),拦入现实的生命界。这不但初入胎是如此,就是少年、成人,也每每因身体的损害,使生命无法维持而中夭,所以又说「名色缘识」。(印顺法师《唯识学探源》p.18~p19)
5、《大缘方便经》:《长阿含经》卷10(13经)(大正1,61b)
「阿难!缘识有名色,此为何义?若识不入母胎者,有名色不?答曰:无也。若识入胎不出者,有名色不?答曰:无也。若识出胎,婴孩坏败,名色得增长不?答曰:无也。阿难!若无识者,有名色不?答曰:无也。阿难!我以是缘,知名色由识,缘识有名色。我所说者,义在于此。
阿难!缘名色有识,此为何义?若识不住名色,则识无住处;若无住处,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?答曰:无也。阿难!若无名色,宁有识不?答曰:无也。阿难!我以此缘,知识由名色,缘名色有识。我所说者,义在于此。」
C、(p.170~p.172)触境系心:
[从是有六触,根境相涉触;从触生于受,缘受起于爱。]
1、「触」:根境相触而起一般的认识,叫做「触」。根境识三者,因触而和合,也可说因三者的和合而有触。
(1)在触对境界时,首先发生了合意的,或不合意的,或非合意不合意的反应,这叫可意触,不可意触,俱非触。
(2)「无明相应触」:根境相触而不离无明。
「明相应触」:守护根门,在根境相触时,有智慧观照。
2、「受」:
(1)可意触,起喜受、乐受;不可意触起苦受、忧受;非可意不可意触,起舍受。
(2)如有智慧而正念现前的,就不起味着,不为情感的苦乐所惑乱。
3、「爱」:没有正念正知的,都是依缘此或苦或乐的受味,生起深深的爱着:爱着自我,爱着境界。这时候,已以主动的姿态,对生命与尘世,倾向爱恋而作不得主。
4、「触」是认识的,「受」是情感的,「爱」以下是意志的活动了。
5、「依胎生学为基础的触境系心观」与「依认识论为基础的触境系心观」。
入胎识是不通于六识的;说六识,一定是指认识六尘境界的了别识。
(印顺法师《唯识学探源》p.15~p.21)
一、 胎生学:识(入胎识)←→名色→六入→触→受→(爱)
触境系心 【互相依存】 【触境系心】
识 (六识了别)
二、认识论 名色(客观的境) →触→受→(爱)
六入(根)
D、(p.171~p.172)逐物流转:[爱增则名取,因是集后有;生老死相随。]
1、 爱与取,正是依着烦恼而有的一切活动。因此烦恼的活动,就起集成后有的业种。
2、 有,是三有:欲有,色有,无色有,就是三界的生命自体。但这里所说的,不是现实生命的存在(有),而是能起后世生命的业力,也可说是未来生命的潜在。
3、 有了这,那么现生死了以后,未来识又会结生。生了,就不能不老不死。
七、(p.172~p.174)别说「灭谛」:
[灭应灭于惑,惑灭则苦灭,解脱于痴爱,现证寂灭乐。]
(一)灭有两个意义:一、是灭除;二、是寂灭。
A、灭除:灭除苦痛。
1、有人着重于外界的改善。
2、有人着重于色身的保养。
3、 佛法重在烦恼的灭除。
虽然苦报是业力所感的,但问题却是烦恼。有了烦恼,就会发业,润生;如断了烦恼,即使有无量业种,也就干枯而不再起用。所以佛肯定地指出:要「灭」除生死大苦,「应」该「灭于惑」──烦恼。如「惑灭」了,那就不再造业了,过去所有的业也就干枯无用了。这样,生死「苦」果,就会彻底的「灭」除。
B、寂灭:寂灭涅槃。(寂、静、妙、离)
(二)(p.173)烦恼的灭除从何下手?
烦恼的灭除,要从根本的烦恼(愚痴无明)去着手。
无明:主要是迷于无我的无明,还有染着于境界的贪爱。
1、迷于无我的无明:障于智(知见)-→离无明者,慧解脱。
2、染着于境界的贪爱:障于行(行为)→离贪欲者,心解脱。18
从修学佛法来说,应该先通达无我,得到无我真智的契证。然后从日常行中,不断的销除染爱。但到圆满时,这都是解除了的。
(三)(p.174)现证到涅槃的「寂灭乐」。
涅槃寂灭,是现实所证验的,并非推托到死了以后,这是佛法的特色。
八、(p.174~p.177)略说「道谛」:
(一)[能灭苦集者,唯有一乘道]
众生是同样的生死;生死的根源,是同样的迷执。苦与集的体性是一样的,那出离生死苦的法门,那里会有不同呢?所以佛在《阿含经》中,曾明确地宣说一乘法,也就是『一道出生死』,『同登解脱床』。
出离生死的一乘法──不二法:
1、 从证悟真理来说,是无二无别的(『同入一法性』)。
2、 从修行的方法来说,是同样的。
适应众生的不同根性,佛是说有种种方法的。但除了方便引导的以外,论到出离生死的道体,并无差别,总不出于「三学」(学是学习,不是学问)。
(二)[三学八正道,能入于涅槃。]
适应众生的不同根性,佛是说有种种方法的。但除了方便引导的以外,论到出离生死的道体,并无差别,总不出于「三学」、「八正道」。
(三)(p.176)『三增上学』:增上戒学、增上心(定)学、增上慧学。
※「增上」,是有力的,能为他所因依的意思。
1、增上戒学:为了修定而持戒,叫做增上戒学。(p.199)
2、增上心学:为了修发真慧而修习禅定的,叫增上心(定)学。(p.202)
3、增上慧学:为了作为解脱的依止而修慧,叫增上慧学。(p.205)
※三学有相依相因的关系,是求解脱者必不可缺的学程。决没有不修戒而能成就定,不修定而能成就慧,不修慧而能得解脱的道理。
(四)(p.177)八正道与戒、定、慧之关系:
戒学: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。
定学:正念、正定。
慧学:正见、正思惟。
(正精进遍通三学)
※南北传经论之比较:
1、《中阿含经》卷58〈法乐比丘尼经〉大正1,788c10-12:
非八支圣道摄三聚,(是)三聚摄八支圣道。正语、正业、正命此三道支圣戒聚所摄。正念、正定此二道支圣定聚所摄。正见、正志、正方便此三道支圣慧聚所摄。
2、《中部》〈有明小经〉:…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