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善法令生、
4.已生诸善法令增长。
(三) 四如意足:1.欲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、2.心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、3.精进定断行成
就修如意足、4.思惟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。
(四神足是定,定为神通所依止,称为神足。虽是定,但由修发三摩地的主力,有由欲,由勤,由止,由观而不同,所以分为四神足。)
(四) 五根:1.信根、2.精进根、3.念根、4.定根、5.慧根。
(这五项功德,修得坚定而为引发功德的根源,名为根。)
(五) 五力:1.信力、2.精进力、3.念力、4.定力、5.慧力。
(这五事已有降伏烦恼等力量,所以叫力。)
(六) 七觉支:1.念觉支、2.择法觉支、3.精进觉支、4.喜觉支、5.除觉支(轻安觉支)、
6.定觉支、7.舍觉支。
(七) 八正道:1.正见、2.正思惟、3.正语、4.正业、5.正命、6.正精进、7.正念、8.正定。
二、(p.233)「道同随机异」
(一)「道」体是「同」一的。众生的生死是同一的,解脱生死的道,不会是不同的。
(二)不过「随」众生的根「机」不同,佛就说有别「异」的道品而已。
(三)从经中看来,任何一项道品(其实是包含一切功德,不过举其重要而说),都是能解脱生死的,都说为『一乘道』的。
三、(p.233~p.234)三十七道品,归纳为十类
(一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96(大正27,496a22~b14)
(二)《大智度论》卷19(大正25,198b8~13)
是三十七品,十法为根本。何等十?信、戒、思惟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、除(轻安)、喜、舍。信者,信根、信力;戒者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;精进者,四正勤、精进根、精进力、精进觉、正精进;念者,念根、念力、念觉、正念;定者,四如意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觉、正定;慧者,四念处、慧根、慧力、择法觉、正见。
(三)《俱舍论》卷25,〈贤圣品〉,(大正 29,132b8~23)
论曰:经说觉分有三十七:谓四念住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觉支、八圣道支。尽、无生智说名为觉。随觉者别立三菩提:一声闻菩提、二独觉菩提、三无上菩提。无明睡眠皆永断故,及如实知已作已事不复作故,此二名觉。三十七法顺趣菩提,是故皆名菩提分法。
此三十七体各别耶?不尔,云何?
颂曰:此实事唯十。谓慧、勤、定、信。念、喜、舍、轻安。及戒、寻为体。
论曰:此觉分名虽三十七,实事唯十,即慧勤等。谓:
四念住、慧根、慧力、择法觉支、正见以慧为体。
四正断、精进根、精进力、精进觉支、正精进以勤为体。
四神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觉支、正定以定为体。
信根、信力以信为体。
念根、念力、念觉支、正念以念为体。
喜觉支以喜为体。
舍觉支以行舍为体。
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。
正语、正业、正命以戒为体。
正思惟以寻为体。
如是觉分实事唯十,即是信等五根力上,更加喜、舍、轻安、戒、寻。
毗婆沙师说有十一:身业、语业不相杂故,戒分为二,余九同前。
四、(p.235)七类道品与修行位次
(一)四念处:初修学时。
(二)四正勤:暖位。
(三)四如意足:顶位。
(四)五根:忍位。
(五)五力:世第一位。
(六)八正道:见道位。
(七)七觉支:修道位。
参见:
1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96(大正27,496c25~497a2)
四念住从初业地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先说。
四正胜从暖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次说。
四神足从顶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次说。
五根从忍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次说。
五力从世第一法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次说。
八道支见道中胜;七觉支修道中胜。
2、《大智度论》卷19(大正25,198b17~18)
修道用,故名觉;见道用,故名道。
3、《俱舍论》卷25,大正29,132c20-29
初业位中能审照了身等四境,慧用胜故说念住增。
暖法位中能证异品殊胜功德,用勤胜故说正断增。
顶法位中能持胜善趣无退德,定用胜故说神足增。
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,得增上义故说根增。
第一位中非惑世法所能屈伏,得无屈义故说力增。
修道位中近菩提位,助觉胜故说觉支增。
见道位中速疾而转,通行胜故说道支增。然契经中随数增说先七后八,非修次第。
4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〈三乘共法章〉p.234- p.235
有人说:初修学时,修四念处;到了暖位,修四正勤;顶位修四神足;忍位修五根;世第一位修五力;见道位修八正道;修道位修七觉支,但这也不过约特胜的意义说说而已。
5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9,大正30,445a7~12:
彼于尔时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,见圣谛迹已,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,唯余修道所断烦恼。为断彼(修道所断烦恼)故修习三蕴所摄八支圣道。此中正见、正思惟、正精进,慧蕴所摄。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戒蕴所摄。正念、正定,定蕴所摄。
☆★ (p.235) [此是圣所行,此是圣所证,三乘诸圣者,一味涅槃城。]
一、出世的解脱法门──四谛,缘起;道谛中的三学,八正道,这都是圣者所修行的,也「是圣」者「所证」得的。
二、三乘诸圣者,虽悟得实相有浅有深,但皆同入涅槃城
※三兽渡河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42,大正27,735b16-21)
有说:若有于甚
深缘起河能尽源底,说名为佛,二乘不尔。
故经喻以三兽渡河,谓兔、马、象。兔于水上
但浮而渡;马或履地或浮而渡;香象恒时蹈
底而渡。声闻、独觉及与如来,渡缘起河如
次亦尔。
己、二乘行位(p.236~p.250)
一、(p.236)解脱道经历的阶段[通论解脱道,经于种熟脱,修证有迟速,非由利钝别。]
(一)三乘圣者(声闻、缘觉、菩萨),在解脱道的修行中,都是经历了「种、熟、脱」三阶段的。
1、种(下种):初听佛法,生起厌离心,从此种下了解脱的善根,如种下种子一样。如没有出离心种,怎么听法修行,都是不会解脱的。59
2、熟(成熟):种下解脱心种以后,见佛、听法、修持,使解脱心种渐渐的成熟起来,如种子的生芽,发叶,开花一样。
3、脱(解脱):到末后,一切成熟,才能证果,如开花而结果实一样。
(二)修证过程有迟速的不同,这是决定于前生的准备如何,并非由于利钝的差别。
1、今生修行而能不能证入,证入的迟入或者速入,那是决定于过去生中的修习。
2、如过去没有种下解脱心种,现在初生厌离心而修行,就想迅速证果,正像种下种子,就想结果,那怎么成呢?
3、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阶段,那今生一出头来,见佛闻法,便能证悟了。
4、信行人或法行人都是要经历种、熟、脱三阶。依现生的修证而论,是不能以证入的迟速来决定他是利或钝的。(p.237)
(三)(p.237)利根与钝根
1、信行人:着重于依师学习,以信为先的是钝根。
法行人:着重于自力学习,以慧为先的是利根。
2、凡急求速成的,才是钝根;大器晚成的,才是利根。
如以三乘来说,声闻根性是钝根,缘觉根性是中根,菩萨根性是利根。
(四)根性之利钝与得解脱之迟速
1、声闻根性(钝根):快者三生,最迟六十劫得解脱。
2、缘觉根性(中根):快者四生,最迟一百劫得解脱。
3、菩萨根性(利根):修三大阿僧祇劫方得究竟解脱。
※ 参见:
1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1,大正27,525b14-21
依
狭小道而得解脱故名时解脱。狭小道者,
谓若极速第一生中种善根,第二生中令成
熟,第三生中得解脱,余不决定。
依广大道
而得解脱名不时解脱。广大道者,谓若极
迟声闻乘,经六十劫而得解脱,如舍利子。
独觉乘,经百劫而得解脱,如麟角喻。
佛乘,
经三无数劫而得解脱。
2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3:
悲
在声闻、独觉及佛身中成就,大悲
身成就。(大正27,428a20-22)
大加行得故名大悲,非如
声闻菩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