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2、五盖:欲贪盖、瞋恚盖、惛沉睡眠盖、掉举恶作盖、疑盖。这都是覆盖净心善法而不得发生,对修习定慧的障碍极大,所以叫盖。

  (1)欲贪,从五欲的净妙相而来。这要修不净想来对治。

  (2)瞋恚,从可憎境而起。这要修慈悲想来对治。

  (3) 惛沉是心情昧劣下沉,与睡眠邻近,这是从暗昧相而来的。这要修光明想29(法义的观察)来对治。

  (4)掉举与惛沉相反,是心性的向上飞扬。恶作是追悔,是从想到亲属,国土,不死,及追忆起过去的事情,或乱想三世而引起的。这要修止息想(奢摩他)来对治。

  (5)疑从三世起,不能正思惟三世的诸行流转,就会着我我所,推论过去世中的我是怎样的,......这一类的疑惑。这要修缘起想来对治。

  

  ※《大毗婆沙论》卷48,大正27,250b29-c10:

  贪欲盖以净妙相为食,不净观为对治,由此一食一对治故,别立一盖。

  瞋恚盖以可憎相为食,慈观为对治,由此一食一对治故,别立一盖。

  疑盖以三世相为食,缘起观为对治,由此一食一对治故,别立一盖。

  惛沉睡眠盖以五法为食,一愦,二不乐,三频欠,四食不平性,五心羸劣性,以毗钵舍那为对治。由此同食同对治故,共立一盖。

  掉举恶作盖以四法为食,一亲里寻,二国土寻,三不死寻,四念昔乐事,以奢摩他为对治。由此同食同对治故,共立一盖。

  

  ※有关五盖之过患与对治,另参见: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17,大正25,183c~185a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1,大正30,329b9-330c13。

  二、(p.200)三摩钵底(samApatti梵巴同):等至、正受。

  (p.120)三摩地(samAdhi梵巴同):三昧、等持。

  禅定之异名:禅、三昧、三摩钵底、三摩呬多......,参见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215:

  释尊所传的定法,名称不一。如禅──禅那(dhyAna),译义为静虑,旧作弃、思惟修。禅是四禅,然六波罗蜜的禅波罗蜜,通菩萨的一切定法。

  佛说三学:戒增上学、心增上学、慧增上学。称定学为心(citta)学,有心理统一的意义。

  又,三昧或作三摩地(samAdhi),旧译为定、定意、调直定,新译作等持;平等持心,是内心保持平衡的状态。

  三摩跋提或三摩钵底(samApatti),译义为正受,等至,是从平等持心而到达定境(入定);四禅、四无色定、灭尽定,都可以称为三摩钵底。

  三摩呬多(samAhita),译义为等引,是平等引发,或引发平等的意思。

  

  

  三、(p.202) 二甘露门 [不净及持息,是名二甘露。]

  (一)二甘露门:不净观、持息念(数息观)。

  A、不净观----九想观30:1、青瘀想;2、脓烂想;3、变坏想;4、膨胀想;5、食噉想;6、血涂想;7、分散想;8、骨锁想;9、散坏想。

  

  B、数息观:

  (A)六妙门:1、数;2、随;3、止;4、观;5、还;6、净。31

   (B)十六特胜(十六胜行)32:

  1、念出入息长。2、念出入息短。3、觉息遍身。4、除身行33。

  5、觉喜。6、觉乐。7、觉心行。8、除心行34。

  9、觉心。10、令心喜。11、令心摄。12、令心解脱。

  13、观无常。14、观断。15、观离。16、观灭。

  (二)三度门:不净观、数息观、界分别观(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)。

  (《杂阿毗昙心论》卷5,大正28,908b)

  

  (三)五停心观(五种净行)35:

  1、不净观:对治贪欲。

  2、慈悲观:对治瞋恚。

  3、缘起观:对治愚痴。

  4、界分别:对治我慢。

  5、持息念:对治寻思散乱。

  

  四、(p.203)摄心得定 [依此而摄心,摄心得正定。]

  (一) 依着「不净想、持息念」,对治主要的定障「贪欲与散乱」,而修习摄心,不使散乱的,就是修定。

  (二) 无论是修定,或者修观慧,起初都是有所缘境相的。如以青瘀等不净相为境,或以出入的呼吸为境。

  A、「修观」:对于所缘的境相,如观察思惟他,就是修观。

  B、「修定」:如依着而摄心不散,心住一境,便是修定了。

  (三) 在修习摄心的过程中,如能达到远离五欲,断除五盖,那么定心明净,会很快的发生功德而成就的,所以说「摄心」能「得正定」。

  (四) 约一般的禅定说:不是邪定、味定,就是正定。

  约出世法说:无漏定才是正定。

  

  五、(p.203)七依定 [能发真慧者,佛说有七依。]

  依七种定(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、第四禅、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等七根本定)而修发真实慧。

  ※依「未到定」及「静虑中间」亦能发真实慧。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61:

  「依九地皆能漏尽,谓七根本、未至、中间。」(大正27,817a)

  另参见:《俱舍论》卷28,大正29,149c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00,大正30,881a。

  

  ※为何「未至定」及「静虑中间」能尽诸漏,参见: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61,大正27,818a~c。

  

  ※为何初禅以上的近分定不能引发无漏慧,参见《顺正理论》卷78,大正29,765b:

  唯初近分亦通无漏,皆无有味,离染道故。上七近分无无漏者,于自地法不厌背故。唯初近分通无漏者,于自地法能厌背故;此地极邻近多灾患界故;以诸欲贪由寻伺起,此地犹有寻伺随故。

  

  参、增上慧学(p.205~p.206)

  一、(p.205)增上慧学 [增上慧学者,即出世正见。]

  (一)为了作为解脱的依止而修慧,叫增上慧。这当然不是俗知俗见,而是究竟的真实慧了。

  (二)慧学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见(还有正思惟),所以综合起来说:「增上慧学」,就是「出世正见」。

  

  

  二、(p.206)「世间正见」与「出世间正见」

  (一)世间正见:1.知善恶(p.67);2.知业报(p.69);3.知前生后世(p.74);4.知凡圣(p.80)

  (二)出世间正见(p.205):1.缘起(p.207~p.219);2.四谛(p.219~p.223)。

  1、什么叫出世?就是超过和胜出一般世间(凡夫)的意思。

  2、悟解真理的正见,或是离烦恼的无漏正见,都叫出世正见。在说明上,是着重于胜义──真实义的知见。

  

  ※ 参见《杂阿含经》卷28(785经),大正2,203a~b。

  「正见有二种:有正见是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转向善趣;有正见是圣、出世间、无漏、无取、正尽苦、转向苦边。

  

  何等为正见有漏、有取,向于善趣?若彼见有施,有说,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,不受后有,是名世间正见,世俗、有漏、有取,向于善趣。

  

  何等为正见是圣、出世间、无漏、不取、正尽苦、转向苦边?谓圣弟子,苦、苦思惟,集......,灭......,道、道思惟,无漏思惟相应于法,选择、分别、推求、觉知、黠慧、开觉、观察,是名正见,是圣、出世间、无漏、不取、正尽苦、转向苦边。」

  

  

  三、(p.206)慧(般若)在佛法中的地位

  (一) 慧,梵语般若。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,般若是最究竟的。如没有般若,什么行门,都不能解脱生死。

  (二) 般若又是最根本的;般若是领导者,启导一切功德的进修,与一切功德相应。

  (三) 在三学中,慧学最后,为能得解脱的依止;而在八正道中,却以正见为首。这说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,是彻始彻终的;他是领导者,又是完成者!

  

  

  四、(p.206)「慧」之异名

  在三乘共法的经典里,慧是有很多名称的,如慧、见、明、观、忍、智、觉;正观、正见、正知、正思惟;如实观、如实知、如实见、如实知见、如实思惟;择法等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丁、八正道(p.207~p.232)

  

  ※八正道:1.正见、2.正思惟、3.正语、4.正业、5.正命、6.正精进、7.正念、8.正定。

  

  壹、正见(p.207~p.226)

  

  ※ 出世间正见:(壹)正见缘起(p.207~p.219);(贰)正观四谛(p.219~p.223);

  (参)依俗契真(p.224~p.226)

  出世的解脱法门,不出乎四谛与缘起的二大纲,所以说到出世的慧学,也就是通达缘起与知四谛的慧。

  

  (壹)正见缘起 (p.207~p.219)

  

  一、(p.207)缘起甚深 [佛为阿难说:缘起义甚深。]

  (一)《中阿含经》卷24(97)〈大因经〉(大正1,578b11-22):

  「尊者阿难则

  于晡时从宴坐起,往诣佛所,稽首佛足,

  住一面,白曰:世尊!我今闲居独处宴坐思

  惟,心作是念:此[17]缘起甚奇,极甚深,明亦甚

  深。然我观见至浅至浅。

  " type="inline">世尊告曰:阿难!汝

  莫作是念:此缘起至浅至浅。所以者何?此

  缘起极甚深,明亦甚深。阿难!于此缘起不

  知如真,不见如实,不觉不达故,[18]念

  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