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不相续尽诸相续故名为灭。三火永寂故名为静。脱诸灾横故名为妙。出众过患故名为离。
是出要路故名为道。能契正理故名为如。能正趣向故名为行。永超生死故名为出。
另参见:《大智度论》卷20,大正25,207a12-23;《俱舍论》卷26,大正29,137a4-c2。
53《杂阿含经》卷34(962经)(大正2,246a6-10):
佛告婆蹉:「我亦如是说:色已断、已知,受、想、行、识已断、已知,断其根本,如截多罗树头,无复生分,于未来世永不复起。若至东方、南、西、北方,是则不然,甚深,广大,无量,无数,永灭」。
54 有关七十七智,参见《发智论》卷10,大正26,969a4-19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10,大正27,571b28-572c27。
55 (1)印顺法师 《性空学探源》p.41-p.42:无常是生灭义,生者必灭,一切一切,确都是灭尽之法。世人固或知之,但他们偏注重到生生不已的生的一面,忽略了灭。生生不已,佛法并不否认;但生者必然要灭,一切痛苦依此生生不已而存在,确又是赤裸裸的事实。佛法就是要在这生灭不已之中,设法使它灭而不生,以之解决一切痛苦。灭,不是佛法的故意破坏,它是诸法本来如是的必然性(法性自尔)。因有了某种特殊的因缘连系缚着了,所以灭了之后又要生;现在把这连系截断;就可以无生灭而解决痛苦了。所以经说: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」。或依三法印,从诸行生灭无常,体解我性的不可得。众生因妄执常、我而生死,现在能够了解蕴性无常、无我,离常、我的执见,则因无常生灭而厌、离欲,便可以达到涅槃之灭。
(2)印顺法师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p.281-p.282:依佛法,人生现实是缘起的,唯有理解缘起,把握缘起,深入缘起本性,才能超越相对而进入绝对的境地。缘起,是无常无我的现象;人生,也就是无常、无我的人生。一切由于缘起,从因果观点说,一生又一生,到底为了什么,这样的生灭不已。原因在:众生──人类以自我的爱染为本,依自我爱而营为一切活动。这样的动作,引起业力,形成自我的因果系,而有个体的生灭延续。反之,没有缘就不起,如灭除自我爱染,那就能解脱生死,到达「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」的境地。
56 此处《大智度论》将《须尸摩经》中的「法住智」解释为十智56中的「法智」。
※十智:法智、比智(类智)、他心智、世智(世俗智)、苦智、集智、灭智、道智、尽智、无生智。(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3,大正25,232c~234a)
57 此处《大智度论》虽未明言是引用何「经」,据推断应为《须尸摩经》。但将《须尸摩经》中的「法住智」解释为「别相的智慧」;将「涅槃智」解释为「总相的智慧」。
58 印顺法师法语:「深信三宝应从正见中来,从正见而起正信,乃能引发正行,而向于佛道,自利利人,护持正法。」
59《大毗婆沙论》卷7(大正27,35b4-16):
问:谁决定能种此顺解脱分善根?
答:若有增上意乐,欣求涅槃,厌背生死者,随起少分施戒闻善,即能决定种此善根。
若无增上意乐、欣求涅槃、厌背生死者,虽起多分施戒闻善,而亦不能种此善根。
问:若有种殖此善根已,为经久如能得解脱?
答:若极速者,要经三生。谓初生中种此种子,第二生中令其成熟,第三生中即能解脱,余则不定。谓或有人种顺解脱分善根已,或经一劫,或经百劫,或经千劫流转生死,而不能起顺决择分。或复有人,起顺决择分善根已,或经一生,或经百生,或经千生流转生死,而不能入正性离生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卷7(大正27,35a4-7):
顺解脱分善根者,谓种决定解脱种子,因此决定得般涅槃。
顺决择分善根者,谓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。
《俱舍论》卷23(大正29,120b23-24):「暖必至涅槃,顶终不断善,忍不堕恶趣,第一入离生。」
60 遁伦集撰《瑜伽论记》卷7:「阿罗汉者,此云应供,智断具足堪供养,故云应供;或名杀贼,或称不生。」(大正42,460a13-14)
61《大智度论》卷2(大正25,71c14-20):
宿命、天眼、漏尽,名为三明。问曰:神通、明有何等异?
答曰:直知过去宿命事,是名通;知过去因缘行业,是名明。
直知死此生彼,是名通;知行因缘,际会不失,是名明。
直尽结使,不知更生不生,是名通;若知漏尽,更不复生,是名明。
是三明,大阿罗汉、大辟支佛所得。
62「八风」,又称为「八世法」,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3(大正27,871b29-872a26):「八世法者,一、利,二、无利,三、誉,四、非誉,五、赞,六、毁,七、乐,八、苦。……世尊亦尔,安住戒金轮上世间八风所不能动,是故名为不为世法之所染污。」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