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M>唯經百劫修加行得。如來大悲叁無數劫,

  修習百千難行苦行然後乃得,故名大悲。

  (大正27,428b26-29)

  3、《大智度論》卷28,大正25,266c14-15

 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,四世行;久者,乃至百劫行。如聲聞疾者叁世,久者六十劫。

  

  

  二、說一切有部的修行位次:

  修行位次

  賢

  五 停 心

  叁 賢(外凡)

  七加行

  

  

  別相念住

  

  

  

  

  總相念住

  

  

  

  

  暖

  四善根(內凡)

  

  

  

  頂

  

  

  

  

  忍

  

  

  

  

  世第一法

  

  

  

  聖

  預 流

  向

  見道

  有學

  

  

  

  果

  修道

  

  

  

  一 來

  向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果

  

  

  

  

  不 還

  向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果

  

  

  

  

  阿羅漢

  向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果

  無學道

  無學

  

  

  叁、斷惑與證果(p.237~p.245)

  (一)初果(須陀洹)--斷叁結:1.我見(有身見),2.戒禁取見,3.疑。

  (二)二果(斯陀含)--叁結盡;貪、瞋、癡薄。

  (叁)叁果(阿那含)--斷五下分結:1.身見,2.戒禁取見,3.疑,4.欲貪,5.瞋。

  (四)四果(阿羅漢)--斷五上分結:1.色貪,2.無色貪,3.掉舉,4.慢,5.無明。

  

  ※參見:《雜阿含經》卷29(815經),大正2,209c19~210a4

  今此衆中諸長老比丘,有得初禅、第二禅、第叁禅、第四禅,慈、悲、喜、舍,空入處、識入處、無所有入處、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。有比丘叁結盡,得須陀洹,不墮惡趣法,決定正向叁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邊。

  有比丘叁結盡,貪、恚、癡薄,得斯陀含。

  有比丘五下分結盡,得阿那含,生般涅槃,不複還生此世。

  有比丘得無量神通境界,天耳[智],他心智,宿命智,生死智,漏盡智。

  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,修慈心斷瞋恚,修無常想斷我慢,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。雲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?是比丘依止聚落,乃至觀滅出息,如觀滅出息學,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。

  

  

  四、(p.237)初果(須陀洹)[見此正法者,初名須陀洹,叁結斷無余,無量生死息。]

  (一)觀緣起法無常、無我而契入緣起空寂性的,就是體見正法,也叫做『入法界』。初入正法的聖者,名須陀洹果。

  

  (二)須陀洹,是梵語,譯義爲『預流』或『入流』。修行到此,契入了法性流,也就參預了聖者的流類。

  

  (叁)(p.238)見惑與修惑:

  1、見惑:見道所斷的煩惱,是以智慧的體見法性而斷的那部分,也稱爲見惑。

  2、修惑:修道所斷的煩惱,是要從不斷的修習中,一分一分斷除的,也叫做修惑。

  

  (四)(p.238)八十八種見惑

  見惑有十種根本煩惱:

  1、貪;2、瞋;3、癡;4、慢;5、疑;

   6、身見:又名薩迦耶見,這是使有情迷執五蘊假合的身心爲「我」、「我所」的妄見。

  7、邊見:執死後爲常住或斷滅的「常見」、「斷見」。

  8、邪見:指不信叁寶、四谛,否認因果罪福,否認輪回及解脫等,撥無因果的執見。

  9、見取見: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,固執自己的主張、見解,否定不合自己的一切思想。

  10、戒禁取見:執取種種無意義的戒條、苦行,以爲可以生人、生天。

  

  ※參見:楊白衣《俱舍要義》p.90~91;p.94(普門文庫,民國70年11月)

  

  見惑

  欲界

  苦谛

   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

   身、邊、邪、見、戒

  十

  叁十二

  八十八使

  

  

  集谛 (除身、邊、戒禁取)

  七

  

  

  

  

  滅谛 (除身、邊、戒禁取)

  七

  

  

  

  

  道谛 (除身、邊)

  八

  

  

  

  色界

  苦谛 (除瞋)

  九

  二十八

  

  

  

  集谛 (除瞋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
  六

  

  

  

  

  滅谛 (除瞋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
  六

  

  

  

  

  道谛 (除瞋、身、邊)

  七

  

  

  

  無色界

  苦谛 (除瞋)

  九

  二十八

  

  

  

  集谛 (除瞋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
  六

  

  

  

  

  滅谛 (除瞋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
  六

  

  

  

  

  道谛 (除瞋、身、邊)

  七

  

  

  

  (五)八十一品修惑:(參見:楊白衣《俱舍要義》p.95)

  

  修惑

  欲 界

  貪

  一、五趣雜居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瞋

  

  

  

  

  癡

  二、離生喜樂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慢

  叁、定生喜樂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色 界

  貪

  四、離喜妙樂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八十一品

  

  

  癡

  五、舍念清淨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慢

  六、空無邊處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無色界

  貪

  七、識無邊處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癡

  八、無所有處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慢

  九、非想非非想處地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(六)(p.238-p.239)初果聖者「徹底斷盡叁結」,不只是不現起而已。

   1、我見結(有身見、薩迦耶見):我見,是自我的妄執,爲生死的根本。從我見而來的,是我所見,斷見、常見,一見、異見,有見、無見……。我見斷了,這一切也就都斷了。

  2、戒禁取見結:是無意義的,外道的戒行。

  3、疑:是對于佛、法(四谛、緣起)、僧的狐疑不定。

  

  (七)(p.240)證到初果,可說無量生死都已經息了,再也不墮惡趣。最多是七往天上,七還人間,一定要永斷生死入涅槃。僅斷所有見惑,但欲界修惑都還未斷,故還要七生往返天上人間,稱爲「極七有」。

  ※證得初果的,雖可能有『隔陰之迷』,但決不像凡夫一樣。無論怎樣,也還是生死已有邊際,可說生死已了。(p.242)

  

  (八)(p.240~245)煩惱與潤生:(參見:楊白衣《俱舍要義》p.126)

  

  預 流 向

  前十五心

  

  

  見道

  有學位

  預 流 果

  第十六心道類智

  

  

  

  

  一 來 向

  上上品

  (潤二大生)

  欲界修惑

  

  

  

  上中品

  (潤一大生)

  

  

  

  

  上下品

  (潤一大生)

  

  

  

  

  中上品

  (潤一大生)

  

  

  

  

  中中品

  (潤一大生)

  

  修道

  

  一 來 果

  中下品

  

  

  

  

  不 還 向

  下上品

  (潤一大生)

  

  

  

  

  下中品

  

  

  

  

  不 還 果

  下下品

  

  

  

  

  阿羅漢向

  色界初禅第一品,斷無間道

  

  

  

  

  至無色界有頂地之第九品

  上二界修惑

  

  

  

  斷金剛無間道

  

  

  

  阿羅漢果

  有頂地第九品斷解脫道

  

  無學道

  無學位

  

  五、(p.240)二果(斯陀含) [二名斯陀含,進薄修斷惑。]

  (一)生死的真正根源,是我見;須陀洹斷了我見,生死就解脫了,如大樹的連根拔起,必死無疑一樣。其余未斷的煩惱──修所斷惑,滋潤固有的業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間。剩下的煩惱,無論作(小)惡,或修戒修定,都不能成爲人天的總報業與引業(只能是別報業與滿業)。他僅能滋潤舊業,使他往生天上人間。(p.241)

  

  (二)已斷前六品欲界修惑(上上品~中下品),尚余叁品欲界修惑未斷,還要一生天上、一來人間,故名「一來」。(p.242)

  

  

  六、(p.242) 叁果(阿那含)[叁名阿那含,離欲不複還。]

  (一)斷盡所有欲界修惑,不再來欲界受生,故名「不還」。阿那含果死後,離欲界而上生色界,或者無色界,一定就在那邊入涅槃,再不複還來生欲界了。

  

  (二)五下分結盡,得阿那含。五下分結是:有身見,戒禁取,疑,欲貪,瞋。

  這五類,都是能感欲界生死的,所以叫下分。

  

  (叁)有身見,戒禁取,疑,在見道得初果時,先已經斷盡了,現在又進一步的斷盡了欲貪與瞋,也就是斷盡了一切欲界修惑。

  瞋恚,是專屬于欲界的煩惱。

  貪是通叁界的,但欲貪指欲界的貪欲而說。

  

  (四)欲貪斷盡了而證得叁果的,雖然身在人間,但對欲界的五欲,男女的性欲,已經不再染著。所以如證得叁果,即使是在家弟子,也是會絕男女之欲的。

  

  

  七、(p.243)四果(阿羅漢)[斷惑究竟者,名曰阿羅漢,畢故不造新,生死更無緣。]

  (一)體見正法而斷了見惑的聖者,知見是絕對的正確了。但在一切境界上,愛染的力量還很強。所以可能進修停頓,或者再生人天,忘失本來。不過修惑是自然萎縮(如拔了根,樹皮會幹枯一樣),聖道的潛力一定會現起,一定會再向前進的。在這再進修中,無論是行住坐臥,衣食語默,毀譽得失,衰老病患,待人接物,在這一切境界上,能提起正念,時時照…
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