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染:
阿罗汉在未舍报前,虽然生活在这世间中,却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。他在一切世间行中,清净不染,如莲华一样,虽生于淤泥中,而却微妙香洁。
十一、(p.249) 缘觉乘[或不由他觉,从于远离生,名辟支迦佛,合说为二乘。]
(一)「缘觉乘」与「声闻乘」之主要差异:
1、不由他觉:也就是无师自悟。
2、从远离生:不由他觉的智慧,是由于远离而生的。远离,是远离愦闹,远离人事。他在因中,在证果以后,都是独往独来,厌离人事的。过着精严的十二头陀行,孤居独处。据说:这都出于没有佛法的时代,现乞食的出家相,但不会说法,只是现神通而已。
※ 十二头陀行:住阿兰若处、常乞食、次第乞食、一坐食、节量食、中后不饮浆、粪扫
衣、但三衣、冢间住、树下坐、露地坐、但坐不卧。
(印顺法师《华雨集》第四册,p.227)
※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8,大正25,266c6-15:
声闻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,但时节、利根、福德有差别。
时名,佛不在世,亦无佛法,以少因缘,出家得道,名辟支佛。
利根名异,法相是同,但智慧深入,得辟支佛道。
福德名有相,或一相二相,乃至三十一相。若先佛法中得圣法,法灭后成阿罗汉,名为辟支佛,身无有相。
有辟支佛第一疾者、四世行,久者、乃至百劫行;如声闻疾者三世,久者六十劫。
(二)(p.250)「麟角喻独觉」与「部行独觉」
1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4(大正30,478a5-21):
云何独觉道?谓由三相,应正了知。
谓有一类,安住独觉种姓,经于百劫,值佛出世亲近承事,成熟相续,专心求证独觉菩提。于蕴善巧、于处善巧、于界善巧、于缘起善巧、于处非处善巧、于谛善巧勤修学故,于当来世,速能证得独觉菩提,如是名为初独觉道。
复有一类,值佛出世,亲近善士,听闻正法,如理作意,于先所未起顺决择分善根,引发令起谓暖、顶、忍,而无力能即于此生证法现观,得沙门果。
复修蕴善巧、修处善巧、修界善巧、修缘起善巧、修处非处善巧、修谛善巧故,于当来世能证法现观、得沙门果,是名第二独觉道。
复有一类,值佛出世,亲近善士,听闻正法,如理作意,证法现观得沙门果。而无力能于一切种至极究竟、毕竟离垢、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。
复修蕴善巧、修处善巧、修界善巧、修缘起善巧、修处非处善巧、修谛善巧故。依出世道,于当来世至极究竟,毕竟离垢、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,是名第三独觉道。
云何独觉习?
谓有一类,依初独觉道,满足百劫修集资粮,过百劫已,出无佛世,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,证法现观、得独觉菩提果,永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。
复有一类,或依第二、或依第三独觉道,由彼因缘,出无佛世,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,或证法现观,乃至得阿罗汉果,或得沙门果,至极究竟、毕竟离垢、毕竟证得梵行边际,证得最上阿罗汉果。
当知此中,由初习故成独觉者,名麟角喻。
由第二、第三习故成独胜者,名部行喻。
2、《俱舍论》卷12〈分别世品第三〉,大正29,64a28-b19:
诸独觉有二种殊:一者部行,
二麟角喻。
部行独觉,先是声闻,得胜果时
转名独胜。
有余说:彼先是异生,曾修声闻
顺决择分,[02]今自证道得独胜名。
由本事中
说:一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,有一猕猴
曾与独觉相近而住,见彼威仪,展转游行
至外仙所,现先所见独觉威仪,诸仙
咸生敬慕,须臾皆证独觉菩提。若先是圣
人,不应修苦行。
[03]麟角喻者,谓必独居。二
独觉中,麟角喻者,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,然
后方成麟角喻独觉。
言独觉者,谓现身中
离禀至教,唯自悟道,以能自调,不调他
故。
何缘独觉言不调他?非彼无能演说正
法,以彼亦得无碍解故;又能忆念过去所
闻诸佛所宣圣教理故。
又不可说彼无慈
悲,为摄有情现神通故;又不可说无受
法机,尔时有情亦有能起世间离欲对治道
故。
虽有此理,由彼宿习少欣乐胜解,无说
希望故;又知有情难受深法,以顺流既久
难令逆流故;又避摄众故,不为他宣说
正法,怖喧杂故。
1 印顺法师《宝积经讲记》p.157:「什么叫诸苦?在对境而起领受时,分苦受、乐受、舍受──三受。但深一层观察,老病死等苦受,不消说是苦的──苦苦。乐受,如一旦失坏了,就会忧苦不了,叫坏苦。就使是不苦不乐的舍受,在诸行流变中,到底不能究竟,所以叫行苦。这些,都离不了苦,而凡夫着为快乐,所以经说如贪刀头上的蜜一样。」
2 《妙法莲华经》卷1〈序品第1〉大正9,3c22~26:
「为求声闻者,说应四谛法,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。为求辟支佛者,说应十二因缘法。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,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成一切种智。」
3 (1)《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》〈法身章第八〉,大正12,221b17-c6:
「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,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。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,不思议佛境界,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,此则信解说二圣谛。如是难知难解者,谓说二圣谛义。何等为说二圣谛义?谓说作圣谛义,说无作圣谛义。
说作圣谛义者,是说有量四圣谛。何以故?非因他能知一切苦、断一切集、证一切灭、修一切道。是故世尊!有有为生死、无为生死,涅槃亦如是,有余及无余。
说无作圣谛义者,说无量四圣谛义。何以故?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、断一切受集、证一切受灭、修一切受灭道。如是八圣谛,如来说四圣谛。如是无作四圣谛义,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,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,何以故?非下中上法得涅槃。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,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?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苦,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一切集,灭一切意生身,除一切苦灭作证。」
(2)《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》(大正12,221b21~26):「说作圣谛义者,是说有量四圣谛。何以故?非因他能知一切苦、断一切集、证一切灭、修一切道。是故世尊,有有为生死、无为生死,涅槃亦如是,有余及无余。」之对应文句,《大宝积经》卷119〈胜鬘夫人会第48〉(大正11,677a2-5)为:「作圣谛者,是不圆
满四圣谛义。何以故, ?由他护故,而不能得
知一切苦、断一切集、证一切灭、修一切道。是
故不知有为无为及于涅槃。」
(3) 参见印顺法师《胜鬘经讲记》(p.210-p.220)。
4 《大般涅槃经》卷27,大正12,524a28~b9:
「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,见法者即是见佛。佛者即是佛性。何以故?一切诸佛以此为性。善男子!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:一者下,二者中,三者上,四者上上。下智观者不见佛性,以不见故得声闻道。中智观者不见佛性,以不见故得缘觉道。上智观者见不了了,不了了故住十住地。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。以是义故,十二因缘名为佛性,佛性者即第一义空,第一义空名为中道,中道者即名为佛,佛者名为涅槃。」
5 参见《大般涅槃经》卷7,大正12,406b12~27。
6 参见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》,大正12,1112a25-28。
7 参见《杂阿含经》卷43(1172经),大正2,313b14-314a1。
8 参见《杂阿含经》卷3(64经),大正2,16c-17a;印顺法师《佛法概论》p.59~p.60。
9 《成佛之道》p.151-p.152:
「眼,耳,鼻,舌,身,是物质的,是能见色,闻声,嗅香,尝味,觉触的生理官能。佛说是极微妙的色法,所以应该是神经。意是能知, 一切法的心理官能,心识的源泉。」
10 增上缘:不论那一法,凡是有生起他法的胜用,或者不碍其他法的生起,都叫增上缘。(印顺法师《中观论颂讲记》p.66)
11 所缘缘:心心所的生起,必有他的所缘境,这所缘境,能为心心所生起之缘,所以叫所缘缘。(印顺法师《中观论颂讲记》p.66)
12 人情凡十九辈:《修行道地经》卷2,大正15,192b:
「法师说经,观察人情凡十九辈,以…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