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M>唯经百劫修加行得。如来大悲三无数劫,

  修习百千难行苦行然后乃得,故名大悲。

  (大正27,428b26-29)

  3、《大智度论》卷28,大正25,266c14-15

 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,四世行;久者,乃至百劫行。如声闻疾者三世,久者六十劫。

  

  

  二、说一切有部的修行位次:

  修行位次

  贤

  五 停 心

  三 贤(外凡)

  七加行

  

  

  别相念住

  

  

  

  

  总相念住

  

  

  

  

  暖

  四善根(内凡)

  

  

  

  顶

  

  

  

  

  忍

  

  

  

  

  世第一法

  

  

  

  圣

  预 流

  向

  见道

  有学

  

  

  

  果

  修道

  

  

  

  一 来

  向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果

  

  

  

  

  不 还

  向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果

  

  

  

  

  阿罗汉

  向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果

  无学道

  无学

  

  

  三、断惑与证果(p.237~p.245)

  (一)初果(须陀洹)--断三结:1.我见(有身见),2.戒禁取见,3.疑。

  (二)二果(斯陀含)--三结尽;贪、瞋、痴薄。

  (三)三果(阿那含)--断五下分结:1.身见,2.戒禁取见,3.疑,4.欲贪,5.瞋。

  (四)四果(阿罗汉)--断五上分结:1.色贪,2.无色贪,3.掉举,4.慢,5.无明。

  

  ※参见:《杂阿含经》卷29(815经),大正2,209c19~210a4

  今此众中诸长老比丘,有得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、第四禅,慈、悲、喜、舍,空入处、识入处、无所有入处、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。有比丘三结尽,得须陀洹,不堕恶趣法,决定正向三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边。

  有比丘三结尽,贪、恚、痴薄,得斯陀含。

  有比丘五下分结尽,得阿那含,生般涅槃,不复还生此世。

  有比丘得无量神通境界,天耳[智],他心智,宿命智,生死智,漏尽智。

  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,修慈心断瞋恚,修无常想断我慢,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。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?是比丘依止聚落,乃至观灭出息,如观灭出息学,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。

  

  

  四、(p.237)初果(须陀洹)[见此正法者,初名须陀洹,三结断无余,无量生死息。]

  (一)观缘起法无常、无我而契入缘起空寂性的,就是体见正法,也叫做『入法界』。初入正法的圣者,名须陀洹果。

  

  (二)须陀洹,是梵语,译义为『预流』或『入流』。修行到此,契入了法性流,也就参预了圣者的流类。

  

  (三)(p.238)见惑与修惑:

  1、见惑:见道所断的烦恼,是以智慧的体见法性而断的那部分,也称为见惑。

  2、修惑:修道所断的烦恼,是要从不断的修习中,一分一分断除的,也叫做修惑。

  

  (四)(p.238)八十八种见惑

  见惑有十种根本烦恼:

  1、贪;2、瞋;3、痴;4、慢;5、疑;

   6、身见:又名萨迦耶见,这是使有情迷执五蕴假合的身心为「我」、「我所」的妄见。

  7、边见:执死后为常住或断灭的「常见」、「断见」。

  8、邪见:指不信三宝、四谛,否认因果罪福,否认轮回及解脱等,拨无因果的执见。

  9、见取见: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,固执自己的主张、见解,否定不合自己的一切思想。

  10、戒禁取见:执取种种无意义的戒条、苦行,以为可以生人、生天。

  

  ※参见:杨白衣《俱舍要义》p.90~91;p.94(普门文库,民国70年11月)

  

  见惑

  欲界

  苦谛

   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

   身、边、邪、见、戒

  十

  三十二

  八十八使

  

  

  集谛 (除身、边、戒禁取)

  七

  

  

  

  

  灭谛 (除身、边、戒禁取)

  七

  

  

  

  

  道谛 (除身、边)

  八

  

  

  

  色界

  苦谛 (除瞋)

  九

  二十八

  

  

  

  集谛 (除瞋、身、边、戒禁取)

  六

  

  

  

  

  灭谛 (除瞋、身、边、戒禁取)

  六

  

  

  

  

  道谛 (除瞋、身、边)

  七

  

  

  

  无色界

  苦谛 (除瞋)

  九

  二十八

  

  

  

  集谛 (除瞋、身、边、戒禁取)

  六

  

  

  

  

  灭谛 (除瞋、身、边、戒禁取)

  六

  

  

  

  

  道谛 (除瞋、身、边)

  七

  

  

  

  (五)八十一品修惑:(参见:杨白衣《俱舍要义》p.95)

  

  修惑

  欲 界

  贪

  一、五趣杂居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瞋

  

  

  

  

  痴

  二、离生喜乐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慢

  三、定生喜乐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色 界

  贪

  四、离喜妙乐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八十一品

  

  

  痴

  五、舍念清净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慢

  六、空无边处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无色界

  贪

  七、识无边处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痴

  八、无所有处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慢

  九、非想非非想处地──九品

  

  

  

  (六)(p.238-p.239)初果圣者「彻底断尽三结」,不只是不现起而已。

   1、我见结(有身见、萨迦耶见):我见,是自我的妄执,为生死的根本。从我见而来的,是我所见,断见、常见,一见、异见,有见、无见……。我见断了,这一切也就都断了。

  2、戒禁取见结:是无意义的,外道的戒行。

  3、疑:是对于佛、法(四谛、缘起)、僧的狐疑不定。

  

  (七)(p.240)证到初果,可说无量生死都已经息了,再也不堕恶趣。最多是七往天上,七还人间,一定要永断生死入涅槃。仅断所有见惑,但欲界修惑都还未断,故还要七生往返天上人间,称为「极七有」。

  ※证得初果的,虽可能有『隔阴之迷』,但决不像凡夫一样。无论怎样,也还是生死已有边际,可说生死已了。(p.242)

  

  (八)(p.240~245)烦恼与润生:(参见:杨白衣《俱舍要义》p.126)

  

  预 流 向

  前十五心

  

  

  见道

  有学位

  预 流 果

  第十六心道类智

  

  

  

  

  一 来 向

  上上品

  (润二大生)

  欲界修惑

  

  

  

  上中品

  (润一大生)

  

  

  

  

  上下品

  (润一大生)

  

  

  

  

  中上品

  (润一大生)

  

  

  

  

  中中品

  (润一大生)

  

  修道

  

  一 来 果

  中下品

  

  

  

  

  不 还 向

  下上品

  (润一大生)

  

  

  

  

  下中品

  

  

  

  

  不 还 果

  下下品

  

  

  

  

  阿罗汉向

  色界初禅第一品,断无间道

  

  

  

  

  至无色界有顶地之第九品

  上二界修惑

  

  

  

  断金刚无间道

  

  

  

  阿罗汉果

  有顶地第九品断解脱道

  

  无学道

  无学位

  

  五、(p.240)二果(斯陀含) [二名斯陀含,进薄修断惑。]

  (一)生死的真正根源,是我见;须陀洹断了我见,生死就解脱了,如大树的连根拔起,必死无疑一样。其余未断的烦恼──修所断惑,滋润固有的业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间。剩下的烦恼,无论作(小)恶,或修戒修定,都不能成为人天的总报业与引业(只能是别报业与满业)。他仅能滋润旧业,使他往生天上人间。(p.241)

  

  (二)已断前六品欲界修惑(上上品~中下品),尚余三品欲界修惑未断,还要一生天上、一来人间,故名「一来」。(p.242)

  

  

  六、(p.242) 三果(阿那含)[三名阿那含,离欲不复还。]

  (一)断尽所有欲界修惑,不再来欲界受生,故名「不还」。阿那含果死后,离欲界而上生色界,或者无色界,一定就在那边入涅槃,再不复还来生欲界了。

  

  (二)五下分结尽,得阿那含。五下分结是:有身见,戒禁取,疑,欲贪,瞋。

  这五类,都是能感欲界生死的,所以叫下分。

  

  (三)有身见,戒禁取,疑,在见道得初果时,先已经断尽了,现在又进一步的断尽了欲贪与瞋,也就是断尽了一切欲界修惑。

  瞋恚,是专属于欲界的烦恼。

  贪是通三界的,但欲贪指欲界的贪欲而说。

  

  (四)欲贪断尽了而证得三果的,虽然身在人间,但对欲界的五欲,男女的性欲,已经不再染着。所以如证得三果,即使是在家弟子,也是会绝男女之欲的。

  

  

  七、(p.243)四果(阿罗汉)[断惑究竟者,名曰阿罗汉,毕故不造新,生死更无缘。]

  (一)体见正法而断了见惑的圣者,知见是绝对的正确了。但在一切境界上,爱染的力量还很强。所以可能进修停顿,或者再生人天,忘失本来。不过修惑是自然萎缩(如拔了根,树皮会干枯一样),圣道的潜力一定会现起,一定会再向前进的。在这再进修中,无论是行住坐卧,衣食语默,毁誉得失,衰老病患,待人接物,在这一切境界上,能提起正念,时时照…
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