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善法令生、

   4.已生諸善法令增長。

  

  (叁) 四如意足:1.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、2.心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、3.精進定斷行成

   就修如意足、4.思惟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。

  (四神足是定,定爲神通所依止,稱爲神足。雖是定,但由修發叁摩地的主力,有由欲,由勤,由止,由觀而不同,所以分爲四神足。)

  

  (四) 五根:1.信根、2.精進根、3.念根、4.定根、5.慧根。

   (這五項功德,修得堅定而爲引發功德的根源,名爲根。)

  

  (五) 五力:1.信力、2.精進力、3.念力、4.定力、5.慧力。

  (這五事已有降伏煩惱等力量,所以叫力。)

  

  (六) 七覺支:1.念覺支、2.擇法覺支、3.精進覺支、4.喜覺支、5.除覺支(輕安覺支)、

  6.定覺支、7.舍覺支。

  

  (七) 八正道:1.正見、2.正思惟、3.正語、4.正業、5.正命、6.正精進、7.正念、8.正定。

  

  

  二、(p.233)「道同隨機異」

  (一)「道」體是「同」一的。衆生的生死是同一的,解脫生死的道,不會是不同的。

  

  (二)不過「隨」衆生的根「機」不同,佛就說有別「異」的道品而已。

  

  (叁)從經中看來,任何一項道品(其實是包含一切功德,不過舉其重要而說),都是能解脫生死的,都說爲『一乘道』的。

  

  

  叁、(p.233~p.234)叁十七道品,歸納爲十類

  (一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96(大正27,496a22~b14)

  (二)《大智度論》卷19(大正25,198b8~13)

  是叁十七品,十法爲根本。何等十?信、戒、思惟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、除(輕安)、喜、舍。信者,信根、信力;戒者,正語、正業、正命;精進者,四正勤、精進根、精進力、精進覺、正精進;念者,念根、念力、念覺、正念;定者,四如意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覺、正定;慧者,四念處、慧根、慧力、擇法覺、正見。

  

  (叁)《俱舍論》卷25,〈賢聖品〉,(大正 29,132b8~23)

  論曰:經說覺分有叁十七:謂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。盡、無生智說名爲覺。隨覺者別立叁菩提:一聲聞菩提、二獨覺菩提、叁無上菩提。無明睡眠皆永斷故,及如實知已作已事不複作故,此二名覺。叁十七法順趣菩提,是故皆名菩提分法。

  

  此叁十七體各別耶?不爾,雲何?

  頌曰:此實事唯十。謂慧、勤、定、信。念、喜、舍、輕安。及戒、尋爲體。

  論曰:此覺分名雖叁十七,實事唯十,即慧勤等。謂:

  四念住、慧根、慧力、擇法覺支、正見以慧爲體。

  四正斷、精進根、精進力、精進覺支、正精進以勤爲體。

  四神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覺支、正定以定爲體。

  信根、信力以信爲體。

  念根、念力、念覺支、正念以念爲體。

  喜覺支以喜爲體。

  舍覺支以行舍爲體。

  輕安覺支以輕安爲體。

  正語、正業、正命以戒爲體。

  正思惟以尋爲體。

  如是覺分實事唯十,即是信等五根力上,更加喜、舍、輕安、戒、尋。

  

  毗婆沙師說有十一:身業、語業不相雜故,戒分爲二,余九同前。

  

  

  四、(p.235)七類道品與修行位次

  (一)四念處:初修學時。

  (二)四正勤:暖位。

  (叁)四如意足:頂位。

  (四)五根:忍位。

  (五)五力:世第一位。

  (六)八正道:見道位。

  (七)七覺支:修道位。

  

  參見:

  1、《大毗婆沙論》卷96(大正27,496c25~497a2)

  四念住從初業地乃至盡無生智,勢用常勝是故先說。

  四正勝從暖乃至盡無生智,勢用常勝是故次說。

  四神足從頂乃至盡無生智,勢用常勝是故次說。

  五根從忍乃至盡無生智,勢用常勝是故次說。

  五力從世第一法乃至盡無生智,勢用常勝是故次說。

  八道支見道中勝;七覺支修道中勝。

  

  2、《大智度論》卷19(大正25,198b17~18)

  修道用,故名覺;見道用,故名道。

  

  3、《俱舍論》卷25,大正29,132c20-29

  初業位中能審照了身等四境,慧用勝故說念住增。

  暖法位中能證異品殊勝功德,用勤勝故說正斷增。

  頂法位中能持勝善趣無退德,定用勝故說神足增。

  忍法位中必不退墮善根堅固,得增上義故說根增。

  第一位中非惑世法所能屈伏,得無屈義故說力增。

  修道位中近菩提位,助覺勝故說覺支增。

  見道位中速疾而轉,通行勝故說道支增。然契經中隨數增說先七後八,非修次第。

  

  4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〈叁乘共法章〉p.234- p.235

  有人說:初修學時,修四念處;到了暖位,修四正勤;頂位修四神足;忍位修五根;世第一位修五力;見道位修八正道;修道位修七覺支,但這也不過約特勝的意義說說而已。

  

  5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9,大正30,445a7~12:

  彼于爾時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,見聖谛迹已,永斷滅見道所斷一切煩惱,唯余修道所斷煩惱。爲斷彼(修道所斷煩惱)故修習叁蘊所攝八支聖道。此中正見、正思惟、正精進,慧蘊所攝。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戒蘊所攝。正念、正定,定蘊所攝。

  

  

  

  ☆★ (p.235) [此是聖所行,此是聖所證,叁乘諸聖者,一味涅槃城。]

  

  一、出世的解脫法門──四谛,緣起;道谛中的叁學,八正道,這都是聖者所修行的,也「是聖」者「所證」得的。

  

  

  二、叁乘諸聖者,雖悟得實相有淺有深,但皆同入涅槃城

  ※叁獸渡河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42,大正27,735b16-21)

  有說:若有于甚

  深緣起河能盡源底,說名爲佛,二乘不爾。

  故經喻以叁獸渡河,謂兔、馬、象。兔于水上

  但浮而渡;馬或履地或浮而渡;香象恒時蹈

  底而渡。聲聞、獨覺及與如來,渡緣起河如

  次亦爾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己、二乘行位(p.236~p.250)

  

  一、(p.236)解脫道經曆的階段[通論解脫道,經于種熟脫,修證有遲速,非由利鈍別。]

  

  (一)叁乘聖者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),在解脫道的修行中,都是經曆了「種、熟、脫」叁階段的。

  1、種(下種):初聽佛法,生起厭離心,從此種下了解脫的善根,如種下種子一樣。如沒有出離心種,怎麼聽法修行,都是不會解脫的。59

  2、熟(成熟):種下解脫心種以後,見佛、聽法、修持,使解脫心種漸漸的成熟起來,如種子的生芽,發葉,開花一樣。

  3、脫(解脫):到末後,一切成熟,才能證果,如開花而結果實一樣。

  

  (二)修證過程有遲速的不同,這是決定于前生的准備如何,並非由于利鈍的差別。

   1、今生修行而能不能證入,證入的遲入或者速入,那是決定于過去生中的修習。

  2、如過去沒有種下解脫心種,現在初生厭離心而修行,就想迅速證果,正像種下種子,就想結果,那怎麼成呢?

  3、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階段,那今生一出頭來,見佛聞法,便能證悟了。

  4、信行人或法行人都是要經曆種、熟、脫叁階。依現生的修證而論,是不能以證入的遲速來決定他是利或鈍的。(p.237)

  

  (叁)(p.237)利根與鈍根

   1、信行人:著重于依師學習,以信爲先的是鈍根。

  法行人:著重于自力學習,以慧爲先的是利根。

  2、凡急求速成的,才是鈍根;大器晚成的,才是利根。

  如以叁乘來說,聲聞根性是鈍根,緣覺根性是中根,菩薩根性是利根。

  

  (四)根性之利鈍與得解脫之遲速

  1、聲聞根性(鈍根):快者叁生,最遲六十劫得解脫。

  2、緣覺根性(中根):快者四生,最遲一百劫得解脫。

  3、菩薩根性(利根):修叁大阿僧祇劫方得究竟解脫。

  ※ 參見:

  1、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1,大正27,525b14-21

  依

  狹小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。狹小道者,

  謂若極速第一生中種善根,第二生中令成

  熟,第叁生中得解脫,余不決定。

  依廣大道

  而得解脫名不時解脫。廣大道者,謂若極

  遲聲聞乘,經六十劫而得解脫,如舍利子。

  

  獨覺乘,經百劫而得解脫,如麟角喻。

  佛乘,

  經叁無數劫而得解脫。

  2、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3:

  悲

  在聲聞、獨覺及佛身中成就,大悲在佛

  身成就。(大正27,428a20-22)

  大加行得故名大悲,非如

  聲聞菩提六十劫修加行得,獨覺菩提

  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