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顾,不断熏修,这能使爱染为本的修惑,渐渐销融净尽。这是二果以来都是如此的。

  

  (二)断尽一切烦恼,证得第四果名为阿罗汉。这是真正应受人天供养的圣者,故名「应供」。到此阶段,杀尽一切烦恼贼,故曰「杀贼」。不再来三界受生,故名「无生」。60

  

  (三)经说:『五顺上分结断得阿罗汉』。五顺上分结是:色贪(色界的贪染),无色贪(无色界的贪染),掉举,慢,无明。这五结,是使众生生于上界的。(p.244)

  

  (四)烦恼既断尽了,从前造的业力,已经完毕而不再有效。又不会再造新业,所以未来的生死苦果,更无生起的因缘了。(p.244-p.245)

  八、(p.245) 阿罗汉之类别 [此或慧解脱,或是俱解脱。]

  (一)六种阿罗汉与九种阿罗汉

  A、六种阿罗汉:(※参见《俱舍论》卷25,〈贤圣品〉,大正29,129b14-20)

  1. 退法:谓

  遇少缘便退所得。

  2. 思法:谓惧退失恒思自害。

  3. 护法:谓于所

  得喜自防护。

  4. 安住法:离胜退缘虽不自

  防亦能不退。离胜加行亦不增进。

  5. 堪达法:彼性堪能,好修练根,速达不动。

  6. 不动法:彼必无退。

  

  B、九种阿罗汉:(※参见《中阿含经》卷30(127经),〈福田经〉,大正1,616a)

  1、思法;2、升进法;3、不动法;4、退法;5、不退法;6、护法;7、实住法;8、慧解脱;9、俱解脱。

  

  ※《顺正理论》卷65(大正29,699c):

  九种无学:1、退法;2、思法;3、护法;4、安住;5、堪达;6、不动法;

  7、不退法;8、慧解脱;9、俱解脱。

  

  (二)(p.245) 「慧解脱阿罗汉」与「俱解脱阿罗汉」

   A、 (p.245) 离贪欲→心解脱;离无明→慧解脱。

  依慧力的证入法性,无明等障得解脱。

  以定的寂静力,使贪爱等障解脱。

  

  参见:《杂阿含经》卷26(710经),大正2,190b9-21: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圣弟子清净信心,专精听法者,能断五法,修习七法,令其满足。何等为五?谓贪欲盖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,此盖则断。何等七法?谓念觉支,择法、精进、猗、喜、定、舍觉支,此七法修习满足。净信者谓心解脱,智者谓慧解脱。贪欲染心者,不得、不乐;无明染心者,慧不清净。是故比丘离贪欲者,心解脱;离无明者,慧解脱。若彼比丘离贪欲,心解脱,得身作证;离无明,慧解脱。是名比丘断爱缚、结,慢无间等,究竟苦边」。

  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  

  B、(p.246) 定与慧的解脱

  1、约少分说:佛弟子的修证上,如约少分说,都可说有这定与慧的解脱,如依未到定或七依定而发无漏慧的,断见道所断惑,都可说有此二义。

  

  2、约全分说:如修到阿罗汉的,以慧力断尽无明为本──我见为本的一切烦恼,那是大家都是一样的。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来说,就不同。

  

  (1)如能得灭尽定的阿罗汉,无论是慧是定,都得到了究竟解脱。约得到定慧的全分离障说,称为俱解脱阿罗汉。

  

  (2)如慧证究竟,而不能解脱定障,就称为慧解脱阿罗汉。

  

  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9(大正27,564b8-15):

  慧解脱有二种,一是少分,二大全分。少分慧解脱于四静虑能起一二三;全分慧解脱于四静虑皆不能起。……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,彼于四静虑皆不能益。

  如是二说俱为善通,由此少分慧解脱者,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。

  若得灭定名俱解脱。

  

  慧解脱

  1、仅有未到定 (全分慧解脱)

  2、具有四禅八定(少分慧解脱)

  俱解脱

  灭尽定(彻底解脱定障)

  

  ☆慧解脱:参见《杂阿含经》卷14(347经),〈须深经〉(苏尸摩经),大正2,96b~98a。

  ☆俱解脱:参见《中阿含经》卷24(97经),〈大因经〉,大正1,582a~b。

  

  

  九、(p.245) 阿罗汉之功德: [六通及三明,世间上福田。]

  

  (一)(p.246)六通:

  1、神境通:变多为一,变一为多,隐显自在,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碍他。入水,入地,还能凌空来去,手摸日月等。

  2、天眼通:见粗的又见细的,见近的又见远的,见明处又见暗处,见表面又见里面,尤其是能见众生的业色,知道来生是生天或落恶趣等。

  3、天耳通:近处远处,听到种种声音。能听了人类的不同方言,连天与鸟兽的语声,也都能明了。

  4、他心通:知道他众生心中所想念的。

  5、宿命通:知众生前生的往因,作什么业,从那里来。

  6、漏尽通:知烦恼的解脱情形,知烦恼是否已经彻底断尽。

  

  ※A、前五通:得根本禅之佛弟子与外道都可能得到。

  ※B、漏尽通:是一切阿罗汉所必有的。

  

  但阿罗汉不一定具有根本禅,不一定有前五通,如具未到定的慧解脱阿罗汉便是。

  

  (二)(p.247)三明61:(阿罗汉所具有)

  1、天眼明:能知未来。

  2、宿命明:能知过去。

  3、漏尽明

  

  (三)(p.247) 阿罗汉与六通

   1、全分慧解脱阿罗汉(未到定):具漏尽通但无前五通。

   (如《杂阿含经》卷14(347经)〈须深经〉所说,大正2,96b-98a)

  2、少分慧解脱阿罗汉(四禅八定):具根本禅者,可修发三明、六通。

  3、俱解脱阿罗汉(灭尽定):一定具备三明、六通。

  

  ※三明阿罗汉:(1)或是具根本禅的慧解脱(《杂阿含经》卷45(1212经),大正2,330a~c)

  (2)或是具灭尽定的俱解脱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43,大正27,734b~c)

  参见:

  A、《发智论》卷9(大正26,966a):

  慧解脱无愿三摩地现在前时......他心智(现在前)。

  B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9(大正27,564):

  问:此中数说慧解脱者起他心智,此起必依根本静虑,若慧解脱亦能现起根本静虑,岂不违害苏尸摩经。彼经中说:慧解脱者,不能现起根本静虑?

  答:慧解脱有二种,一是少分,二大全分。少分慧解脱于四静虑能起一二三;全分慧解脱于四静虑皆不能起。此论中说少分慧解脱,故能起他心智。

  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,彼于四静虑皆不能益。

  如是二说俱为善通,由此少分慧解脱者,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。若得灭定名俱解脱。

  

  

  十、(p.248)以譬喻赞颂阿罗汉之功德

   [明净恒不动,如日处晴空;一切世间行,不染如莲华。]

  (一)如日处晴空:

  1、 阿罗汉果,智慧断尽了烦恼,极明极净,正如日光朗照,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样。

  2、阿罗汉的功德,有『六恒住』。在见色闻声等六境起用时,恒常是:『不苦不乐,舍心住正念正智』,这就是不动。在触对六境时,或是合意的,或是不合意的,但不会因此而起贪起瞋。一切利誉得失,在圣者的心境上,不受外境所转动,『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』。俗语所说的『八风62吹不动』,就是阿罗汉的境界。这如经上说:『六入处常对,不能动其心,心常住坚固,谛观法生灭』。

  

  ※《杂阿含经》卷9(254经),大正2,62c~63b:

 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,往诣佛所,稽首礼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于世尊法中得阿罗汉,尽诸有漏,所作已作,舍离重担,逮得己利,尽诸有结,正智心解脱。当于尔时,解脱六处。云何为六?(1)离欲解脱,(2)离恚解脱,(3)远离解脱,(4)爱尽解脱,(5)诸取解脱,(6)心不忘念解脱。

  (1)世尊!若有依少信心而言离欲解脱,此非所应;贪、恚、痴尽,是名真实离欲解脱。

  (2)若复有人,依少持戒而言我得离恚解脱,此亦不应;贪、恚、痴尽,是名真实(离恚)解脱。

  (3)若复有人,依于修习利养远离,而言远离解脱,是亦不应;贪、恚、痴尽,是真实远离解脱。

  (4)(5)(6)贪、恚、痴尽,亦名离爱,亦名离取,亦名离忘念解脱。

  如是世尊!若诸比丘未得罗汉,未尽诸漏,于此六处不得解脱。

  若复比丘在于学地,未得增上乐涅槃,习向心住,尔时成就学戒,成就学根。后时当得漏尽,无漏心解脱,乃至自知不受后有;当于尔时,得无学戒,得无学诸根。譬如婴童愚小仰卧,尔时成就童子诸根;彼于后时渐渐增长,诸根成就,当于尔时成就长者诸根。在学地者,亦复如是,未得增上安乐。乃至成就无学戒,无学诸根,若眼常识色,终不能妨心解脱、慧解脱,意坚住故,内修、无量、善解脱,观察生灭乃至无常。耳识声,鼻识香,舌识味,身识触,意识法,不能妨心解脱、慧解脱,意坚住故,内修、无量、善解脱,观察生灭。譬如村邑近大石山,不断、不坏、不穿,一向厚密,假使四方风吹,不能动摇,不能穿过。彼无学者亦复如是,眼常识色,乃至意常识法,不能妨心解脱,慧解脱,意坚住故,内修、无量、善解脱,观察生灭」。

  尔时、二十亿耳重说偈言:

  离欲心解脱,无恚脱亦然,远离心解脱,贪爱永无余,诸取心解脱,及意不忘念。晓了入处生,于彼心解脱,彼心解脱者,比丘意止息,诸所作已作,更不作所作。犹如大石山,四风不能动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及法之好恶,六入处常对,不能动其心,心常住坚固,谛观法生灭。

  

  (二)如莲花…
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