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見、愛、慢、無明」──四煩惱,可從種種意義,作不同的解說。
A、唯識學之解說:此四煩惱是被看作與第七末那識相應的煩惱,有覆無記13。
(1)我見:由于自我的錯覺,因而執爲確有的。
(2)我愛:愛戀自我。
(3)我慢:由于執有自我,而對自我有妄自尊大感。
(4)我癡:本來沒有常住不變自在的我,卻看作有我。
B、聲聞經論的解釋:
(1)見――認識上的錯誤。
(2)愛――行動上的錯誤。
(3)慢――微細的自我感,及因此而引起的自我中心活動。
(4)無明-如阿羅漢的習氣,不染汙無知。14
C、以總、別來說:
┌─見:屬于知的謬誤。
無明(癡,一切煩惱的總相)┼─愛:屬于情的謬誤。 └─慢:屬于意志的謬誤。
(五)(p.163)[我我所攝故,死生永相續。]
A、最根本的煩惱是什麼?
1、在四谛的說明中,以「愛」爲主,因爲「愛」是染著而起苦的根本。
2、其他經論說:「無明」爲本;「我、我所見」爲本。
3、經中也說:「無明」及「愛」,爲生死的父母(因)。
※比喻:如人眼目被蒙蔽了,陷身于棘藤遍布的深草叢中,出不來。
(1)無明:眼目被蒙蔽。
(2)愛 :棘藤草叢的障礙。
想要出離棘藤叢草,以解脫眼目的蒙蔽爲首要。所以理解到:「無明」爲生死的根本,而解脫生死,主要是「智慧」的力量。
B、(p.163)我、我所見攝取故,死生永相續
1、 無明,不是說什麼都不知,反而是充滿迷謬的知。其中最主要的,是不知 無我、無我所。所以無明就是「愚于無我」。從執見來說,就是「我、我所見」。
2、 由于我、我所見攝取的緣故,就會造成向心力,而凝聚成一個個的自體。
3、 一期壽命之結束:(1)業盡而死;(2) 福盡而死;(3) 橫死。
4、 雖然衆生一期壽命結束了,但我我所見爲本的煩惱,還在發揮他的統攝凝聚力,這才又引發另一業系,展開一新的生命。衆生就是這樣的死生,生死,永遠的相續下去,成爲流轉生死,茫無了期的現象。
六、(p.164~p.172)豎說「緣起」:
[苦集相鈎纏,死生從緣起;佛說十二支,如城如果樹。]
(一)(p.164)緣起是「苦、集相生」豎的說明。
苦與集輾轉互爲因果:衆生依煩惱、業感得「生」的苦報後,依此身心苦果,又有煩惱與業的活動。所以,苦與集互相鈎纏,是輾轉互爲因果的。苦從集生,而集又依苦而起,輾轉相續。
(二)(p.165)佛說緣起,因隨機不同,而有不同的開示:
1、叁 支 說:煩惱、業、苦。
2、五 支 說: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病死。
3、十 支 說: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病死。
4、十二支說: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病死。
(叁)(p.167)十二緣起(《雜阿含經》卷12(298經),大正2,85a11-c2):
「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。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我今當說緣起法,法說、義說。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
雲何緣起法法說?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謂緣無明行、乃至純大苦聚集,是名緣起法法說。
雲何義說?謂緣無明行者,彼雲何無明?若不知前際,不知後際,不知前後際;不知于內,不知于外,不知內外,不知業,不知報,不知業報;不知佛,不知法,不知僧;不知苦,不知集,不知滅,不知道;不知因,不知因所起法;不知善、不善,有罪、無罪,習、不習,若劣、若勝,染汙、清淨,分別緣起,皆悉不知。于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,于彼彼不知、不見、無無間等、癡暗、無明、大冥,是名無明。
緣無明行者,雲何爲行?行有叁種:身行,口行,意行。
緣行識者,雲何爲識?謂六識身:眼識身,耳識身,鼻識身,舌識身,身識身,意識身。
緣識名色者,雲何名?謂四無色陰:受陰、想陰、行陰、識陰。雲何色?謂四大,四大所造色,是名爲色。此色及前所說名,是爲名色。
緣名色六入處者,雲何爲六入處?謂六內入處:眼入處,耳入處,鼻入處,舌入處,身入處,意入處。
緣六入處觸者,雲何爲觸?謂六觸身:眼觸身,耳觸身,鼻觸身,舌觸身,身觸身,意觸身。
緣觸受者,雲何爲受?謂叁受:苦受,樂受,不苦不樂受。
緣受愛者,彼雲何爲愛?謂叁愛:欲愛,色愛,無色愛。
緣愛取者,雲何爲取?四取:欲取,見取,戒取,我取。
緣取有者,雲何爲有?叁有:欲有,色有,無色有。
緣有生者,雲何爲生?若彼彼衆生,彼彼身種類,一生超越和合出生,得陰、得界、得入處、得命根,是名爲生。
緣生老死者,雲何爲老?若發白、露頂、皮緩、根熟、支弱、背偻、垂頭、呻吟、短氣、前輸,柱杖而行,身體黧黑,四體斑駁,暗鈍垂熟,造行艱難,羸劣,是名爲老。
雲何爲死?彼彼衆生,彼彼種類沒、遷、移,身壞,壽盡、火離、命滅,舍陰時到,是名爲死。此死及前說老,是名老死。是名緣起義說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」
※ 佛說十二支緣起,有種種譬喻。
1、如 城:衆生在十二緣起的因果系中,像在四周圍繞的城中,不得其門而出。
2、如果樹:如從種子發芽,生枝葉,開花,結果;果實又成爲種子,又會發芽 生葉。雖然在前的不就是後來的,卻有因果的密切關系。種果相生,一直延續下來。
(四)(p.166)四種緣起說:1、剎那緣起,2、連縛緣起,3、分位緣起,4、遠續緣起。印順法師: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190~p.192:
緣起是「佛法」的中道說,經說的支數不一,以十二支緣起爲准。十二支緣起,說明衆生生死流轉的因果系列,是生命的緣起,而緣起法則是可通于非情的。有部論師對緣起的解釋,各有所重,所以「緣起有四種,一、剎那,二、連縛,叁、分位,四、遠續」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23,大正27
117c)。
一、剎那緣起:與迦旃延尼子同時的寂授──設摩達多所說。一剎那中,有無明、行......老死等十二支。一剎那中,與一念中相近。《華嚴經》「十地品」說:「叁界虛妄,但是一心作;十二緣分,是皆依心」;「知十二因緣,在于一心中」(《華嚴經》卷25,大正9
558c、560a)。一心緣起,可說受到剎那緣起的影響。
二、連縛緣起:世友《品類足論》說「雲何緣起?謂一切有爲法」。一切有爲法,通于有漏、無漏;有先後或同時的因果關系,所以名爲連縛。
叁、分位緣起:《發智論》說:無明、行,是前生的因;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,是現生的果。愛、取、有,是現生的因;生、老死,是未來生的果。十二支通于叁世,有兩重因果。所以名爲分位,是階段的意思。以人來說,如識入母胎,新生命開始,名爲「識」。胎中肉團,還沒有成(人)形階段,名爲「名色」。胎中人形成就,眼、耳等形成,名爲「六處」。十二支,是叁世因果的十二階段。每一階段,在欲、色界的,都具足五蘊,以五蘊爲體。名爲「無明」、「識」等,是約這一階段的特性而說,並非只是「無明」或「識」等。
四、遠續緣起:是《界身足論》說的。生死業報,是不限于前後二生的。可能很久以前的惑業因緣,到今生才受報;今生的惑業因緣,要多少生以後才受報。所以生死業報的十二支,是通于久遠的,名爲「遠續」。
這四說,毗婆沙師認爲都是合理的;特別是世友的「連縛緣起」,通于一切有爲法,受到《大毗婆沙論》編集者的稱贊:「是了義」說,「是勝義」說。然佛說十二緣起重于惑業苦的叁世因果;聲聞乘法重于生死的解脫,所以毗婆沙師還是以「分位緣起」爲主。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23,大正27,117a-119b)
※另參見《俱舍論》卷9,大正29,48c。
(五)(p.172)叁世兩重因果(水野弘元:《佛教要語の基礎知識》p.168~p.169)
十 二 緣 起
(六)(p.167~p.172)十二緣起各支的內容:
1、無明:知的謬誤錯亂,是以我、我所見爲攝導的煩惱之總名。(p.169)
2、行 :與愛相應的,思心所所發動的行爲。(行業)(p.168)
3、識 :入胎識(結生識)。
4、名色:精血和合之後,還是肉團的階段。
5、六處:母胎中生起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形成人體形態的階段。
6、觸 :出胎後,根境相觸而起一般的認識。(無明相應觸、明相應觸)[認識]
7、受 :可意觸起喜受、樂受;不可意觸起苦受、憂受;俱非觸起舍受。[情感]
8、愛 :愛著自我,愛著境界。[意志]
9、取 :我語取(執取自我)、欲取(一般的追求五欲)、見取(執取錯 誤的見解)、戒禁取(執取無意義的戒條)…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