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然不识所谓,便作是念:脱我亲友问此义
者,我当云何。还诣佛所问如是义。世尊
告曰:苏尸摩当知,先有法住智,后有涅槃
智。苏尸摩曰: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,何者涅
盘智?佛言:随汝知与不知然法应尔。时苏
尸摩不果先愿,然彼五百应真苾刍依未至
定得漏尽已后,方能起根本等至。由此故
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,根本地智是涅槃智。
法住智
涅槃智
1
知集智
知灭智
2
知苦、集智
知灭、道智
3
知苦、集、道智
知灭智
4
知流转智
知还灭智
知缘起智
知缘起灭智
知生死智
知生死灭智
5
近分地智
根本地智
(五)《大智度论》卷23,大正25,233c1~5
有人言:法智者,知欲界五众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知诸法因缘和合生,所谓无明因缘诸行,乃至生因缘老死。如佛为须尸摩梵志说:先用法智分别诸法,后用涅槃智。56
(六)《大智度论》卷28,大正25,266b13~17
问曰:何等是声闻、辟支佛智慧?
答曰:以总相、别相观诸法实相,是声闻智慧。如经中说:「初以分别诸法智慧,后用涅槃智慧。」分别诸法智慧,是别相;涅槃智慧,是总相。57
(七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94,大正30,835c19~836a8
复次、若有苾刍具净尸罗,住别解脱清净律仪,增上心学增上力故,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,增上慧学增上力故,得法住智及涅槃智。用此二智以为依止,先由四种圆满,远离受学转时,令心解脱一切烦恼,得阿罗汉,成慧解脱。
此中云何名法住智?谓如有一,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,于缘生行因果分位,住异生地,便能如实以闻、思、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,能以妙慧悟入信解:苦真是苦,集真是集,灭真是灭,道真是道。诸如是等,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,名法住智。
又复云何名涅槃智?谓彼法尔,若于苦、集、灭、道,以其妙慧悟入信解,是真苦、集、灭、道谛时,便于苦、集住厌逆想,于灭涅槃起寂静想,所谓究竟、寂静、微妙、弃舍一切生死所依,乃至广说。如是依止彼法住智,及因于苦若苦因缘住厌逆想,便于涅槃,能以妙慧悟入信解为寂静等,如是妙智名涅槃智。
(八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87,大正30,787b4~11
复次有二智,能令见清净,及见善清净,谓法住智及此为先涅槃智。
法住智者,谓能了知诸行自相种类差别,及能了知诸行共相过患差别,谓于随顺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三位诸行方便,了知三苦等性。
涅槃智者,谓于如是一切行中,先起苦想后如是思:即此一切有苦诸行无余永断,广说乃至名为涅槃,如是了知名涅槃智。
贰、正思惟(p.226~ p.227)
[正思向于厌,向离欲及灭。]
一、(p.226) 八正道之成就
(一)无漏的八正道支,是同时成就的。
(二)但在修习过程中,有次第引生的意义。从先后的引生来说:正见以后,是「正思惟」,是对正见所见的,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。
二、(p.226)「正见」与「正思惟」(正志、正欲)。
(一)正见:正见可说是从闻(或从佛及佛弟子闻,或从经典闻)而来的慧学。着重于「知厌」、「知离欲」、「知灭」。
(二)正思惟:正思惟是从慎思明辨而来的慧学。「向于厌、向于离欲、向于灭」。
是对正见所见的,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。
※有正见的,一定成就正信;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实现的意向。所以从正见而来的正思,是引发了向解脱的真实欲求。也就因此,古译正思惟作『正志』或『正欲』。
1、从「无常」的正见中,引发正思,就「向于厌」。
看到一切是无常是苦,而对于名利,权势,恩怨等放得下。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,所以厌于世间,却勇于为善,勇于求真,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人生观,什么也懒得做。
2、从「无我」的正思中,「向于离欲」。
于五欲及性欲,能不致染着。
3、从「涅槃寂静」的正思中,「向于灭」。
这三者,表示了内心的从世间而向解脱,也就是真正的出离心。
出离心,贯彻了解脱道──八正道的始终。
不过正见着重于知厌,知离欲,知灭而已。
参、正语; 肆、正业; 伍、正命(p.227~ p.229)
[正语业及命,净戒以为性。] (p.227)
一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都是以清净的戒学为体性。
(一)正语:是不妄语,不两舌,不恶口,不绮语───合法的语言文字。
(二)正业:指不杀,不盗,不淫──合法的身业。
(三)正命:是合法的经济生活。
1、 在家弟子的正命,是要有合法的职业,合理的取得钱财。在使用方面,不可过于浪费,也不可过于悭吝,应该遵行佛说的中道生活。
2、 出家弟子,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,不得贩卖贸易。
二、(p.228) 「正确的见解」与「清净的行为」
[始则直其见,次则净其行;足目两相成,能达于彼岸。]
修学解脱道的,开「始」是先要正「直其见」解,这就是正见与正思。
其「次」是要清「净其行」为,这就是正语,正业与正命。58
(一)正确的见解:正见、正思惟---------------如眼目。
(二)清净的行为:正语、正业、正命---------如双足。
正确的见解与清净的行为这两方面的相互助成,才能达于彼岸的涅槃。这说明了,出世的解脱法门(世间善道也如此),非先有正确的见解,清净的行为不可。
陆、正精进; 柒、正念; 捌、正定(p.229~ p.231)
[正勤遍策发,由念得正定,依定起证慧,慧成得解脱。]
一、(p.229) 「正勤」(正精进)
(一)向厌,向离欲,向灭的精进,也称为正精进。
(二)四正勤:
1、已生恶令速断。
2、未生恶令不生。
3、已生善令增长。
4、未生善令速生。
※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15,大正26,106c17~20:
1、 断已生恶法,犹如除毒蛇。
2、 断未生恶法,如预断流水。
3、增长于善法,如溉甘果栽。
4、未生善为生,如攒木出火。
(三)正勤(正精进)--- 通戒、定、慧三学。
1、通戒学:正勤是离毁犯而持净戒的努力。
2、通定学:正勤是远离定障,如五欲、五盖等,而修定善的努力。
3、通慧学:正勤是远离邪僻的知见妄执,而得正见、正思的努力。
(四) 佛因背疾小卧休息,闻阿难说精进,立刻起坐,赞叹精进
《大智度论》卷15,大正25.173c4~8:
如阿难为诸比丘说七觉意,至精进觉意,佛问阿难:汝说精进觉意耶?
阿难言:说精进觉意。如是三问三答,佛即从坐起告阿难:人能爱乐修行精进,无事不得,得至佛道终不虚也。
(参见《杂阿含经》卷27(727经),大正2,195b~c)
二、(p.230)「正念」
(一)念是专心系念,为摄心不乱的主要修法。但这里,还是以出离心为导向的。
(二)所修的念,不是念别的,就是从正见,正思惟得来的「正念」。这是与慧相应的,向于涅槃的「正念」。
三、(p.230)「正定」
(一)「正念」修习成就,能得「正定」。
(二)「正定」:约定境说,就是七依定(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、第四禅、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);佛又特别重视四禅。这不是一般的定,是与念慧相应的,向涅槃的胜定,所以叫「正定」。
四、「依定起证慧,慧成得解脱」
依「正定」而起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慧,也就是涅槃智。
出世的无漏慧成就,就断烦恼,证真理,了生死而得解脱。
☆★ (p.231)八正道与戒定慧的次第
(一)三学的次第:戒→定→慧。
(二)八正道的次第:慧→戒→定。慧学不但是首先的,也是究竟的。
A、「正见」是闻慧;「正思惟」是思慧。
B、思惟发起「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」是戒学。
C、「正精进」遍通一切(通戒学、定学、慧学)。
D、依着精进而去修「正念」,「正定」,是定学。定与慧是相应的,就是修慧。
E、等到从定而发无漏慧,是现证慧,真实的慧学,从此而得解脱。
其实,佛说的解脱道,三学与八正道一样:不离闻、思、修及现证慧的次第,也就是依戒而定,依定而慧,依慧得解脱的次第。
戊、三十七道品(p.232~p.235)
[佛说诸道品,总集三十七,道同随机异,或是浅深别。]
一、(p.232)「三十七道品」分为七大类:
(一) 四念处:1.身念处、2.受念处、3.心念处、4.法念处。
(念处是慧相应的念,重在观慧。)
(二) 四正勤:1.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、2.已生诸恶不善法令断、3.未生诸…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