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汉译南传10(《中部》2) p. 21;DN, II, p.23、p.36:
正语、正业及正命,此等诸法为戒聚所摄;正精进、正念及正定,此等诸法为定聚所摄;正见及正思惟,此等诸法为慧聚所摄。
3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59,大正27,306b27-28:
正见、正思惟、正精进,慧蕴摄;正念、正定,定蕴摄。
4、《大智度论》卷19,大正25,203a23~24;卷87,大正25,669a8-10:
(1)是八正道有三分:三种为戒分,三种为定分,二种为慧分......
(2)行名持戒,学名禅定,道名智慧。
复次!行名正语、正业、正命;
学名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;
道名正见、正思惟。
此八事虽名为道,然分别有三分。
5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9,大正30,445a10-12:
正见、正思惟、正精进,慧蕴所摄。
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戒蕴所摄。
正念、正定,定蕴所摄。
南北传经论四种说法之比较
经论名
正见
正思惟
正语
正业
正命
正精进
正念
正定
《中含》法乐比丘尼经
慧
慧
戒
戒
戒
慧
定
定
《中部》有明小经
慧
慧
戒
戒
戒
定
定
定
《大毗婆沙论》
慧
慧
戒
戒
戒
慧
定
定
《大智度论》
慧
慧
戒
戒
戒
定
定
定
《瑜伽师地论》
慧
慧
戒
戒
戒
慧
定
定
丙、三增上学(p.177-p.206)
壹、增上戒学(p.177-p.199)
一、(p.178)道谛之主要内容:
(一) 三增上学:增上戒学、增上定学、增上慧学。(p.177- p.206)
(二) 八正道: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(p.207- p.232)
(三) 三十七道品::1、四念处;2、四正勤;3、四神足;4、五根;5、五力;6、七觉支;7、八正道。(p.232- p.235)
二、三增上学的意义
(一)(p.199)增上戒学:为了修定而持戒,叫做增上戒学。
(二)(p.202)增上定学:为了修发真慧而修习禅定的,叫增上心(定)学。
(三)(p.205)增上慧学:为了作为解脱的依止而修慧,叫增上慧。这当然不是俗知俗见,而是究竟的真实慧了。
三、「戒」之异名
(一) 尸罗(zIla; sIla):原来是「习惯」的意思。如反复不断地作,就会「习以成性」。习惯通善、恶,若约「善」而言,不断地行善,成为善的习性,而产生一种止恶向善的潜在力量,称为「尸罗」。
(二) 律仪(saMvara):为「防护」之意,或译为「禁戒」,亦即防护身口意之过非,以及防护根门使不放逸,如「戒律仪」,「根律仪」等。
(三) 波罗提木叉(prAtimokSa; pAtimokkha):波罗提木叉意译为「别解脱」,即借着持戒,防护身口过错,别别于诸烦恼中而得解脱。
(四) 学处(ZIkSApada; sikkhApada):即在家众、出家众所应当学的处所(pada,对象)。也就是所应学的五戒、十戒、二百五十戒等一一戒条项目。换言之:由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等「五个学处」组合而成「五戒」。
(五) 律(vinaya):音译为「毗奈耶」或「毗尼」,有调伏、灭、断、调练、训练等义。
四、(p.178)总说增上戒学[初增上尸罗,心地净增上,护心令不犯,别别得解脱。]
(一) 「尸罗」之意义:尸罗是梵语,意译为戒,有平治,清凉19等意思。
1、 戒的力用,是恶止善行。依佛的本意,决非专从法制规章去约束,而要从内心的净治得来。烦动恼乱的内心,为非作恶,那就是热恼忧悔。如心净持戒,就能不悔,不悔就能得安乐,所以戒是清凉义。
2、 又烦恼如满地荆棘,一定嘉谷不生。心地清净的戒,如治地去草一样,这就可以生长功德苗了。
(二)「戒体」:心地怎能得清净呢?这就是信,就是归依。从「深忍」(深刻的了解),「乐欲」(恳切的誓愿)中,信三宝,信四谛。真能信心现前,就得心地清净。从此净信中,发生止恶行善的力量,就是一般所说的「戒体」。
(三)「得戒」:无论是在家的优婆塞、优婆夷戒;沙弥、沙弥尼戒、式叉摩那戒;比丘、比丘尼戒,起初都是以三归依得戒的。自愿归依,自称我是优婆塞等,就名为得戒。后来为了郑重其事,比丘、比丘尼戒,才改订为白四羯磨得戒。如没有净信,白四羯磨也还是不得戒的。
(四)戒是从深信而来的「心地」清「净」,从心净而起誓愿,引发「增上」力,有「护」持自「心」,使心「不犯」过失的功能。
(五)(p.179)律仪:梵语三跋罗(saMvara梵巴同;saM -√vR[抑制、防止])直译为「等护」,义译为「律仪」。
1、道共律仪(anAsrava-saMvara,无漏律仪):真智现前,以慧而离烦恼。
2、定共律仪(dhyAna-saMvara):定心现前,以定而离烦恼。
3、别解脱律仪(prAtimokSa-saMvara):净信(信三宝、四谛)现前,愿于佛法中修学,作在家弟子,或出家弟子,就得别解脱律仪。含比丘,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弥、沙弥尼、近事男、近事女,近住等八种戒。
(六)(p.179)波罗提木叉(梵prAtimokSa;;巴pAtimokkha):别解脱戒,这是逐条逐条的受持,就能别别的得到解脱。
(七)(p.179)律师与禅师对戒律之态度:
A、一般重戒律的,大抵重视规制,每忽略佛说能净内心的戒的本质。
B、古代禅师,每说「性戒」,是重视内心清净,德性内涵的。但偏重证悟的清净,也不是一般所能得的。
※ 其实,佛法是「信为能入」20,「信为道源」21;真切的净信,誓愿修学,才是戒学的根本。
五、(p.180)在家戒[在家五八戒,如前之所说。]
(一) 「近事律仪」,这就是优婆塞、优婆夷的五戒:1、不杀生;2、不偷盗;3、不邪淫;4、不妄语;5、不饮酒。(参见p.107-p.112)
(二) 「近住律仪」,就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法的八戒,作一日夜或短期的修持:1、不杀生;2、不偷盗;3、不淫;4、不妄语;5、不饮酒;6、不香华鬘严身,不歌舞观听;7、不坐卧高广大床。8、不非时食(过午不食)。(参见p.112-p.114)
(三)(p.180)五戒与八戒之发心:
A、如以「增上生心」,为了求得现生与后世的安乐而受持,就成为「人天乘法」。
B、如以「出离心」来修学,为了脱生死而受持,就是「出世的戒法」。
C、如以「菩提心」来修学,为了度化众生,成就佛道,就成为「菩萨乘法」。22
六、(p.180)总说出家戒[出家戒类五:沙弥沙弥尼,比丘比丘尼,及式叉摩那。]
(一) 沙弥戒、沙弥尼戒之十戒:
1、不杀生;2、不偷盗;3、不淫;4、不妄语;5、不饮酒;6、不香华鬘严身;7、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;8、不坐卧高广大床;9、不非时食;10、不捉生像金银宝物。(其中,3、9、10显出了出家人的特色)
※沙弥:义译为勤策,是精勤策励,求脱生死的意思。(p.181)
A、沙 弥:(梵ZrAmaNera或ZrAmaNeraka,巴sAmaNera)
B、沙弥尼:(梵ZrAmaNerI或ZrAmaNerikA,巴sAmaNerI或sAmaNerA)
(二) 比丘戒:二百五十戒(《四分律》)。比丘尼戒:三百四十八戒23(《四分律》)。
A、比丘:译义为乞士,是过着乞化生活的修道人。(p.182)
比 丘:(梵bhikSu,巴bhikkhu)。
比丘尼:(梵bhikSunI,巴bhikkhunI)。
B、(p.182) 十种因缘得具足戒(《十诵律》,大正23, 410a6-14)
佛在王舍城语诸比丘:十种明具足戒。何
等十?
1、 佛世尊自然无师得具足戒。
2、 五比丘得
道即得具足戒。
3、 长老摩诃迦叶自誓即得具
足戒。
4、 苏陀随顺答佛论故得[03]具足戒。
5、 边地
持律第五得受具足戒。
6、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
尼受八重法即得具足戒。
7、 半迦尸尼遣使得
受具足戒。
8、 佛命善来比丘得具足戒。
9、 归命三
宝已,三唱我随佛出家,即得具足戒。
10、白四羯
磨得具足戒。是名十种具足戒。
(三)(p.183) 式叉摩那(梵ZikSamANA,巴sikkhamAnA):译义为学法女,是在二年内,受持六法戒…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