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▪P3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即没有自体,即非自己如此的。这即能从如此生灭次第中,悟入此是即空的诸行,并非是实有实无实生实灭的。彼此因待,前后必然,世间的因果幻网,似乎有迹可寻,而自性空寂,因果幻网即当体绝待,了无踪迹。所以说:缘起是「宛然有而毕竟空,毕竟空而宛然有」。

  41 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93经),大正2,83c2-21,〈空相应缘起〉:

  尔时,世尊告异比丘:「我已度疑,离于犹豫,拔邪见刺,不复退转。心无所着故,何处有我?为彼比丘说法,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。所谓有是故是事有,是事有故是事起,所谓缘无明行,缘行识,缘识名色,缘名色六入处,缘六入处触,缘触受,缘受爱,缘爱取,缘取有,缘有生,缘生老死、忧悲恼苦,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。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。如是说法,而彼比丘犹有疑惑、犹豫。先不得得想,不获获想,不证证想;今闻法已,心生忧苦、悔恨、朦没、障碍。所以者何?此甚深处,所谓缘起;倍复甚深难见,所谓一切取离、爱尽、无欲、寂灭、涅槃。如此二法,谓有为、无为。有为者,若生、若住、若异、若灭;无为者,不生、不住、不异、不灭:是名比丘诸行苦、寂灭涅槃:因集故苦集,因灭故苦灭,断诸径路,灭于相续,相续灭,是名苦边。比丘!彼何所灭?谓有余苦。彼若灭、止、清凉、息、没,所谓一切取灭、爱尽、无欲、寂灭、涅槃。」

  42《杂阿含经》卷47(1258经),大正2,345b2-22:

  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「过去世时,有一人名陀舍罗诃。彼陀舍罗诃有鼓,名阿能诃,好声、美声、深声,彻四十里。彼鼓既久,处处裂坏。尔时、鼓士裁割牛皮,周匝缠缚;虽复缠缚,鼓犹无复高声,美声、深声。彼于后时转复朽坏,皮大剥落,唯有聚木。如是比丘!修身、修戒、修心、修慧,以彼修身、修戒、修心、修慧故,于如来所说修多罗,甚深明照,难见难觉,不可思量,微密决定,明智所知,彼则顿受周备受;闻其所说,欢喜崇习,出离饶益。当来比丘不修身、不修戒、不修心、不修慧,闻如来所说修多罗,甚深明照,空相应随顺缘起法,彼不顿受持,不至到受。闻彼说者,不欢喜崇习,而于世间众杂异论,文辞绮饰,世俗杂句,专心顶受,闻彼说者,欢喜崇习,不得出离饶益。于彼如来所说,甚深明照,空相应法随顺缘起者,于此则灭。犹如彼鼓朽故坏裂,唯有聚木。

  是故诸比丘!当勤方便,修身、修戒、修心、修慧,于如来所说甚深明照,空相应法,随顺缘起,顿受遍受。闻彼说者,欢喜崇习,出离饶益。」

  (参见印顺法师《杂阿含经论会编(下)》p.718)

  43《杂阿含经》卷34(962经),大正2,245c27-246a10:

  佛告婆蹉:「我今问汝,随意答我。婆蹉!犹如有人,于汝前然火,汝见火然不?即于汝前火灭,汝见火灭不」?婆蹉白佛:「如是,瞿昙」!

  佛告婆蹉:「若有人问汝:向者火然,今在何处?为东方去耶?西方、南方、北方去耶?如是问者,汝云何说」?

  婆蹉白佛:「瞿昙!若有来作如是问者,我当作如是答:若有于我前然火,薪草因缘故然,若不增薪,火则永灭,不复更起。东方、南方、西方、北方去者,是则不然」。

  佛告婆蹉:「我亦如是说:色已断、已知,受、想、行、识已断、已知,断其根本,如截多罗树头,无复生分,于未来世永不复起。若至东方、南、西、北方,是则不然,甚深,广大,无量,无数,永灭。」(参见印顺法师《杂阿含经论会编(下)》p.654 ~ p.655)

  44《杂阿含经》卷9(249经),大正2,60a12-21:

  尊者阿难又问舍利弗:「如尊者所说,六触入处尽、离欲、灭、息、没已,有亦不应说,无亦不应说,有无亦不应说,非有非无亦不应说,此语有何义?」

 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:「六触入处尽、离欲、灭、息、没已,有余耶?此则虚言。无余耶?此则虚言。有余无余耶?此则虚言。非有余非无余耶?此则虚言。若言六触入处尽、离欲、灭、息、没已,离诸虚伪,得般涅槃,此则佛说。」

  (参见印顺法师《杂阿含经论会编(上)》p.299)

  45 (1)《佛法概论》p.65:「身,即身体及依身体而起的心理作用;命,即生命自体。」

  (2) 印顺法师《如来藏之研究》p.42 ~ p.43:

  依释尊的正观,种种的「我」说,不外乎「命异身异」,「命即是身」的二根本见。身是身心和合的自身,命是我的别名。「命异身异」,以为我与身心不同,我是身心以外的另一实体。身体死了,身外的我还是存在的,流转于生死中,这是常见。「命即是身」,以为我不离身心,身死而我也就没有了,这是近于唯物论的,是断见。

  46 (1)《佛法概论》p.92:

   印度旧有的「业」说,无论为传统的一元论,新起的二元论,总是与「我」相结合的。或以业为自我所幻现的──自作,或以业为我以外的动作──他作,都相信由于业而创辟一新的环境──身心、世界,「我」即幽囚于其中。释尊的正觉,即根本否定此我,所以非自作,非他作,即依中道的缘起,说明此生死的流转。

   (2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93(大正30,833c19-29):

  由二因缘,自作苦乐,不可施设,不可记别;如是他作,俱作,俱非所作无因而生,当知亦尔。云何为二?一者、诸行如前所说无作用故,二者、有余作者有情不可得故。此中诸行无作用故,此受、此领,自作苦乐,不应道理。又彼有余作者有情不可得故,余受、余领不应道理。受所渴爱,摄受他受,亦不应理。有诸缘故,诸受得生,故无因生亦不应理。是故远离前之三种恶因论边,后之一种无因论边,觉了如前中道行教,勤修正行,能尽众苦。(参见印顺法师《杂阿含经论会编(中)》p.44)

  47(1)《杂阿含经》卷33(926经),大正2,235c27~236b11:

   尔时、世尊告诜陀迦旃延:「当修真实禅,莫习强良禅。……佛告跋迦利:「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,于水、火、风想,无量空入处想,识入处想,无所有入处,非想非非想入处想;此世、他世,日、月,见、闻、觉、识,若得、若求,若觉、若观,悉伏彼想。跋迦利!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风,乃至不依觉、观而修禅。跋迦利!比丘如是禅者,诸天主伊湿波罗、波阇波提,恭敬合掌,稽首作礼,而说偈言:南无大士夫!南无士之上!以我不能知,何所依而禅。……」(参见《杂阿含经论会编(下)》p.616 ~ p.618;有关此经之解说,详见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278~p.285。)

  (2)另参见《别译杂阿含经》卷8(151经),大正2,430c10~431b4。

  (3)印顺法师《中观今论》p.78:「《杂阿含经》(926经)说:迦旃延入真实──胜义禅时,不取一切相而入禅。别译又说:「但以假因缘和合有种种名,观斯空寂,不见有法及以非法」。〈真实义品〉引此以为离言法性的教证。」

  (4)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278:

  《杂阿含经》「如来记说」,佛化诜陀迦旃延经,说「真实禅」与「强梁禅」,是以已调伏的良马,没有调伏的劣马,比喻深禅与世俗禅。......与诜陀迦旃延氏有关的教授,传下来的仅有二则。另一则是佛为诜陀说:离有离无的正见──观世间缘起的集与灭,而不落有无的中道(《杂阿含经》卷12,301经,大正2,85c17-86a3)。车匿(Chanda)知道了无常、苦、无我、涅槃寂灭,而不能领受「一切行空寂、不可得、爱尽、离欲、涅槃」。阿难为他说「化迦旃延经」,离二边而不落有无的缘起中道,这才证知了正法(《杂阿含经》卷10,262经,大正2,66b~67a)。这是非常著名的教授!龙树《中论》,曾引此经以明离有无的中道(《中论》卷3,大正30,20b)。

  48《中论》卷3〈观有无品第15〉(大正30,20b1-2):「佛能灭有无,如化迦旃延,经中之所说,离有亦离无。」

  49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6〈真实义品〉(大正30,489b7-c2)引《杂阿含经》卷33(926经)证成诸法离言自性。

  50 有关《第一义空经》之解说,详见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p.81~p.83;p.86~p.88。

  51 四十四智中,为何不说「无明智、无明集智、无明灭智,无明灭道迹智」,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10,大正27,571a12-23。

  52 四谛十六行相:(A)苦谛: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(B)集谛:因、集、生、缘。

  (C)灭谛:灭、静、妙、离。(D)道谛:道、如、行、出。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79,大正27,409a10~b6:

  伤痛逼

  迫如荷重担,违逆圣心故名为苦。由二缘故说名非常:一由所作,二由属缘。由所作者:诸有为法一剎那顷能有所作,第二剎那不复能作。由属缘者:诸有为法系属众缘,方有所作。违我所见故名为空。违于我见故名非我。

  如种子法故名为因。能等出现故名为集。令有续起故名为生。能有成办故名为缘。

  譬如埿【三】【宫】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,取蕴永尽故名为灭。有为相息故名为静。是善是常故名为妙。最极安隐故名为离。

  是离自体非有离故。违害邪道故名为道。违害非理故名为如。趣涅槃宫故名为行。能永超度故名为出,是能出性非没性故。

  复次、[色-巴+鹿]粗重所逼故名为苦。性不究竟故名非常。内离士夫作者受者遣作受者故名为空。性不自在故名非我。

  引发诸有故名为因。令有等现故名为集。能有滋产故名为生。有所造作故名为缘。

  …
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