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2、五蓋:欲貪蓋、瞋恚蓋、惛沈睡眠蓋、掉舉惡作蓋、疑蓋。這都是覆蓋淨心善法而不得發生,對修習定慧的障礙極大,所以叫蓋。

  (1)欲貪,從五欲的淨妙相而來。這要修不淨想來對治。

  (2)瞋恚,從可憎境而起。這要修慈悲想來對治。

  (3) 惛沈是心情昧劣下沈,與睡眠鄰近,這是從暗昧相而來的。這要修光明想29(法義的觀察)來對治。

  (4)掉舉與惛沈相反,是心性的向上飛揚。惡作是追悔,是從想到親屬,國土,不死,及追憶起過去的事情,或亂想叁世而引起的。這要修止息想(奢摩他)來對治。

  (5)疑從叁世起,不能正思惟叁世的諸行流轉,就會著我我所,推論過去世中的我是怎樣的,......這一類的疑惑。這要修緣起想來對治。

  

  ※《大毗婆沙論》卷48,大正27,250b29-c10:

  貪欲蓋以淨妙相爲食,不淨觀爲對治,由此一食一對治故,別立一蓋。

  瞋恚蓋以可憎相爲食,慈觀爲對治,由此一食一對治故,別立一蓋。

  疑蓋以叁世相爲食,緣起觀爲對治,由此一食一對治故,別立一蓋。

  惛沈睡眠蓋以五法爲食,一愦,二不樂,叁頻欠,四食不平性,五心羸劣性,以毗缽舍那爲對治。由此同食同對治故,共立一蓋。

  掉舉惡作蓋以四法爲食,一親裏尋,二國土尋,叁不死尋,四念昔樂事,以奢摩他爲對治。由此同食同對治故,共立一蓋。

  

  ※有關五蓋之過患與對治,另參見:

  《大智度論》卷17,大正25,183c~185a;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1,大正30,329b9-330c13。

  二、(p.200)叁摩缽底(samApatti梵巴同):等至、正受。

  (p.120)叁摩地(samAdhi梵巴同):叁昧、等持。

  禅定之異名:禅、叁昧、叁摩缽底、叁摩呬多......,參見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p.1215:

  釋尊所傳的定法,名稱不一。如禅──禅那(dhyAna),譯義爲靜慮,舊作棄、思惟修。禅是四禅,然六波羅蜜的禅波羅蜜,通菩薩的一切定法。

  佛說叁學:戒增上學、心增上學、慧增上學。稱定學爲心(citta)學,有心理統一的意義。

  又,叁昧或作叁摩地(samAdhi),舊譯爲定、定意、調直定,新譯作等持;平等持心,是內心保持平衡的狀態。

  叁摩跋提或叁摩缽底(samApatti),譯義爲正受,等至,是從平等持心而到達定境(入定);四禅、四無色定、滅盡定,都可以稱爲叁摩缽底。

  叁摩呬多(samAhita),譯義爲等引,是平等引發,或引發平等的意思。

  

  

  叁、(p.202) 二甘露門 [不淨及持息,是名二甘露。]

  (一)二甘露門:不淨觀、持息念(數息觀)。

  A、不淨觀----九想觀30:1、青瘀想;2、膿爛想;3、變壞想;4、膨脹想;5、食噉想;6、血塗想;7、分散想;8、骨鎖想;9、散壞想。

  

  B、數息觀:

  (A)六妙門:1、數;2、隨;3、止;4、觀;5、還;6、淨。31

   (B)十六特勝(十六勝行)32:

  1、念出入息長。2、念出入息短。3、覺息遍身。4、除身行33。

  5、覺喜。6、覺樂。7、覺心行。8、除心行34。

  9、覺心。10、令心喜。11、令心攝。12、令心解脫。

  13、觀無常。14、觀斷。15、觀離。16、觀滅。

  (二)叁度門:不淨觀、數息觀、界分別觀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)。

  (《雜阿毗昙心論》卷5,大正28,908b)

  

  (叁)五停心觀(五種淨行)35:

  1、不淨觀:對治貪欲。

  2、慈悲觀:對治瞋恚。

  3、緣起觀:對治愚癡。

  4、界分別:對治我慢。

  5、持息念:對治尋思散亂。

  

  四、(p.203)攝心得定 [依此而攝心,攝心得正定。]

  (一) 依著「不淨想、持息念」,對治主要的定障「貪欲與散亂」,而修習攝心,不使散亂的,就是修定。

  (二) 無論是修定,或者修觀慧,起初都是有所緣境相的。如以青瘀等不淨相爲境,或以出入的呼吸爲境。

  A、「修觀」:對于所緣的境相,如觀察思惟他,就是修觀。

  B、「修定」:如依著而攝心不散,心住一境,便是修定了。

  (叁) 在修習攝心的過程中,如能達到遠離五欲,斷除五蓋,那麼定心明淨,會很快的發生功德而成就的,所以說「攝心」能「得正定」。

  (四) 約一般的禅定說:不是邪定、味定,就是正定。

  約出世法說:無漏定才是正定。

  

  五、(p.203)七依定 [能發真慧者,佛說有七依。]

  依七種定(初禅、第二禅、第叁禅、第四禅、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等七根本定)而修發真實慧。

  ※依「未到定」及「靜慮中間」亦能發真實慧。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61:

  「依九地皆能漏盡,謂七根本、未至、中間。」(大正27,817a)

  另參見:《俱舍論》卷28,大正29,149c;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00,大正30,881a。

  

  ※爲何「未至定」及「靜慮中間」能盡諸漏,參見: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61,大正27,818a~c。

  

  ※爲何初禅以上的近分定不能引發無漏慧,參見《順正理論》卷78,大正29,765b:

  唯初近分亦通無漏,皆無有味,離染道故。上七近分無無漏者,于自地法不厭背故。唯初近分通無漏者,于自地法能厭背故;此地極鄰近多災患界故;以諸欲貪由尋伺起,此地猶有尋伺隨故。

  

  參、增上慧學(p.205~p.206)

  一、(p.205)增上慧學 [增上慧學者,即出世正見。]

  (一)爲了作爲解脫的依止而修慧,叫增上慧。這當然不是俗知俗見,而是究竟的真實慧了。

  (二)慧學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見(還有正思惟),所以綜合起來說:「增上慧學」,就是「出世正見」。

  

  

  二、(p.206)「世間正見」與「出世間正見」

  (一)世間正見:1.知善惡(p.67);2.知業報(p.69);3.知前生後世(p.74);4.知凡聖(p.80)

  (二)出世間正見(p.205):1.緣起(p.207~p.219);2.四谛(p.219~p.223)。

  1、什麼叫出世?就是超過和勝出一般世間(凡夫)的意思。

  2、悟解真理的正見,或是離煩惱的無漏正見,都叫出世正見。在說明上,是著重于勝義──真實義的知見。

  

  ※ 參見《雜阿含經》卷28(785經),大正2,203a~b。

  「正見有二種:有正見是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轉向善趣;有正見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無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。

  

  何等爲正見有漏、有取,向于善趣?若彼見有施,有說,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,不受後有,是名世間正見,世俗、有漏、有取,向于善趣。

  

  何等爲正見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?謂聖弟子,苦、苦思惟,集......,滅......,道、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于法,選擇、分別、推求、覺知、黠慧、開覺、觀察,是名正見,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。」

  

  

  叁、(p.206)慧(般若)在佛法中的地位

  (一) 慧,梵語般若。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,般若是最究竟的。如沒有般若,什麼行門,都不能解脫生死。

  (二) 般若又是最根本的;般若是領導者,啓導一切功德的進修,與一切功德相應。

  (叁) 在叁學中,慧學最後,爲能得解脫的依止;而在八正道中,卻以正見爲首。這說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,是徹始徹終的;他是領導者,又是完成者!

  

  

  四、(p.206)「慧」之異名

  在叁乘共法的經典裏,慧是有很多名稱的,如慧、見、明、觀、忍、智、覺;正觀、正見、正知、正思惟;如實觀、如實知、如實見、如實知見、如實思惟;擇法等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丁、八正道(p.207~p.232)

  

  ※八正道:1.正見、2.正思惟、3.正語、4.正業、5.正命、6.正精進、7.正念、8.正定。

  

  壹、正見(p.207~p.226)

  

  ※ 出世間正見:(壹)正見緣起(p.207~p.219);(貳)正觀四谛(p.219~p.223);

  (參)依俗契真(p.224~p.226)

  出世的解脫法門,不出乎四谛與緣起的二大綱,所以說到出世的慧學,也就是通達緣起與知四谛的慧。

  

  (壹)正見緣起 (p.207~p.219)

  

  一、(p.207)緣起甚深 [佛爲阿難說:緣起義甚深。]

  (一)《中阿含經》卷24(97)〈大因經〉(大正1,578b11-22):

  「尊者阿難則

  于晡時從宴坐起,往詣佛所,稽首佛足,

  住一面,白曰:世尊!我今閑居獨處宴坐思

  惟,心作是念:此[17]緣起甚奇,極甚深,明亦甚

  深。然我觀見至淺至淺。

  " type="inline">世尊告曰:阿難!汝

  莫作是念:此緣起至淺至淺。所以者何?此

  緣起極甚深,明亦甚深。阿難!于此緣起不

  知如真,不見如實,不覺不達故,[18]念

  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