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见、爱、慢、无明」──四烦恼,可从种种意义,作不同的解说。
A、唯识学之解说:此四烦恼是被看作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烦恼,有覆无记13。
(1)我见:由于自我的错觉,因而执为确有的。
(2)我爱:爱恋自我。
(3)我慢:由于执有自我,而对自我有妄自尊大感。
(4)我痴:本来没有常住不变自在的我,却看作有我。
B、声闻经论的解释:
(1)见――认识上的错误。
(2)爱――行动上的错误。
(3)慢――微细的自我感,及因此而引起的自我中心活动。
(4)无明-如阿罗汉的习气,不染污无知。14
C、以总、别来说:
┌─见:属于知的谬误。
无明(痴,一切烦恼的总相)┼─爱:属于情的谬误。 └─慢:属于意志的谬误。
(五)(p.163)[我我所摄故,死生永相续。]
A、最根本的烦恼是什么?
1、在四谛的说明中,以「爱」为主,因为「爱」是染着而起苦的根本。
2、其他经论说:「无明」为本;「我、我所见」为本。
3、经中也说:「无明」及「爱」,为生死的父母(因)。
※比喻:如人眼目被蒙蔽了,陷身于棘藤遍布的深草丛中,出不来。
(1)无明:眼目被蒙蔽。
(2)爱 :棘藤草丛的障碍。
想要出离棘藤丛草,以解脱眼目的蒙蔽为首要。所以理解到:「无明」为生死的根本,而解脱生死,主要是「智慧」的力量。
B、(p.163)我、我所见摄取故,死生永相续
1、 无明,不是说什么都不知,反而是充满迷谬的知。其中最主要的,是不知 无我、无我所。所以无明就是「愚于无我」。从执见来说,就是「我、我所见」。
2、 由于我、我所见摄取的缘故,就会造成向心力,而凝聚成一个个的自体。
3、 一期寿命之结束:(1)业尽而死;(2) 福尽而死;(3) 横死。
4、 虽然众生一期寿命结束了,但我我所见为本的烦恼,还在发挥他的统摄凝聚力,这才又引发另一业系,展开一新的生命。众生就是这样的死生,生死,永远的相续下去,成为流转生死,茫无了期的现象。
六、(p.164~p.172)竖说「缘起」:
[苦集相钩缠,死生从缘起;佛说十二支,如城如果树。]
(一)(p.164)缘起是「苦、集相生」竖的说明。
苦与集辗转互为因果:众生依烦恼、业感得「生」的苦报后,依此身心苦果,又有烦恼与业的活动。所以,苦与集互相钩缠,是辗转互为因果的。苦从集生,而集又依苦而起,辗转相续。
(二)(p.165)佛说缘起,因随机不同,而有不同的开示:
1、三 支 说:烦恼、业、苦。
2、五 支 说: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病死。
3、十 支 说: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病死。
4、十二支说: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病死。
(三)(p.167)十二缘起(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98经),大正2,85a11-c2):
「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。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我今当说缘起法,法说、义说。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
云何缘起法法说?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谓缘无明行、乃至纯大苦聚集,是名缘起法法说。
云何义说?谓缘无明行者,彼云何无明?若不知前际,不知后际,不知前后际;不知于内,不知于外,不知内外,不知业,不知报,不知业报;不知佛,不知法,不知僧;不知苦,不知集,不知灭,不知道;不知因,不知因所起法;不知善、不善,有罪、无罪,习、不习,若劣、若胜,染污、清净,分别缘起,皆悉不知。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,于彼彼不知、不见、无无间等、痴暗、无明、大冥,是名无明。
缘无明行者,云何为行?行有三种:身行,口行,意行。
缘行识者,云何为识?谓六识身:眼识身,耳识身,鼻识身,舌识身,身识身,意识身。
缘识名色者,云何名?谓四无色阴:受阴、想阴、行阴、识阴。云何色?谓四大,四大所造色,是名为色。此色及前所说名,是为名色。
缘名色六入处者,云何为六入处?谓六内入处:眼入处,耳入处,鼻入处,舌入处,身入处,意入处。
缘六入处触者,云何为触?谓六触身:眼触身,耳触身,鼻触身,舌触身,身触身,意触身。
缘触受者,云何为受?谓三受:苦受,乐受,不苦不乐受。
缘受爱者,彼云何为爱?谓三爱:欲爱,色爱,无色爱。
缘爱取者,云何为取?四取:欲取,见取,戒取,我取。
缘取有者,云何为有?三有:欲有,色有,无色有。
缘有生者,云何为生?若彼彼众生,彼彼身种类,一生超越和合出生,得阴、得界、得入处、得命根,是名为生。
缘生老死者,云何为老?若发白、露顶、皮缓、根熟、支弱、背偻、垂头、呻吟、短气、前输,柱杖而行,身体黧黑,四体斑驳,暗钝垂熟,造行艰难,羸劣,是名为老。
云何为死?彼彼众生,彼彼种类没、迁、移,身坏,寿尽、火离、命灭,舍阴时到,是名为死。此死及前说老,是名老死。是名缘起义说。
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」
※ 佛说十二支缘起,有种种譬喻。
1、如 城:众生在十二缘起的因果系中,像在四周围绕的城中,不得其门而出。
2、如果树:如从种子发芽,生枝叶,开花,结果;果实又成为种子,又会发芽 生叶。虽然在前的不就是后来的,却有因果的密切关系。种果相生,一直延续下来。
(四)(p.166)四种缘起说:1、剎那缘起,2、连缚缘起,3、分位缘起,4、远续缘起。印顺法师: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190~p.192:
缘起是「佛法」的中道说,经说的支数不一,以十二支缘起为准。十二支缘起,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系列,是生命的缘起,而缘起法则是可通于非情的。有部论师对缘起的解释,各有所重,所以「缘起有四种,一、剎那,二、连缚,三、分位,四、远续」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3,大正27
117c)。
一、剎那缘起:与迦旃延尼子同时的寂授──设摩达多所说。一剎那中,有无明、行......老死等十二支。一剎那中,与一念中相近。《华严经》「十地品」说:「三界虚妄,但是一心作;十二缘分,是皆依心」;「知十二因缘,在于一心中」(《华严经》卷25,大正9
558c、560a)。一心缘起,可说受到剎那缘起的影响。
二、连缚缘起:世友《品类足论》说「云何缘起?谓一切有为法」。一切有为法,通于有漏、无漏;有先后或同时的因果关系,所以名为连缚。
三、分位缘起:《发智论》说:无明、行,是前生的因;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是现生的果。爱、取、有,是现生的因;生、老死,是未来生的果。十二支通于三世,有两重因果。所以名为分位,是阶段的意思。以人来说,如识入母胎,新生命开始,名为「识」。胎中肉团,还没有成(人)形阶段,名为「名色」。胎中人形成就,眼、耳等形成,名为「六处」。十二支,是三世因果的十二阶段。每一阶段,在欲、色界的,都具足五蕴,以五蕴为体。名为「无明」、「识」等,是约这一阶段的特性而说,并非只是「无明」或「识」等。
四、远续缘起:是《界身足论》说的。生死业报,是不限于前后二生的。可能很久以前的惑业因缘,到今生才受报;今生的惑业因缘,要多少生以后才受报。所以生死业报的十二支,是通于久远的,名为「远续」。
这四说,毗婆沙师认为都是合理的;特别是世友的「连缚缘起」,通于一切有为法,受到《大毗婆沙论》编集者的称赞:「是了义」说,「是胜义」说。然佛说十二缘起重于惑业苦的三世因果;声闻乘法重于生死的解脱,所以毗婆沙师还是以「分位缘起」为主。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3,大正27,117a-119b)
※另参见《俱舍论》卷9,大正29,48c。
(五)(p.172)三世两重因果(水野弘元:《佛教要语の基础知识》p.168~p.169)
十 二 缘 起
(六)(p.167~p.172)十二缘起各支的内容:
1、无明:知的谬误错乱,是以我、我所见为摄导的烦恼之总名。(p.169)
2、行 :与爱相应的,思心所所发动的行为。(行业)(p.168)
3、识 :入胎识(结生识)。
4、名色:精血和合之后,还是肉团的阶段。
5、六处:母胎中生起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形成人体形态的阶段。
6、触 :出胎后,根境相触而起一般的认识。(无明相应触、明相应触)[认识]
7、受 :可意触起喜受、乐受;不可意触起苦受、忧受;俱非触起舍受。[情感]
8、爱 :爱着自我,爱着境界。[意志]
9、取 :我语取(执取自我)、欲取(一般的追求五欲)、见取(执取错 误的见解)、戒禁取(执取无意义的戒条)…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