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何了知?分别尘劳尔乃知之。何谓十九?一曰贪淫。二曰瞋恚。三曰愚痴。四曰淫怒。五曰淫痴。六曰痴恚。七曰淫怒愚痴。八曰口清意淫。九曰言柔心刚。十曰口慧心痴。十一者,言美而怀三毒。十二者,言粗心和。十三者,恶口心刚。十四者,言粗心痴。十五者,口粗而怀三毒。十六者,口痴心淫。十七者,口痴怀怒。十八者,心口俱痴。十九者,口痴心怀三毒。于是颂曰:其有淫怒痴,合此为三毒;两两而杂错,计便复有四;口柔复有四,口痴言痴四;世尊之所说,人情十九种。」

  13 印顺法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p.57- p.58:

  「一切法的性类,总分为四:一、善性,二、恶性,三、有覆无记,四、无覆无记。染污意是属于那一性类所摄的呢?此意染污故,唯属有覆无记性摄。它与四烦恼常共相应,为什么不是恶性呢?因所依末那的行相,非常微细,不能说它是恶。……染污末那在三界中也是这样,虽然于一切时中四烦恼都随逐着它,但因它的行相微细,所以能依的烦恼也随逐它而微细了。因它非常微细,不能记别是善,是恶,所以是无记。但它又有烦恼的覆障,故又名为有覆。」

  14 (1) 印顺法师《胜鬘经讲记》p.155:「《阿含》及毗尼说:阿罗汉断烦恼,但有不断的,名为习气。此习气,即本经(《胜鬘经》)的住地。罗汉不断习气,辟支佛稍侵习气,唯有佛,烦恼习气一切断尽。二乘不断的习气,在声闻学派中,称为不染污无知。无知即无明的别名;习气,是极微细的无明,这与大乘的无明住地一致。龙树说:『声闻辟支佛习气,于菩萨为烦恼』(《大智度论》卷42,大正25,368a5-6)。声闻学者,以为习气是不染污的,无碍于生死的;而在大乘学者看来,习气是微细的染污,还是要招感变易生死的。二乘不断,而唯佛断尽的无明,大乘学者说,菩萨在修行中,已分分渐除;佛究竟断尽无明。」

  (2) 印顺法师《大乘起信论讲记》p.96:「烦恼的根本,名无始无明住地。依《璎珞》及《仁王经》意,众生最初的一念心,即是无始无明住地,依此而有生死流转。地,发生义。住地,玄奘译为习地,即是习气。众生无始来的妄熏根本习地,名无始无明。考罗汉所不能断的习气,有部解说为不染污无知。然不染污无知(无知即无明),于大乘却是染污的。」

  15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87经):「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我忆宿命,未成正觉时,独一静处,专精禅思,作是念:何法有故老死有?何法缘故老死有?即正思惟,生如实无间等,生有故老死有,生缘故老死有。如是有……。取……。爱……。受……。触……。六入处……。名色,何法有故名色有?何法缘故名色有?即正思惟,如实无间等生,识有故名色有,识缘故有名色有。我作是思惟时,齐识而还,不能过彼:谓缘识名色,缘名色六入处,缘六入处触,缘触受,缘受爱,缘爱取,缘取有,缘有生,缘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,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。」(大正2,80b25-c6)

  16 参见《摄大乘论本》卷1 (大正31,134a1~2);印顺法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p.55:不共无明的意义:「真义」就是真理,「心」就是悟解真理的无分别智。这无分别智对于诸法的真理,原可「生」起悟解,但有一种法常「常能为障碍」,使它不能生起。这真义心生的障碍者,在三性位的「一切分」中恒共「俱行」。这是什么法呢?就是恒行「不共无明」啊!

  17 (1)印顺法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p.45 ~ p.46:

  阿陀那,应简单的译作「取」,像十二缘起中的取,五取蕴的取,烦恼通名为取的取,梵语都是阿波陀那(近取,即极取义)。取是摄取其它属于自己,所以有摄它为自体,与执取不失(持)的意思。因作用的不同,后人建立起执持、执取、执受等不同的名字。这阿陀那,在经论里看起来,它与执受有特别的关系。它在摄取未来与摄持现在的生命,使有情成为灵活的有机体中,表现了阿陀那特殊的功能,它与生命论有关。

  (2) 印顺法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p.44:

  「有色诸根」,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。色根就是色根,为什么叫有色根呢?因为根有二类:一有色的五根,二无色的意根;为了简别无色的意根,所以说有色。欲色界有情的生命活动,是由过去的业力所招感,特别在这五根上表现出来(但生命的存在,不单是色根)。这生理机构的五根,所以能活泼泼地生存着,在一期寿命中继续存在着,并且能引起觉受,都是由此阿陀那识在执受(执持)它,使之无有失坏;它才能尽寿随本识的存在而转起。如阿陀那不执受有色诸根,有情的生命立刻就要崩坏,成为无生机的死尸。

  18《杂阿含经》卷26(710经):「离贪欲者心解脱,离无明者慧解脱。若彼比丘离贪欲,心解脱,得身作证;离无明,慧解脱。」(大正2,190b17-19)

  19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44,大正27,229c-230a:「言尸罗者,是清凉义,谓恶能令身心热恼,戒能安适,故曰清凉。又恶能招恶趣热恼,戒招善趣,故曰清凉。……尸罗者是数习义,常习善法,故曰尸罗。」

  20《大智度论》卷1:「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」(大正25,63a1-2)

  21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14:「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法。」(大正10,72b18)

  22《大智度论》卷13:「是二种戒〔五戒、八戒〕,名居家优婆塞法。居家持戒,凡有四种:有下、中、上,有上上。

  下人持戒,为今世乐故。或为怖畏,称誉、名闻故;或为家法,曲随他意故;或避苦役,求离危难故。如是种种是下人持戒。

  中人持戒,为人中富贵,欢娱适意。或期后世福乐,克己自勉,为苦日少,所得甚多,如是思惟坚固持戒。

  上人持戒,为涅槃故。知诸法一切无常故,欲求离苦,常乐无为故。……

  上上人持戒,怜愍众生,为佛道故;以知诸法,求实相故,不畏恶道,不求乐故。如是种种,是上上人持戒。是四总名优婆塞戒。」(大正25,160c1-26)

  23 各部律典戒条数目不一,参见平川彰《律藏之研究》,p.434;p.493。印顺法师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》p.150-p.171。

  24 《十诵律》卷5:「极小十岁曾嫁沙弥尼,得受六法。十二岁净者,曾嫁式叉摩尼年十二应受具足戒。十二岁净者,比丘尼应畜弟子。十八岁净者,童女沙弥尼年十八岁,应受六法。」(大正23,424a7-10)

  25 唐 道宣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卷12:「十诵中六法者练心也,试看大戒受缘。二年者练身也,可知有胎无胎。」(大正40,155a8-10)

  26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》卷1:「戒是正顺解脱之本,故名波罗提木叉,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。是故比丘!当持净戒勿令毁犯,若人能持净戒,是则能有善法;若无净戒,诸善功德皆不得生。是以当知,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。」(大正12,1111a2-7)

  27 食存五观: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。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。三、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。四、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。五、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

  28 光明想:

  (1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1,大正30,330a21~b7:

  问:惛沈睡眠盖以何为食?答:有黑暗相及于彼相,不正思惟,多所修习,以之为食。

  问:此盖谁为非食?

  答:有光明相及于彼相,如理作意,多所修习,以为非食。

  明有三种:一治暗光明,二法光明,三依身光明。

  治暗光明,复有三种:一在夜分,谓星月等。二在昼分,谓日光明。三在俱分,谓火珠等。

  法光明者,谓如有一随其所受、所思、所触,观察诸法;或复修习,随念佛等。

  依身光明者,谓诸有情自然身光。

  当知初明治三种暗:一者夜暗,二者云暗,三者障暗,谓窟宅等。法明能治三种黑暗:由不如实知诸法故,于去来今多生疑惑,于佛法等亦复如是。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暗。又证观察,能治惛沉睡眠黑暗,以能显了诸法性故。

  (2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4,大正30,413a13~17:

  云何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?谓于光明想善巧精恳,善取善思善了善达,思惟诸天光明俱心,巧便而卧。由是因缘虽复寝卧心不惛暗,如是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。

  29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1,大正30,330a21~b7:

  问:惛沈睡眠盖以何为食?答:有黑暗相及于彼相,不正思惟,多所修习,以之为食。

  问:此盖谁为非食?答:有光明相及于彼相,如理作意,多所修习,以为非食。明有三种:一治暗光明,二法光明,三依身光明。

  治暗光明,复有三种:一在夜分,谓星月等。二在昼分,谓日光明。三在俱分,谓火珠等。法光明者,谓如有一随其所受、所思、所触,观察诸法;或复修习,随念佛等。

  依身光明者,谓诸有情自然身光。

  当知初明治三种暗:一者夜暗,二者云暗,三者障暗,谓窟宅等。法明能治三种黑暗:由不如实知诸法故,于去来今多生疑惑,于佛法等亦复如是。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暗。又证观察,能治惛沉睡眠黑暗,以能显了诸法性故。

  30 有关「九想观」,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1,大正25,217a~c。

  31 有关「六妙门」,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6,大正27,134c~135a;智者大师《法界次第初门》卷上之下,大正46,673a-b;智者大师《六妙法门》,大正46,549a-555c。

  32 有关「十六特胜」,参见:《杂阿含经》卷29(803经)大正2,206a~b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7,大正30,432a28~433b12;惠敏法师:《声闻地中所缘之研究》(日文),…
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